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得一提的是,歐洲三種鴨翼戰機“陣風”、“颱風”、“鷹獅”,正面的雷達反射面積在0.1到1平方米之間,而我國曾經在殲-7II的基礎上研製的隱身技術驗證機,正面的RCS值爲0.1平方米,也就是說身爲三代機的殲-7/米格-21,某些角度比五代的蘇-57還要隱身。不過,雖然蘇-57的隱身性能不理想,但是它依然在平面外形上遵循了邊緣平行的隱身設計原則,機翼和控制翼面的前後緣,以及蒙皮蓋板的鋸齒狀邊緣都以幾個特定的角度互相平行,把雷達回波集中於向幾個方向反射,降低被截獲的概率,這些方面都體現了俄羅斯隱身設計的實力。

蘇57是俄羅斯研製的第五代戰鬥機,隱身是其最重要的性能之一。然而在這個關鍵指標上,蘇-57的表現卻可以用非常差勁來形容。最近,俄羅斯紅星電視臺報道稱,該機正面的雷達反射面積爲0.5平方,這究竟是多麼恐怖的一個數字呢?據透露,F-35正面的雷達反射面積爲0.005平方,而F-22的這一數值爲0.0001平方,我國殲-20的正面RCS值則介於兩者之間。也就是說,蘇-57的正面雷達反射面積比這三種飛機中最差的F-35要大差不多100倍,是F-22的5000倍,這意味着它根本就不是一種隱身飛機,僅僅只是“被拍扁的蘇-27”。

蘇57正面雷達反射面積爲0.5平方,和F22相差5000倍

俄羅斯自己的電視臺曝光蘇57正面RCS值爲0.5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三種鴨翼戰機“陣風”、“颱風”、“鷹獅”,正面的雷達反射面積在0.1到1平方米之間,而我國曾經在殲-7II的基礎上研製的隱身技術驗證機,正面的RCS值爲0.1平方米,也就是說身爲三代機的殲-7/米格-21,某些角度比五代的蘇-57還要隱身。那麼被俄羅斯視爲未來希望的蘇-57,隱身性能爲何如此差呢?

蘇57正面雷達反射面積爲0.5平方,和F22相差5000倍

這張圖也顯示蘇57的正面RCS爲0.5左右

首先,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蘇-57每次停放在地面上的時候,其主翼前緣翼根的“準鴨翼”總是要耷拉下來,剛好蓋住發動機進氣口。而通過此前的一張照片,我們發現了真相,原來從正面可以直接看到蘇-57的發動機葉片,這裏是雷達波的天然反射體,連三代機都會用S型進氣道將發動機葉片遮蔽住,身爲五代機的蘇-57在這方面卻非常不走心,真的是讓人“恨鐵不成鋼”。

蘇57正面雷達反射面積爲0.5平方,和F22相差5000倍

蘇57正面能夠透視到發動機葉片

蘇57正面雷達反射面積爲0.5平方,和F22相差5000倍

這張照片更加清楚

其次,蘇-57的製造工藝非常粗糙。曾經有俄羅斯電視臺主持人穿着普通的鞋直接站在這架飛機的背部,從畫面上可以看到到處都是可以塞進硬幣的縫隙。實際上,目前俄羅斯所有的蘇-57就是在生產蘇-35的產線上組裝的,製造工藝自然和蘇35這些三代機相同,遠達不到四代機的要求,這也爲其恐怖的雷達反射面積做出了不少的貢獻。

蘇57正面雷達反射面積爲0.5平方,和F22相差5000倍

蘇57的背部

蘇57正面雷達反射面積爲0.5平方,和F22相差5000倍

蘇57的背部

不過,雖然蘇-57的隱身性能不理想,但是它依然在平面外形上遵循了邊緣平行的隱身設計原則,機翼和控制翼面的前後緣,以及蒙皮蓋板的鋸齒狀邊緣都以幾個特定的角度互相平行,把雷達回波集中於向幾個方向反射,降低被截獲的概率,這些方面都體現了俄羅斯隱身設計的實力。之所以會出現正面的雷達反射面積爲0.5平方的情況,除了上述幾個原因之外,最主要是因爲俄羅斯對五代機的理解有偏差而導致的。

蘇57正面雷達反射面積爲0.5平方,和F22相差5000倍

蘇57遵循了邊緣平行的隱身設計原則

在俄羅斯航空工業的理解中,五代機的機動性是第一位的,隱身性能反而是最不重要的,這一理念還直接影響了我國部分航空企業。然而這一理論恰恰是錯誤的,殲-20、F-22和F-35無數次和三代機模擬對抗的結果顯示,隱身才是最重要的性能,再好的機動性遇到隱身和強大的態勢感知能力,完全沒有發揮的舞臺。追求機動性而忽視隱身性能,無疑是捨本逐末,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