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活中,當父母看到孩子在做一些我們不希望他做的事時,出於本能,我們會告訴孩子“不要這麼做”。父母常常給孩子負面的評論,比如“你真懶”“你真笨”等。

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平時我夫人輔導孩子脾氣暴躁,孩子如果一時學不會一直保持高分貝大吼大叫,我多次勸說無效,和她商量由我來輔導也不行。看着孩子對我們說話也開始吼時我覺得應該做點改變了。昨天和朋友聊天時覺得如果在家用吼式教育孩子這種高強度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到學校去了又不是一對一,老師聲音也沒這個強度,孩子上課估計容易走神。最後說說孩子成績呢一直在平均分上下游走。最後希望有改善方法。

這是知乎上一位爸爸提出的問題,相信這也是很多父母現在面臨的難題。

關於陪孩子寫作業,有句玩笑話: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但被孩子作業氣出的“病”卻各有各的不同。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經歷,有的家長很有耐心,有的就……一不小心上了熱門。

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一直是件令人頭疼的事情。在輔導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問題,令許多家長都處在崩潰的邊緣。連明星也不例外。真的,長得我們笑點上的男人,輔導作業也笑不出了!瞅瞅,小嶽嶽哭笑不得的表情

陪娃寫作業,發火喊叫,打孩子?這些行爲對孩子傷害極大,快停止

陪娃寫作業,發火喊叫,打孩子?這些行爲對孩子傷害極大,快停止

前段時間岳雲鵬發佈招聘圖片,並配文:“但凡有一點辦法不會這樣。”

招聘圖片中嶽雲鵬“聘”字半天沒寫對,表示希望能找一個能輔導閨女作業的就行,別的要求沒啥,尤其是英語作業,工資面議。

陪娃寫作業,發火喊叫,打孩子?這些行爲對孩子傷害極大,快停止

超九成家長輔導作業時跟孩子發過火,你是這樣的家長嗎?

中國教育報微信、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週刊曾聯合騰訊教育推出了“作業焦慮”的調查問卷。

數據顯示,58%的家長每天輔導孩子做題,90.8%的家長輔導作業時跟孩子發過火,55%的家長輔導作業時打過孩子,73.4%的家長對陪寫作業感到筋疲力盡。

數據還有哪些發現?

陪孩子寫作業,發火?鬱悶?打孩子?超九成家長輔導作業時跟孩子發過火,超七成家長心裏鬱悶,過半家長打過孩子陪娃寫作業,發火喊叫,打孩子?這些行爲對孩子傷害極大,快停止

談及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時的表現,有90.8%的家長表示跟孩子發過火,70.6%的家長因爲孩子作業問題心裏鬱悶,55%的家長打過孩子。

網友@張菇涼說,父母輔導孩子作業,感覺自己的孩子應該很快就能完成作業,然而真正輔導起來才發現,這完全不是想象的狀態!這就導致父母的脾氣一下就上來了!

“暴吼”孩子有哪些危害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一般孩子平均每天會收到432條負面評論,而孩子得到的正面評論每天卻只有32條。

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所說的話語中,只有6%~15%的話語是積極和鼓勵性的話語,而大部分卻是具有消極和諷刺意味的語言。

事實上,大量的兒童心理問題就源於父母不恰當的語言表達以及因此而生的誤解與矛盾。在持續的“語言暴力”環境中,這些心理問題有可能被延續、固化甚至激化。

① 自卑

根據阿德勒心理流派的理論,原生自卑產生於兒童時期,是人們在面對外在環境時所體會到的不足感,而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見的原因。

例如,父母習慣性地責罵和否定孩子,過分強調孩子犯的錯誤而很少給予鼓勵和認可,威脅、恐嚇孩子,常常拿他們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等等。

長期處於這樣的家庭教養中,會讓孩子產生“我不如別人,我很差”的自我否定中,從而產生可能陪伴他們一生的自卑感。

很多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在表示,由於兒時父母太過嚴厲,而產生了“權威恐懼症”,始終無法對自信地面對領導、老師。當他們到了戀愛的年紀時,卻不敢接受那些優秀的人的追求,因爲他們潛意識認爲“我配不上這麼優秀的人”。

幾乎所有心理學理論都提到過,一個人在童年必須要得到足夠的認可,他們才能建立自我認可的大腦認知,長大後纔會自信。

陪娃寫作業,發火喊叫,打孩子?這些行爲對孩子傷害極大,快停止

② 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特別是一歲之內的時候,這時安全感的建立是從父母特別是母親那裏獲得的。因此,父母的影響特別重要。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苛刻都是源於愛,但是當父母將語言變成子彈時,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承受不住的壓力。也許自此孩子就關上了心門,認爲自己不值得被愛。

在他們之後的人際交往中,往往不能夠坦蕩地接受他人對自己的善意,不能輕易地相信別人,從而形成敏感多疑、孤僻的性格。

因爲父母常常從精神上傷害他們,然而年幼的他們卻無法離開,所以在親密關係中,常常用傷害自己來確定自己的地位,同時因爲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會使對方離開自己而時常感到恐慌。

③ 情感表達障礙

“人是語言的動物”,人的價值觀、性格特徵、行爲習慣等,很多時候都是在語言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的。許多撫養者在生氣時,會使用帶有侮辱性的語言,這會對一個人的自我感知和情感表達造成負面影響。

很多從小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長大後並不能自然地向他人表達愛意、讚美、憤怒等主觀情緒。不過腦海裏倒是有很多毒蛇模式的表達方式。換言之,他們並不懂得怎麼去表達愛。

由於長久以來得到的都是外界對自己的否定,因此有些孩子會變得自閉,在他人面前不敢輕易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嚴重的甚至會演變成“社交障礙”。

還有一種與之對立的情況——“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他們潛意識裏會模仿自己的父母,牙尖嘴利,傷害自己的愛人。如果對方包容了自己,就會悔恨交加;如果對方生氣了,便會覺得“我早料到了你會這樣”。

大部分長期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即便他們已經擁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但卻仍在極力壓抑自己正當的慾望和需求。

“爸爸,我想要這個……”這句簡單的話可能在他們內心掙扎了上百次纔敢說出口,但即便如此,他們得到的回應大多是“不行”。因此,他們常常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陪娃寫作業,發火喊叫,打孩子?這些行爲對孩子傷害極大,快停止

和孩子溝通的正確方式

① 使用溫柔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試想,如果你的同事或者朋友請求你幫他做事,其中的一位使用愉悅、快樂的聲音,而另一位使用生硬、嚴厲的語氣對自己提要求,那麼你更願意幫助哪一位?

我們都對悅耳的聲音有好感,而對於高聲、刺耳的批評自然會產生反感的情緒。其實,孩子也和我們一樣。

② 剔除令孩子氣餒的負面評論

父母常常給孩子負面的評論,比如“你真懶”“你真笨”等。這些話語帶來的效果,其實往往和父母想要的結果相反。孩子經常接受到這樣的負面評論,就會感覺自己像個失敗者。長此以往,孩子不僅可能失去自尊、缺乏自信,更會傷害孩子對你的感情。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於孩子的錯誤當然需要父母批評和指正。北美的父母就常常使用“火腿三明治”的方法指導孩子。

“三明治”的第一片“麪包(第一句話)”是表揚,然後是中部的“火腿(第二句話)”是父母向孩子指出問題的部分,最後第二片面包又是一句令人愉快、積極的評論。比如:

第一片面包:“今天早上上幼兒園時,你不用媽媽催促,能整理好自己的書包,真棒。”

中間的火腿:“如果每天早上你能夠這麼做就好了。”

第二片面包:“媽媽相信你長大了,能夠自己照顧自己了,你以後一定能做得更好。”

③ 拒用“聽覺阻塞詞”

“你怎麼回事”“如果你還這麼磨蹭就不要出去玩兒了”“爲什麼你總不聽話”,以這3個聽覺阻塞詞爲開頭的話語,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情緒,而且孩子也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裏。

其實,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可以考慮以“我”作主語,比如,“我希望你下次出門前動作可以快一點”,這樣能給予孩子正面引導的同時,也可以帶來緩和的語氣和效果。

父母善意的提示和正確的引導,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耐心和理解,從而拿出更合作的態度配合父母。

孩子是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偶爾犯些錯誤,暴露一些不足,這並不爲過。但作爲父母,我們不能以此爲依據,諷刺、打擊孩子,更不能小題大做,大驚小怪,惡言惡語傷害孩子。

④ 告訴孩子做什麼,而不是不要做什麼

在生活中,當父母看到孩子在做一些我們不希望他做的事時,出於本能,我們會告訴孩子“不要這麼做”。比如,“不要在地上亂扔垃圾”“不要搶小朋友的玩具”。

其實,與其告訴孩子不要做什麼,還不如孩子具體該怎麼做,比如,“請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裏訴”“你可以和小朋友交換着玩你們各自的玩具”。

使用積極正面的語言和孩子說話,不僅能讓孩子更聽得進父母說話,也會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指導和示範,反倒會讓你更加省心,孩子也更開心。

陪娃寫作業,發火喊叫,打孩子?這些行爲對孩子傷害極大,快停止

如果在教育孩子上出現分歧,這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父母首先要意識到這一點,並且接納這一點。存異的基礎上,實現最大限度的求同。

“異”要以平等、尊重孩子爲基礎,是在一定範圍內的“異”。那些違背教育規律,有礙兒童身心健康的行爲和觀點,要堅決制止。

【免費領!網絡最火教授李玫瑾育兒視頻合集】,添加 13027279630(官方助手3)好友領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