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消費者買房後信息泄露,檢方啓動行政公益訴訟程序促行業整頓

浙江諸暨市一市民買新房後個人信息被泄露,廣告推銷電話隨之不斷。此後諸暨市檢察院以陳某、楊某、駱某3嫌疑人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向法院提起公訴外,還就此案涉及的泄露公民個人信息行爲,啓動了行政公益訴訟程序,向諸暨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書3份。

接到建議書後,諸暨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進行了專項瞭解處置,並覆函檢察機關,對侵犯消費者個人信息系列案件的辦理情況作了對應回覆。截至今年5月,該局已向多個涉案公司發出行政處罰決定書,其中對涉案裝修裝飾公司作出罰款3萬元的行政處罰,對涉案房地產開發公司作出罰款10萬元的行政處罰。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6月4日從浙江省檢察院獲悉,這是全省檢察機關在房地產開發及裝修裝飾領域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問題上,首次啓動行政公益訴訟程序。

2017年12月,諸暨市民小朱剛買了一套婚房,沒多久就接到各種各樣的推銷電話,一天少則一兩個,多則五六個,從售樓商鋪到裝修設計,從家居建材到小額貸款,電話那頭不但能準確說出小朱的姓名,甚至連其購買的樓盤房號也一清二楚。

忍無可忍之下,小朱向警方報案求助。警方調查發現,在諸暨某賓館兩個房間內有大量號碼頻繁撥打電話。經搜查,房間裏竟是某家居公司僱來的十幾個人,拿着厚厚的電話材料在逐一撥打電話進行推銷。同時,警方在現場扣押的U盤中發現85個文檔,每個文檔都對應諸暨一個小區的業主信息,共計包含公民個人信息2萬餘條。

澎湃新聞從諸暨市檢察院獲悉,審查發現,泄露這些信息的“上家”系某裝飾公司的設計師駱某,其在工作之餘還做着倒賣樓盤信息的“小生意”。而駱某獲取房產信息的“上家”有兩個:一個是諸暨某房產公司的內勤財務處,另一個則是某房產公司前員工楊某處。楊某曾經是一家房產公司的員工,在從該公司離職後自己開了中介公司,從前同事、公司數據員陳某手上免費拿到了大量公民個人信息。經統計,陳某共計提供公民個人信息8萬餘條。

因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陳某、楊某、駱某等3被告人被諸暨檢方提起公訴。法院經審理判令,陳某、楊某、駱某3人因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均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並處罰金1萬元。

爲從源頭杜絕此類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問題,諸暨市檢察院在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被告人提起公訴外,同時展開了行政公益訴訟立案審查工作,督促有關部門對非法銷售、泄露消費者個人信息源頭的裝修裝飾公司、房產公司及時依法處理。

今年1月,諸暨市檢察院向該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書3份,涉及房地產開發公司5家、裝修裝飾公司6家,督促該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規定對涉案的房地產開發公司、裝修裝飾公司依法進行處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同時,該院還就該案的辦理情況向諸暨市建設局及裝修裝飾行業協會發出工作函,要求以個案的整改推進行業規範整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