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得一提的是,欧洲三种鸭翼战机“阵风”、“台风”、“鹰狮”,正面的雷达反射面积在0.1到1平方米之间,而我国曾经在歼-7II的基础上研制的隐身技术验证机,正面的RCS值为0.1平方米,也就是说身为三代机的歼-7/米格-21,某些角度比五代的苏-57还要隐身。不过,虽然苏-57的隐身性能不理想,但是它依然在平面外形上遵循了边缘平行的隐身设计原则,机翼和控制翼面的前后缘,以及蒙皮盖板的锯齿状边缘都以几个特定的角度互相平行,把雷达回波集中于向几个方向反射,降低被截获的概率,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俄罗斯隐身设计的实力。

苏57是俄罗斯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隐身是其最重要的性能之一。然而在这个关键指标上,苏-57的表现却可以用非常差劲来形容。最近,俄罗斯红星电视台报道称,该机正面的雷达反射面积为0.5平方,这究竟是多么恐怖的一个数字呢?据透露,F-35正面的雷达反射面积为0.005平方,而F-22的这一数值为0.0001平方,我国歼-20的正面RCS值则介于两者之间。也就是说,苏-57的正面雷达反射面积比这三种飞机中最差的F-35要大差不多100倍,是F-22的5000倍,这意味着它根本就不是一种隐身飞机,仅仅只是“被拍扁的苏-27”。

苏57正面雷达反射面积为0.5平方,和F22相差5000倍

俄罗斯自己的电视台曝光苏57正面RCS值为0.5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三种鸭翼战机“阵风”、“台风”、“鹰狮”,正面的雷达反射面积在0.1到1平方米之间,而我国曾经在歼-7II的基础上研制的隐身技术验证机,正面的RCS值为0.1平方米,也就是说身为三代机的歼-7/米格-21,某些角度比五代的苏-57还要隐身。那么被俄罗斯视为未来希望的苏-57,隐身性能为何如此差呢?

苏57正面雷达反射面积为0.5平方,和F22相差5000倍

这张图也显示苏57的正面RCS为0.5左右

首先,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苏-57每次停放在地面上的时候,其主翼前缘翼根的“准鸭翼”总是要耷拉下来,刚好盖住发动机进气口。而通过此前的一张照片,我们发现了真相,原来从正面可以直接看到苏-57的发动机叶片,这里是雷达波的天然反射体,连三代机都会用S型进气道将发动机叶片遮蔽住,身为五代机的苏-57在这方面却非常不走心,真的是让人“恨铁不成钢”。

苏57正面雷达反射面积为0.5平方,和F22相差5000倍

苏57正面能够透视到发动机叶片

苏57正面雷达反射面积为0.5平方,和F22相差5000倍

这张照片更加清楚

其次,苏-57的制造工艺非常粗糙。曾经有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穿着普通的鞋直接站在这架飞机的背部,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到处都是可以塞进硬币的缝隙。实际上,目前俄罗斯所有的苏-57就是在生产苏-35的产线上组装的,制造工艺自然和苏35这些三代机相同,远达不到四代机的要求,这也为其恐怖的雷达反射面积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苏57正面雷达反射面积为0.5平方,和F22相差5000倍

苏57的背部

苏57正面雷达反射面积为0.5平方,和F22相差5000倍

苏57的背部

不过,虽然苏-57的隐身性能不理想,但是它依然在平面外形上遵循了边缘平行的隐身设计原则,机翼和控制翼面的前后缘,以及蒙皮盖板的锯齿状边缘都以几个特定的角度互相平行,把雷达回波集中于向几个方向反射,降低被截获的概率,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俄罗斯隐身设计的实力。之所以会出现正面的雷达反射面积为0.5平方的情况,除了上述几个原因之外,最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对五代机的理解有偏差而导致的。

苏57正面雷达反射面积为0.5平方,和F22相差5000倍

苏57遵循了边缘平行的隐身设计原则

在俄罗斯航空工业的理解中,五代机的机动性是第一位的,隐身性能反而是最不重要的,这一理念还直接影响了我国部分航空企业。然而这一理论恰恰是错误的,歼-20、F-22和F-35无数次和三代机模拟对抗的结果显示,隐身才是最重要的性能,再好的机动性遇到隐身和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完全没有发挥的舞台。追求机动性而忽视隐身性能,无疑是舍本逐末,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