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馬振興也參與了老爺廟水域的研究,他對記者說:“通過地質小組低空拍攝的彩色紅外航空照片,發現老爺廟水域底下居然存在一個巨大的沙壩,長約2公里,呈東西走向,正是因爲這個沙壩的存在,阻擋了席捲而來的水流,在湖水底部形成巨大的漩渦,這些漩渦對船隻最終造成了致命一擊。從事地質打井的專家韓禮賢在老爺廟水域附近工作了將近40年,他告訴記者說,“鄱陽湖是一個完整的水系,江西省贛、撫、信、遼、修五大河流的水從不同的方向,匯入鄱陽湖,水流流入寬廣的湖面時,流速緩慢,但進入狹窄的老爺廟水域後,流速就會隨之加快,所以老爺廟水域表面上看似平靜,只不過底下異常強烈的暗湧被掩蓋住了。

  1945年4月16日,2000噸級的日本“神戶丸”號運輸船裝滿了從中國各地掠奪而來的金銀財寶,從鄱陽湖畔起錨,準備出長江回日本。但運輸船在無任何徵兆的情況下,悄無聲息地沉入湖底,船上200多人無一生還。

  消息傳出後,駐九江的日軍大爲震驚,派出一支優秀的潛水隊伍,到事發地搜尋。然而,令人意外的事情又發生了,在30多米深的水域內,除了山下提昭一人外,其餘的潛水員均一去不復返。而山下提昭上岸後,也是神色異常、恐懼萬分,說不出話來,不久便精神失常了。

  抗戰勝利後,美國著名的潛水專家愛德華·波爾一行人來到鄱陽湖,歷經數月的打撈一無所獲,除愛德華·波爾外,幾名美國潛水員再度在這裏失蹤。

  40年後,愛德華·波爾終於向世人首次披露了他在鄱陽湖底失魂落魄的經歷。他在回憶錄之中這樣寫道:“幾天內,我和三個夥伴在水下幾公里的水域內搜尋‘神戶丸’號,沒有發現一點蹤跡。這一龐然大物究竟在哪裏?正當我們沿着湖底繼續向西北方向尋去時,忽然不遠處閃出一道耀眼的白光,飛快向我們射來。頓時平靜的湖底出現了劇烈的震動,耳邊呼嘯如雷的巨響隆隆滾來,一股強大的吸引力將我們緊緊吸住。我頭暈眼花,白光在湖底翻卷滾動,我的三個潛水夥伴隨着白光的吸引逐流而去,我掙扎出了水面……

  鄱陽湖的奇異現象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

  1990年,江西省政府組織了一支專家考察隊到鄱陽湖水域考察,海軍方面還派去了幾名優秀潛水員協助。然而,當他們潛入水域後,發現方圓幾十裏不見沉船蹤影,千百年來在此沉沒的大小船隻竟都不翼而飛了。  一位名叫申大海的潛水員心有不甘,與助手小王一起私自決定入水取樣。誰知3個小時後,申大海也不見返回,小王遂鳴槍報警,全體潛水員下水搜尋,終不見申大海蹤影。直到次日下午,當地農民在老爺廟後15公里的昌芭山湖發現了申大海的屍體。  奇怪的是,昌芭山湖不僅高出鄱陽湖12米,而且與鄱陽湖互不相通,申大海的屍體怎麼會在此出現了呢?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據有關資料記載:1973年10月14日,星子船舶修造廠機動貨船在老爺廟水域沉沒,死亡13人;1985年3月15日,一艘載重25噸,編號“饒機41838”號船舶,凌晨6點30分在老爺廟以南約三公里處沉沒;僅從1960年以來,這片水域就有100多艘船在這裏沉沒。

  但即便是擁有近50年沙船航運經驗的王方任老人依然感到迷惑,“一般大風暴來臨前都可以看出來,奇怪的是,這裏的風暴眨眼間就來,而且風暴過程大都只有十幾分鍾,過後立刻恢復平靜,就跟沒事發生一樣。”風暴毫無徵兆的逞威方式,讓船老大們言語間充滿敬畏,即使記者身前這片水域正處於枯水期,湖水甚至退到有史以來最淺,船老大渡湖時仍然提心吊膽。此時,湖畔傳來陣陣鞭炮聲,張小金說那是滿載而歸的船伕在祈求平安,祭拜老爺廟已爲船老大們約定俗成。

  狹管效應造就罕見大風區

  對於附近的船老大而言,老爺廟平靜的湖面暗藏殺機。

  記者乘坐張小金的漁船,緩緩地駛向老爺廟水域,剛剛進入中心湖面,原本平穩的船身開始不停地搖晃。江風呼嘯而過。實際上,以水營生的船伕們對於老爺廟水域有着最切身的感受,對於沉船事件,他們把矛頭不約而同地指向了風,卻多年以來都無法明白大風起因之謎,於是關於老爺廟水域起風長期披着神祕面紗。

  “從1984年開始,省氣象局氣科所組織人員對這個怪現象進行徹底調查,我們縣氣象局協助工作。”今年58歲的都昌縣氣象局原局長陳茂壽從那時起,就一直參與了研究,經過在老爺廟、星子縣、松門山三個觀測站的長期觀測,結果表明老爺廟水域是鄱陽湖的一個少有的大風區,一年365天中就有163個大風日,也就是說每3天就會發生一次8級狂風;而且都昌縣年平均風速在2級左右,老爺廟水域的風速卻達到5級左右,足足大了3級。

  “當時爲了獲取最準確的氣象數據,研究人員專等風大的時候上船,爲了不被風吹倒,全體人員都用繩子把身體綁住,以防萬一。”長期研究老爺廟風力的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所長聶秋生說。

  雖然風力之強的說法得到了解釋,但同處於鄱陽湖地區,爲何只有老爺廟水域的風力如此強勁呢?爲何到了這裏風力就會大了3級呢?“專家們在研究老爺廟的地理位置時有了驚人發現,鄱陽湖的北端是一條狹長的水域,老爺廟正是處於這個狹長水域的最南端,巧合的是,老爺廟水域的寬度只有3公里,是整個鄱陽湖最窄的地方,這裏等於是一個狹管,只要一二級風到了這裏立刻就會變成五六級大風。”聶秋生說。

  更可怕之處在於,海拔1400多米秀麗廬山成了製造大風的元兇,其南部正好延續到老爺廟的西面結束。與此同時,鄱陽湖地區一年中多盛行北風,當氣流自北南下時,廬山龐大的身軀就像一座屏障擋住了風的去路,一部分氣流只能從廬山東南面的山巒繞過,氣流從這裏聚合在一起,順着狹管流向寬度只有三公里的老爺廟水域時,風力和風速頓時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威力,當以往的帆船在此遭遇風劫後,其處境之險可想而知。

  航拍驚現湖底巨大沙壩

  強勁風力的產生始末已經豁然開朗,這是不是造就鄱陽湖百慕大的唯一因素?老爺廟水域只有3公里寬,記者在乘坐張小金的漁船從湖中心返回時,只用了數分鐘,對於經驗豐富的船老大而言,快速靠岸很容易做到,湖面是否還有其他玄機?疑問依然存在。

  從事地質打井的專家韓禮賢在老爺廟水域附近工作了將近40年,他告訴記者說,“鄱陽湖是一個完整的水系,江西省贛、撫、信、遼、修五大河流的水從不同的方向,匯入鄱陽湖,水流流入寬廣的湖面時,流速緩慢,但進入狹窄的老爺廟水域後,流速就會隨之加快,所以老爺廟水域表面上看似平靜,只不過底下異常強烈的暗湧被掩蓋住了。”

  難道是由於水流方向的混亂,形成了漩渦後使船隻顛覆嗎?當有人將這種說法提出時,並未得到贊同,張小金等漁民也稱,根據他們的經驗,漩渦在一般的河流中都存在,影響並不是很明顯,更別說將數百噸的船舶掀翻湖底了。那麼,使船舶頃刻顛覆的元兇到底是什麼呢?

  “當時恰好有地礦部門對老爺廟水域進行了航拍,結果令人大喫一驚。”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馬振興也參與了老爺廟水域的研究,他對記者說:“通過地質小組低空拍攝的彩色紅外航空照片,發現老爺廟水域底下居然存在一個巨大的沙壩,長約2公里,呈東西走向,正是因爲這個沙壩的存在,阻擋了席捲而來的水流,在湖水底部形成巨大的漩渦,這些漩渦對船隻最終造成了致命一擊。”

  記者在這張航拍照片中看到,沙壩大約佔老爺廟水域總寬度的三分之二,可以預料的是,一旦船舶在風暴困境當中,又遭遇了底下沙壩的漩渦攻擊波,船老大們想要逃生難上加難。

  紅外航空照片上顯示老爺廟水域底下居然存在一個巨大的沙壩,長約2公里,呈東西走向,正是因爲這個神祕沙壩的存在,阻擋了席捲而來的水流,在湖水底部形成巨大的漩渦,這些漩渦對船隻最終造成了致命一擊。

  水域深層還有暗河嗎?

  船隻突然間沉沒的真相似乎越來越近,但關於鄱陽湖百慕大的種種傳聞依然給人留下巨大的懸念,其中最令當地居民感到神祕的是1945年的一個謎,當年4月16日,侵華日軍一艘“神戶丸”2000噸級運輸船,行駛到老爺廟水域時,悄無聲息地沉沒了,船上200多名日軍官兵全部沉入水底,無一倖免。

  儘管記者在當地海事部門,無法找到此年代久遠事件的官方記載,但當地居民依然言之鑿鑿,表示確有上千噸的貨船沉沒湖底,卻“活不見人,死不見屍”,“而且有潛水員來到這裏打撈,什麼東西都沒撈到。”張小金說。

  那麼這些失蹤的大型貨船真的是消失不見了?還是躲在某個角落?韓禮賢在老爺廟附近長期打井的過程中,一直在探索這個問題,當他發現當地有一些石灰岩後,便立即將此與失蹤沉船聯繫了起來。

  “石灰岩極易溶於水,所以我認爲水域下方存在溶洞,甚至是暗河,而失蹤的貨船極有可能通過暗河流到了長江。”韓禮賢正在撰寫該課題的論文,根據多年經驗以及精密的推算,他認爲,由於老爺廟水域是五條河流集合地,水流帶來大量的流沙,每年沙粒淤積量達到1120萬噸,再經過日積月累的演變最終將溶洞與暗河掩蓋在深處。

  但爭議仍然存在,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的馬振興表示,根據地質隊在老爺廟附近的鑽探工作,發現老爺廟附近雖有少量石灰岩,但更多的卻是硅質岩,水對其難以產生溶解作用,無法發育大規模的溶洞,“目前我們只能說不排除溶洞、暗河這種推測。”

  來自都昌縣海事部門的說法是,隨着船舶質量的提高和風暴預警機制的推行,船舶沉沒的事故正在逐年減少,即使有船舶沉沒也可以及時打撈上來。

 

微信掃碼關注

每日推送新鮮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