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言虎

一大早,朋友圈被一則“中國90後以456萬美元拍下巴菲特天價午餐”的新聞刷屏。456萬美元摺合人民幣3151萬元。

這個90後叫孫宇晨。

一、他的頭銜長度堪比龍母

看看某百科的介紹:他是“90後創業領袖”,北京大學歷史系GPA第一,湖畔大學首期學員,亞洲週刊封面人物,達沃斯論壇全球傑出青年,2017年福布斯亞洲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

他更爲令人熟知的頭銜是,幣圈大佬,波場(TRON)創始人,TRON基金會創始人。當然他在這一領域的頭銜,也頗有爭議——有人送他外號“幣圈賈躍亭”。意思是啥,也不用多解釋了。

由孫宇晨堪比龍母的長串頭銜,幾乎可以斷定,他是個90後精英無疑了,說是人生贏家也不爲過。

在2015年上《魯豫有約》時,魯豫問他,“10年以後,你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回答,“我想做一個三有新人,有錢,有趣,有理想。”陳魯豫追問:“那你現在是幾有?”他大笑:“現在已經是‘三有’了。希望10年後還能保持。”

看看,還不到30歲,人家已經是妥妥的人生贏家,何等的意氣風發。這讓那些匍匐在房價之下的90後情何以堪。跟孫宇晨相比,那些平庸90後的人生“一文不值”。

但是,“青年領袖”也有不爲人知的另一面。從小城青年走到北大,再到出國留洋,回國創業,孫宇晨在成爲“三有青年”的同時,也伴隨着大量爭議:“機會主義者”、“雞湯成功學集大成者”、“抄襲”、“割韭菜”成爲他身上抹不去的標籤。

這個90後身上蒸騰着的強烈的慾望,總讓人覺得不那麼純粹。包括這次對拍下巴菲特午餐的全面張揚,也都藏不住一顆疑似營銷的心。

二、強烈的成功欲

根據公開說法,從小城考到頂級名校,孫宇晨付出的努力異常艱辛。

他曾說,自己因將大量時間用於計算機編程、文學創作等,成績一度一落千丈。高二結束前夕,成績基本徘徊於三本線上下。他下定決心,利用一年時間上演從三本到北大的超級大逆轉。

孫宇晨成功了,但有兩個細節需要提一下。一是,他通過新概念作文獲獎獲得降分錄取的機會;而另一個細節,有說法稱,他是在老家青海西寧參加高考的,而北大在青海的錄取分數線比東部省份低的可不是一點半點,但這有待查證。

進入大學後,他的人生打開了另一片天地。他有着“獨特”的視野與眼光:在中文系,再怎麼努力,也就是中游,所以他轉到了歷史系,按照百科的說法,他的成績排在專業第一;

本科期間,他申請去香港讀書,進一步打開自己認識世界的窗口;

他提前一年畢業,去了美國藤校賓夕法尼亞大學讀書,並在此由文轉理,開始創業之路。

這一切路徑的選擇,現在看來都是因爲他的信念:要做就做第一。

不止一次,孫宇晨向同學講起他從小信奉至今的行事原則:“一定要當第一。如果在一個領域當不了第一,馬上換下一個。”

“凡事爭第一”的信念固然不錯,這大概也是孫宇晨能夠成爲“三有青年”的基石。但是,強烈的爭先慾望也往往會讓一個人走入極端,犯下錯誤——

孫宇晨在賓大就讀期間就被指一篇文章涉嫌抄襲;

他的創業項目波場也被舉報抄襲嚴重,“現在在Github上的代碼更新頻次是看上去頻繁,但每次只是略有改動,一段代碼可以拆成多次發送或者每次更新只修改幾處參數。”

而他是這麼回應抄襲的,“……商業社會中,老問抄襲這個事情,沒有任何意義……”

現在看,對“抄襲”這樣嚴重違反規則之舉的輕佻態度,似乎在說:爲了成功,手段可以沒那麼“講究”。

三、幣圈大佬VS“大忽悠”?

事實上,一個極度信奉成功主義且不愛惜名譽的人進入幣圈,或許也是一種必然的“合流”。

2013年底,孫宇晨加入位於硅谷的互聯網金融公司 Ripple Labs,1個多月後回國,獲得投資成立了銳波,投身創業大潮。公開資料顯示,銳波“是中國第一家以分佈式清算、創新型互聯網金融爲核心的互聯網科技公司。”

出現“分佈式”字樣,不用看,這是一家有區塊鏈基因的互聯網公司。但這個時候,比特幣等虛擬幣還沒有爆發,孫宇晨的機會也沒開始。

2017年下半年,區塊鏈行業迎來火爆期,孫宇晨瞅準機會,推出了波場(TRON),靠着其駕輕就熟的營銷策略,波場在ICO時期共集資了4億人民幣。但不久之後,七部委發文叫停ICO,孫宇晨不得不退回這些虛擬幣,遠走美國,繼續進行他的區塊鏈事業。

“幣圈”在輿論場幾乎已經與“割韭菜”等同起來。而在這個圈子混得風生水起的不少大佬在行業內也得了“大忽悠”的稱號。

在2018年7月份泄露的“比特幣首富”李笑來錄音中,李笑來稱,“你再去看孫宇晨(波場創始人),就不用講了,他肯定是忽悠。”

當時孫宇晨微博回應稱,“聽說我又躺着中槍了”。但這個回應也獲得很多網友的質疑。

大概,很多幣圈大佬的成功之道,就正如李笑來所說的,“先做個網紅,再忽悠傻X”。一些人活躍在社交媒體,出書,講課,把自己活成一個網紅,然後流量變現,走一波“對韭當歌”,金幣就這麼嘩啦啦流進了口袋。

四、競拍巴菲特慈善午餐,也是一場營銷

孫宇晨成功拍下巴菲特慈善午餐,根據新京報的報道稱,他稱此次與巴菲特共進午宴,將是一個謀求互相理解和成長的機會。

爲了增進對話並支持整個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社區,他將邀請數位區塊鏈業界領袖一道,前往紐約共赴午宴。

但從他在社交媒體上對拍賣午餐大事張揚的表現來看,競拍巴菲特慈善午餐,仍難逃炒作嫌疑。

6月1日,孫宇晨在微博製造神祕,“幹了件大事,三天後宣佈”;

6月2日,他又稱,“讓子彈飛一會兒”;

6月4日凌晨一過,他即高調宣佈競拍成功的消息,並加上“孫宇晨拍下天價午餐”的話題標籤。

要說,這不是一場事先張揚、事後大肆炒作的營銷事件,恐怕很多人打死都不相信。

所以,輿論擔心的是,這頓午餐,會不會成爲他日後的創業營銷過程中,大加渲染的素材?而這又會不會讓更多“韭菜”拜倒在他的成功學之下?

令人尷尬的是,這正是一種時下流行的“成功學寶典”。

但是,靠浮誇的故事與“割韭菜”不是經商的正路,隨着監管收緊與市場環境逐漸成熟,有些所謂的成功學之路,註定只會越走越窄。

畢竟,只有潮水退去,才能知道誰在裸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