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是一年端午,感覺去年媽媽包的糉子還脣齒留香呢,今年的端午居然就已經又悄悄來臨了。中國人的節日,大多是用喫來表達歡喜,元宵節喫湯圓、清明節喫青團、端午節喫糉子,八月十五喫月餅,過年嘛,那更是齊頭白臉地大喫。也許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喫是最能表達喜悅心情的方式吧。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年少的時候,這種對於節日時美味的盼望,總是那麼熱切,年紀越大,這種感情越淡薄。現在的人,有幾個還會親手包糉子,打月餅呢?

記憶裏的端午節,空氣中瀰漫的都是糉葉的香氣。當家人開始準備包糉子,煮糉子的時候,總是圍在四周打轉,雖然幫不上什麼忙,添亂還是可以的,所以這個包糉子的過程,就是一個孩子嬉戲,大人不斷呵斥的過程,但那種快樂,時至今日依然記憶猶新。白色的糯米,紅色的大棗,綠色的糉葉,泡在水盆中,在心靈手巧的媽媽們手中,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粒粒好看的糉子。如果這時奶奶正好在家,那麼我們還能夠喫到奶奶特製的鹹肉棕,只是大多數時候,端午這個時間,奶奶在江南老家,並不在我們身邊。

接下來就是煮的過程了,通常煮糉子都是在半夜,一口平日裏難得一用的大鍋,滿滿一鍋糉子,還有洗乾淨外皮的雞蛋,這一夜,爸爸媽媽會徹夜看守,而睡下的我們也並不踏實,鼻腔裏瀰漫的都是糉葉香。於是這晚,一定要熬到實在瞌睡了,纔會在糉香中沉沉睡去,睡夢中,夢到的一定是正在喫着香甜的糉子還有滿滿棕香味的,已經被煮成綠色的雞蛋。

這樣的日子在成年之後便一去不復返了,離開爸爸媽媽身邊,他們包糉子煮糉子的習慣依然沒變,還是會早早地包好糉子,在煮熟的第一時間給你送來。只是我們已經不再是那個盼着糉子出鍋的小孩子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