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日過後,恩格斯給德國、匈牙利等國的媒體去信,答謝朋友並表達對馬克思的懷念之情。恩格斯堅決謝絕了,他說:“馬克思和我從來都反對爲個別人舉行任何公開的慶祝活動,除非這樣做能夠達到某種重大的目的。

 恩格斯的晚年生活是安逸而幸福的,他居住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下,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往來交流,逝世後將骨灰灑向了大海。

 

恩格斯晚年生活

 

 

恩格斯晚年住在英國倫敦西北區瑞琴特公園路122號的一幢單元式三層樓裏。這座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宅院,在馬克思去世後,成了各國革命者之家,全世界社會主義者的聖地。恩格斯在家中熱情地接待英國工人運動領導人、愛爾蘭貧困工人、法國逃荒農民以及流亡大學生,讓他們在這裏休養、“避難”。同時,他對來訪的民主派以至保守派人士也以誠相待。德國保守黨人、經濟學家魯道夫·邁耶爾就常常與恩格斯在家裏一醉方休。

 

每逢星期日或節日,友人們便會從四面八方趕來,恩格斯家的藏酒窖會從早開到晚,興奮的恩格斯還親自下廚,製作龍蝦沙拉、威爾士烤羊肉、柏林小甜麪包款待客人。聚會上,賓客們頻頻舉杯,操着德語、英語、法語海闊天空談古論今。恩格斯則穿梭其中,不時擔任翻譯。有時候,大家只是玩牌、唱歌和閒聊,這時,恩格斯就用他爽朗的笑聲和熱情的歌聲感染每一個人。凡是參加過這種聚會的人,都對恩格斯的親切大方留下深刻印象,多年以後還會沉浸在幸福的回憶中。恩格斯爲了更好地接待朋友,除了管家還特意聘請了廚師、護士。他的朋友們都說:“這個家的大門是向全世界開放的。”

 

爲推動世界工人運動發展,晚年的恩格斯足跡遍及歐洲,但他還希望到美洲考察一番。1888年8月8日,恩格斯和老友、化學家肖萊馬、馬克思的女兒愛琳娜及其丈夫艾威林乘坐“柏林”號輪船從英國利物浦港出發,開始橫渡大西洋的美國之行。8月17日,恩格斯一行到達紐約,這是他第一次踏上美國土地。恩格斯會見了美國工人運動領袖,遊覽了紐約、波士頓,觀賞了世界著名的尼亞加拉大瀑布。在康克德,他參觀了監獄,看到犯人們有自己的俱樂部,可以讀書看報,每天可以喫到魚肉和麪包,衣着也和普通工人沒有兩樣,他對此十分讚賞,並說:“歐洲人沒有勇氣這樣做。”

 

返回英國。這次美國之旅歷時50多天,給恩格斯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倫敦,他給朋友寫信說:“我對美國很感興趣,這個國家的歷史並不比商品生產的歷史更悠久,它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樂土,應該親眼去看一看。”

 

189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70歲生日,來自世界各地的黨組織和朋友紛紛表示要爲他祝壽。但恩格斯婉言謝絕了這份盛情,他認爲所有的榮譽都應該歸功於馬克思,自己承受不起太多的讚譽。後來,在德國社會民主黨人倍倍爾等人的一再要求下,恩格斯勉強同意在家中搞一個私人宴會。生日這天是星期五,恩格斯家中高朋滿座,他也十分高興,頻頻與朋友乾杯暢飲。喝到興致高漲時,他用洪亮的聲音唱起《飲酒歌》,隨後用俄語背誦了一大段普希金的長詩《葉甫蓋尼·奧涅金》,把宴會推向高潮。壽宴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3點多,客人們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生日過後,恩格斯給德國、匈牙利等國的媒體去信,答謝朋友並表達對馬克思的懷念之情。他在給俄國朋友拉甫羅夫的信中說:“人們在上星期五紛紛向我表示的那些尊敬,大部分都不屬於我,這一點誰也沒有我知道得清楚。因此,請允許把您對我的熱情讚揚大部分用來悼念馬克思吧,這些讚揚我只能作爲馬克思事業的繼承者加以接受。”

 

恩格斯71歲生日時,一個組織爲他準備了一場音樂會。恩格斯堅決謝絕了,他說:“馬克思和我從來都反對爲個別人舉行任何公開的慶祝活動,除非這樣做能夠達到某種重大的目的;我們尤其反對在生前爲我們舉行慶祝活動。”“我將以我餘下的有限歲月和全部精力,一如既往地完全獻給我爲之服務近50年的偉大事業――國際無產階級事業。”

 

過了74歲生日後,恩格斯的身體每況愈下。轉一年,他病倒了,頸部右側出現了一個腫塊,醫生診斷爲食道癌晚期。其實,恩格斯早爲自己的死亡做好了一切準備。恩格斯的妻子瑪麗·白恩士早逝,身邊也沒有子女。最早他指定馬克思爲遺產唯一繼承人。馬克思去世後,他又多次修改遺囑,並在彌留之際對遺囑進行若干補充。在遺囑中,他將馬克思的全部著作手稿和信件移交給馬克思的法定繼承人――女兒愛琳娜。自己和馬克思的全部藏書贈給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倍倍爾和辛格爾。他還有大約3萬英鎊的財產,3/8給了馬克思的女兒勞拉和愛琳娜,1/3給了馬克思長女小燕妮的孩子們,1/4連同傢俱贈給了他的祕書路易莎。其餘財產一部分給了德國社民黨作活動經費,一部分給了妻子的侄女瑪麗·艾倫·羅舍。在遺囑中,恩格斯還說:“我希望將我的遺體火化,而我的骨灰,一有可能就把它沉入海中。”

 

逝世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晚期食道癌在位於泰晤士河邊的寓所內逝世。8月10日,在威斯敏斯特橋的滑鐵盧車站大廳人們爲恩格斯舉行追悼會。8月27日,遵照他的遺囑,在恩格斯生前最喜歡的英國伊斯特勃恩海邊,一艘小船划向大海深處,船上坐着愛琳娜、艾威林、恩格斯的戰友列斯納和弟子伯恩斯坦4人,他們背誦着但丁的詩句,捧起黑色的骨灰罐,輕輕地將它沉入大海,他的骨灰被灑在伊斯勃恩海灣的大海中。 儘管沒有墓地供人瞻仰,世界人民還是在各地建立了展覽館、紀念碑紀念恩格斯。1918年11月7日,蘇聯在慶祝“十月革命”一週年之際,在莫斯科革命廣場建立了馬克思、恩格斯紀念碑。德國柏林也修建了馬克思―恩格斯廣場,廣場上豎立着兩人的雕像;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居住過的“天鵝之家”被闢爲紀念地。

 

在恩格斯的家鄉德國魯爾區伍珀塔爾市,他的故居得到了精心的保護和維修,這是一幢獨立的巴洛克式四層小樓,裏面除了恩格斯生平事蹟展覽,還有一套中文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家鄉人民十分敬重恩格斯,把他稱爲“伍珀塔爾市著名的兒子”。他的故居被政府列爲德國中小學生的教育基地,故居旁的大街也改名爲“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大街”。世界各地的人們慕名而來,常年絡繹不絕,他們懷着崇敬的心情,瞭解恩格斯光輝的一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