导读:在BI领域,他们有些“特立独行”。不融资、不盲目扩张、不空降领导,甚至于不频繁审批。就是这样一支85后的队伍,以国内BI领域第一的身份又一次令我们刮目相看。它就是帆软。

孤军奋战

近日,在IDC发布的《2017年BI市场跟踪报告》中显示,国内专业的大数据BI和分析平台厂商帆软凭借13.76%的市场份额拔得许可收入的头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TOP 10中也只有帆软一家国内厂商入围,而与它同台竞技的除SAP、Oracle、SAS等传统厂商外,还有类似于Tableau这类的后起之秀。

纵观整个BI市场发展,实属拥挤之地。传统厂商孤注一掷,分离谋求转型。创新公司不断涌现,纷纷获得投资机构对创新的重大支持,这些都将让BI市场规模不断增大。从2014年的1.7亿美元到2017年的近2.7亿美元,市场份额增长了59%。而到2018年末,这个数字将达到3.4亿美元。据IDC预测,到2022年市场有望突破8亿美元,从而实现200%的增长。

BI市场需求的日益旺盛,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商业智能的部署列入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目标,这也催生了BI厂商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带动了国内BI产品及服务的发展及成熟。从报告中可以发现,排名前两位的厂商帆软和SAP之间的市场份额相差不到1%,而紧随其后的IBM、Microsoft、Oracle之间相差也寥寥无几,可以说竞争异常激烈,并未明显的划分出市场格局。而用户对于帆软的青睐,恰好说明国内BI产品的成熟度和完整性已得到认可。

图注:数据取自IDC《2017年BI市场跟踪报告》

总而言之,传统BI的市场份额领导者被新型BI厂商打乱,帆软恰好把握住了时机。

谋求差异化竞争优势

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大浪淘沙的时代,任何一个百年企业都具备从内而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特点。BI作为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创造业务价值的核心环节,能够推动企业与变革发生化学反应,帮助企业获得永续发展,适应并引领行业,甚至推动时代前进。

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在经典的《什么是战略》一书中清晰阐释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即有目的地选择一整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挖掘帆软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无外乎在技术、产品、销售乃至客户服务等业务环节打造了整体最佳实践,以差异化经营方式塑造核心竞争力,让业务能够顺应甚至是赶超瞬息万变的市场,从根本上实现企业战略。

首先说技术。作为自助式BI工具,FineBI依靠完善的数据管理策略、对大数据的良好支撑、可视化探索式分析、智能数据挖掘算法应用及以IT为中心的企业级管控五大优势实现自助式数据分析,解决了原有IT部门对业务数据需求响应不及时的痛点,让业务人员也能通过FineBI对数据进行可视化拖拽和无限维度的自由透视分析。

而企业级Web报表工具FineReport基于无编码理念,用户可通过拖拽的方式快速设计出报表,搭建数据决策分析系统,从而解决了原有项目周期长,后期维护成本大的痛点。

此外,基于以上两款产品的FineMobile移动BI平台,让企业的数据管理驾驶舱无处不在;可视化大屏更是让数据直观易看,成为每个企业的标配数据工程。

再来说说帆软的产品。帆软的产品非常务实,基于客户实际的应用场景深挖客户需求,将资源投入到那些能够快速提升企业数据决策效率的功能当中去,比如数据挖掘、spider计算引擎、复杂报表等等,而不会为了迎合市场宣传需要去大打AI、语音互动等噱头。

第三是销售。没见过哪一家企业的销售需要懂技术,但帆软的销售偏偏就要求这样,且以不能骗客户,不能坑公司为原则踏踏实实的为企业服务。他们以效率为上,严格控制人均销售额在400万,且对所有工作进行量化。同时,在销售间他们还积极传递正能量,不参与恶性竞争,并积极树立销售新人,委以重任,这让销售这个单打独斗的职业有了归属感,并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最后是客户服务。帆软CEO陈炎曾说为客户创造价值是帆软的使命。在价值创造的问题上,存在一个悖论。越是从利己主义的动机出发,越是达不到利己的目的;相反越是从利他的动机出发,反而越让自己活得更加好。帆软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然后客户把这个价值的一部分返给自己,因为这就是他们全部收入的来源。他们时刻问自己,“我们每个团队和个人都为客户创造了什么价值,创造了多少价值呢?”正是这样的使命驱动帆软前行,且还具备较大的上升空间。另外,为了服务好客户,帆软董事长不惜将自己唯一的私人号码放在了官网投诉页面上。试问有哪家800人规模的To B企业能够如此坦诚的面对客户呢?

时间总是稍纵即逝,俯仰之间,帆软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几载春秋。在这十年里,他们秉承着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商业精神,真诚的为中国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多层面的BI解决方案,可谓成绩斐然、业绩辉煌。

融资不是规避经营风险的最直接手段

如果说2013年是传统BI和新型BI的分水岭,如果说2017年BI萌发了新的产品趋势,那么从用户的角度来观察企业对于BI的需求,帆软不再单纯的关注于工具本身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可视化效果,转而更加注重如何利用工具进行业务价值的实现,需要更多行业咨询和业务指导。

不可否认,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大数据时代,帆软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企业在选型时除了要考虑公司实力、产品技术,同时也要思考BI产品的未来发展是否贴合自己未来的发展走向。

而无论产品的趋势如何发展,大家更加关注的还是如何通过数据发掘业务价值,反之围绕业务价值对数据进行认知和发掘。无论大数据还是小数据,关心用户真正面临的和要解决的问题,才是一个产品发展的真正内涵。

不言而喻,发展产品对于很多国内新兴的科技厂商而言,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意味着更多的人才。而只有获得融资支持,他们才能争取更多的机会,不管是外部承包商、公关公司、活动筹备或者其他项目,都可以更自由地支配资金。多少创业者认为在有足够的资金做保障之后,就能实现自身的商业梦想。

帆软则不以为然。截止到2017年底,近40家投融资机构希望对帆软进行投资,但他们依旧坚持独立。这不仅源自于企业良好的营收状况和现金流,更是领导者对企业充满信心的表现。

融资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果管理者没有融资,那么是企业太烂了;要么是企业太牛了。帆软显然是后者。陈炎曾公开表示,无论融资与否,企业都存在经营风险。所以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才是规避经营风险的最直接手段。人、财、物的投入够用即可,管理者不应该在不提高效率的情况下盲目融资,否则就会造成大量的冗余投入。而从效率角度来看,帆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实这样说也不无道理。2017年的帆软销售额达到2.78亿元,利润率超过20%,解决方案已覆盖金融、地产、能源化工、零售等传统行业,并达成了6000多家直接合作伙伴。

说到这,笔者正好可以提一下帆软刚刚举办完的智数大会。1000余名CIO参会,40余家标杆企业分享,耗资近300万元的一场活动看似简单,但作为一个细分领域的厂商则实属不易,这也是帆软强大的客户群及标杆池一级帆软各个方面综合实力的体现。可以断言,几年以内他们令对手望尘莫及。而在这场活动上,帆软CEO就“帆软为什么不融资”发起了终极解答,从各个方面剖析了其不融资的真正原因。

手记

专注,是企业最好的修行

当云和大数据犹如一股洪流开始疯狂的“拍打”企业级市场的时候,帆软乘胜追击。

从默默无闻到异军突起,笔者认为专注令帆软成功。他们专注于数据,以“让数据成为生产力”为愿景,围绕数据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在增强企业商业决策的前提下促进社会生产效率进步;他们专注于产品,在商业智能和分析领域十余年,其FineBI、FineReport等产品获得市场好评,多年来独占鳌头;他们专注于客户,能够在任何时代帮助从企业自身数据中获得更多商业价值,以更快、更稳定、更安全的服务让客户满意;他们专注于员工的创造力,把他们看作是企业的最大财富和第一资源,在诸多方面解放员工思想,充分授权。

而在帆软飞速发展的同时,企业将数据商业变现的进程又在加快。如果企业CIO将其最强大的资产——数据“货币化”,那么这将会为业务创新、战略落地以及基业长青带来深远的影响。而也只有依靠数据助力业务,才能够创造真正的商业价值。

如何能让数据真正成为企业的生产力?帆软,一定不要让企业失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