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知識丨圖說中國古建築中的“門”

中國古典建築

中國古典建築,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極其燦爛輝煌的組成部分。瞭解建築文化是一個很有趣味的活動。因爲從中國古人注重建築造型和空間的變化這一現象中,體現出了我們先人的智慧。今天我們來欣賞並走近古建築中的“門”。

大 門

“大門”是建築物的主要出入口,安裝在院牆門洞或大型建築的門樓之下。大門取材堅固,用料厚重,一般都是板門而不做隔扇門,也就是說門板爲實板而不通透,具有更好的遮擋作用與防衛性能。門板可以用木料,也可以用鐵等材料,或是木料包鐵、包銅,甚至是貼金等。

爲了固定大門的門扇,在門扇與門柱之間還要加裝門框,這樣一來門扇的寬度自然要小於大門門柱之間的寬度。門框的增加則又必須要同時增加許多門類構件,所以大門的結構看起來貌似非常簡單,實際上也有很多細部的裝飾與講究。

大門門扇從大的方面來看,有實榻門和棋板門兩種不同做法,從具體構件上來看,大門門外多安有門鈸,門內有插栓。講究的大門門板多施油漆,尤其是硃紅漆最顯示等級。此外,在官宦住宅和皇家宮殿建築的門板上,還多裝飾有門釘,門釘一般爲五路到十一路,門釘的多少能嚴格地區分出建築的等級。

板 門

板門就是以板爲門扇,它是不通透的實門,與隔扇門相對而言。板門的板大多爲木質。棋盤門就是木質板門的一種。

實榻大門

“實榻大門”是板門的一種,它是一種安於中柱之間的板門,常用於宮殿、王府等較高等級的建築羣入口處。宋代時的板門就專指“實榻大門”。實榻大門的具體形式是,其門芯板與大邊一樣厚,因此整個門板顯得非常堅固、厚實。

棋盤門

“棋盤門”也是板門的一種,它與實榻大門的做法有所不同。棋盤門是先用邊梃大框做成框架,而後再裝門板,在其上下抹頭之間用數根穿帶(木條之類的連接件)橫向連接門扇,形成方格狀,所以門扇看起來好似棋盤,因此稱爲“棋盤門”。

棋盤門中較講究一些的爲“鏡面板門”。它除了採用一般棋盤門的做法外,還要特別將門的靠外一面做得平整無縫,不起任何線腳,平整光潔有如鏡面,所以稱爲“鏡面板門”。

屋宇式大門

屋宇式大門是大門中的主要形式,呈現爲一座單獨的房屋建築形態,既是門又是屋。它是最爲常見的一種大門形式,上自皇帝的宮室,下至普通百姓的住宅,都有較爲廣泛的應用。它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是完全獨立的單體建築式“門屋”,一是倒座建築與出入口相結合的“門塾”。

廣亮大門

廣亮大門是北京四合院大門的基本形式,也是各種四合院大門中等級最高的一種。其過道在門扇內外各有一半。廣亮大門是貴族人家纔有的大門。清朝時,只有七品以上官員的宅子纔可以用廣亮大門。廣亮大門的進深略大於與它毗鄰的房屋,下面做成臺基狀也高出鄰屋地面。因此,即使它不增加本身的高度,也會比鄰屋高大。

金柱大門

金柱大門是北京四合院大門的一種,等級略低於廣亮大門。由於金柱大門的門扇裝在了中柱和外檐柱之間的外金柱位置上,因此,門扇外面的過道淺而門扇裏邊的過道深。此外,金柱大門的屋脊爲平草屋脊,正脊兩端用雕刻花草的盤子和翹起的鼻子作裝飾。金柱大門門前的臺階不似廣亮大門的臺階兩邊有垂帶,而是前、左、右三面均爲階梯,都可踩踏。

蠻子門

蠻子門也是北京四合院大門的一種,等級比金柱大門略低。門扇裝在靠外邊的門檐下,在氣勢上不及廣亮及金柱大門,但裏面的空間很大,可以存放物品,較實用。蠻子門前的臺階是礓碴形式,便於通行車馬。

如意門

如意門比蠻子門更低一級,是北京四合院中最爲常見的大門形式。如意門的正面除門扇外,均被磚牆遮擋住。早期的許多如意門是由廣亮大門改裝的,平民買了貴族宅子,不敢逾制,將之改建。如意門上有一種特有的裝飾叫磚頭仿石欄板,位於屋檐下,上面有漂亮的雕刻圖案,這也是如意門的重點裝飾部位和最富特色之處。

垂花門

垂花門也就是帶有垂柱裝飾的門。一般的大門,如有檐柱,則柱體都是上撐門檐、下達門前的臺基或地面,具有承重的實際作用。而垂花門的門前檐柱是不到地面的,並且只有短短的一節,懸掛在門檐下兩側,形成垂勢。在這下垂的柱頭部,做成花瓣狀或吊瓜狀,因此被稱爲“垂花”。垂花門不但懸垂的門柱漂亮、精美,而且柱子之間的額枋,也多采用鏤空雕花裝飾,或繪製精緻的彩畫,五彩瑰麗。北京四合院中多建有垂花門。

烏頭門

中國古建築中,門的種類很多。在衆多種類的門中,以兩立柱一橫枋構成一門,柱頭上染成黑色的,被稱爲烏頭門。烏頭門其名在很多留存史籍中都可見到。《唐六典》中有:“五品已上得制烏頭門。”《宋史》則有“六品以上宅舍,許作烏頭門”的記載,可見烏頭門還是體現一定等級的大門。《冊府元龜》中有關於烏頭門形狀的描述:“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桷,墨染,號烏頭。”在宋代官方編著的建築制度專著《營造法式》中,就有關於烏頭門名稱的記載。

券 門

券門也可以稱爲“拱券門”。拱券一般都是由磚石砌築,所以券門也就是指用磚石砌成的半圓形或弧形的門洞。

拱券一般即是指拱圈,有時候爲了敘述方便而將整個一個拱稱作“拱圈”,將單獨的一個圈稱作“券”。拱圈是拱券門或拱形建築的主要承重部分,大多爲圓弧形,有大於半圓的,也有小於半圓的,還有尖拱券形式。

拱券門的形狀本身就非常優美,很多拱券門的門洞邊緣,即券臉等位置還常裝飾雕刻圖案,讓拱券門在實用性中更添藝術性與觀賞性。

隔扇門

隔扇門就是以隔扇作爲門扇的門的形式,它大概出現在宋代,在宋代以後的古建築中較爲常見。隔扇門一般是先用方木做成框架,其長寬比大約爲四比一或三比一,框架內即是隔扇,分爲隔心、裙板、絛環板等幾部分,與一般的隔扇沒有什麼不同。隔心中一樣可以雕飾各種花紋或圖案,冬天天氣寒冷時可以在隔心後面糊紙、嵌紗或安裝雲母片等,以遮擋寒風與冷氣。隔扇門有四扇、六扇、八扇等之別,這主要根據建築開間的大小來定。有時候,爲了將建築內外空間連通,形成一個大的室內外連通空間,還可以把隔扇部分或全部摘下來。

本文摘自《古建築日讀》,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