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忠縣,日前在長江北岸的塗井鄉境內發現48座神祕古石屋。這些石屋建造在巨型石頭內部,其修建年代和用途尚未可知。

  記者在現場看到,最近的石屋距離長江不到1公里,站在石屋前能清晰地看到長江內舟船穿梭。每間石屋都建在一個巨型石頭內部,石屋外形風化嚴重,但石屋整體仍保存完好。石屋的矩形屋門寬約1米,高約1.5米。多數石屋爲“單間”,內部面積約8平方米左右,內有竈臺、鍋狀石坑,頂部有鑿過的痕跡。個別石屋爲多間、多門。

  據介紹,當地人沒有開鑿石屋居住的習慣。忠縣文化部門一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沒有查到相關文字記載,該縣擬邀請專家對石屋進行鑑定。

  忠縣有着秀麗的自然風光

  有人懷疑它是“棄老洞”,有人覺得它是唐代的軍事基地,有人認爲它是崖墓羣,也有人斷定它是古代巴人聚居的地方……位於重慶市忠縣三峽橘海與天池山景區間的石屋羣,一直以其神祕的色彩,吸引着絡繹不絕的探訪者。

  山頂上的“蒙古包”

  號稱“半城山水滿山橘”的忠縣,位於三峽庫區腹地,自然風光旖旎,歷史文化悠久,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形成了石寶寨、白公祠、天池山等讓人稱奇的人文景觀。

  石屋羣分佈於忠縣塗井鄉友誼村五社牟間山對面的天池山上。爬上天池山山頂,一塊麪積約爲3000平方米的平壩便是石屋羣的藏身之處,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座蒙古包。走近便會發現,這一個個所謂的蒙古包竟是一塊塊被鑿空的巨石。據介紹,石屋羣共有48間,大多彼此連接,最大石屋的面積爲30平方米左右,最小石屋的面積也有7平方米。

  現場所見,這裏的每塊大石頭裏面幾乎都有一間石屋,稍大一點的石頭裏面甚至被鑿刻出兩間以上的屋子,每間石屋彼此相連。與此同時,每間石屋內均配備有相應的竈臺、石碗、石牀等,竈臺規格不一,而讓人驚訝的是石牀的規格卻十分統一:長約1.5米,寬約1米,高1米左右。

  因此,世居當地的村民根據石屋的內部構造及格局,將這些石屋劃分爲洗澡間、會客室、首領屋、倉庫等。另外幾間石屋外的正上方還雕刻有猛獸老虎、獅子等圖案,旁邊還留有歪歪曲曲的疑似象形文字的符號。

  關於石頭的傳說

  這些在村民眼中普通的石頭,竟然還曾招來過盜墓賊。2011年,人們在一間石屋邊上發現了盜墓賊挖的洞,究竟有沒有珍貴文物流失,不得而知。其實,盜墓賊的出現與當地關於石屋的各種傳說不無關係。也正是這些傳說,讓這些石屋蒙上了一層神祕色彩。

  教師吳壽萬是村裏爲數不多的文化人,據他介紹,在48間石屋中曾發現48個石制燈碗,但現在已經全部不知去向。在其中一間石屋屋頂,有一處神祕的“仙人池”,當地村民盛傳這是仙人在此沐浴之地。吳壽萬說,“仙人池”海拔高度爲350米左右,而長江海拔只有175米左右,兩者落差175米,可水池中的水卻是隨着江水同漲同落,從未乾涸過,讓人費解。而“蛻皮槽”讓人“返老還童”的傳說,也被村民們傳得神乎其神。在離石屋羣外300米左右的地方,一個長約1米,寬約60釐米的石槽,從地面傾斜延伸至深約30釐米的地下,村民稱其爲“蛻皮槽”。相傳人衰老後,只要在“蛻皮槽”裏面躺上一段時間,褶皺的皮膚便會達到吹彈可破的效果,有返老還童的功效。

  石屋羣與“棄老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