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由的尺度 | 王舒野:无差别观看

王舒野

WANG SHUYE

1963年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1989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独立艺术家,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日本镰仓。“新䑃胧主义”的发起艺术家。

部分个展

2016 齐物 · 改观-“裸视时空”的无差别视觉方式/东京画廊十BTAP/北京/中国

2014 王舒野“裸视时空”的绘画-实验非辨别性的心与眼/东京画廊十BTAP/北京/中国

2013 无分界的世界 · 反造型的视觉/高岛屋美术画廊当代艺术空间/大阪、东京、京都、横滨/日本

2010 裸视时空实验2010/东京画廊十BTAP/东京/日本

2009 肯定的目光· 王舒野的世界展(中国、日本 · 30年的轨迹与现在)(回顾展)/池田20世纪美术馆/伊东/日本

部分群展

2018 自由的尺度——中国当代水墨走向欧洲/卡萨雷斯博物馆/意大利

2018 第五届“新朦胧主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8 精神空间的对视-中意联展/圣埃莫堡/那不勒斯/意大利

2017 叙事中国·水墨中国艺术展/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新加坡、北京、南京/中国、新加坡

2016 天下·往来-当代水墨文献展(2001~2016)/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广州/中国

2015 虚薄之境-对画:山水与风景/上海明圆当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4 第二届"新朦胧主义"/东京画廊十BTAP、798艺术工厂、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北京,广州/中国

2013 爱知国际当代艺术三年展/爱知艺术文化中心博物馆/名古屋/日本

▲草图(12) 124x95cm 铅笔、色铅笔、粉彩、纸 2007

无差别观看

——王舒野访谈

库艺术=库:您的绘画首先是一种新的观看世界的角度,这种模糊性的,不确定性的观看,形成一种无差别的观看。为什么采用这样一种视角来看待世界?

王舒野=王:从1990年到日本,一直到后来发表作品,我经过了“默修十年”的时期,一方面在艺术语言上进行摸索,另一方面也在思考今天怎么做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走向“无差别的观看”,是对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一种反思,和对人类当下整体问题意识的衔接,而并非仅仅是追求一种新奇的形式。更具体说,就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反思和摆脱性尝试。

库:老庄言曰:“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您的创作是否也得益于老庄“空无”的思想?

王:有紧密的关系。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实际上也是对由西方主导的现代性的一种反思。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产业社会以科学、理性代替神学、信仰的社会统治性地位,都是首先发生在西方世界。当然,我一向反对在东西文化间抱有二元对立的态度,而是强调在今天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看到其互补性的一面。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相互取长补短。面对现代性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出一些西方式的思维方式触摸不到的维度和层面。正因为有这样的观点,所以我就很自然地将思考衔接上了东方的古老智慧。

当然二十世纪以来,西方也有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进行反思,对我也有影响。但他们没有打破人们建立在此世界观基础上的感知惯性,这不仅仅是思想上的理解就能解决的。我是艺术家,希望能以艺术的方式对这个问题有所突破。审美观建立在世界观、价值观之上,因此西方的艺术往往强调力量,强调实有感,我的“裸视时空”的表达方式恰恰相反,不强调力量和存在感,反而强调一种“化解”的力量。对处于上述既有审美惯性中的人来说这可能是“弱”,但这恰恰是一种东方式的融通的美学。

库:“另一种现代性”,是否正是您的追求的体现?比如您提出的“新朦胧主义”?

王:“新朦胧主义”正在形成中,虽然我是发起者,但我不能将之定义,参与的艺术家也各有不同。对我个人而言,“新朦胧主义”和“无差别观看”是衔接在一起的,均是立足于对现代性的反思。科学与理性都要求站在人的立场来看问题,以人的主体主义认知和理解来诠释世界,将外在世界“对象性”地赋予意义,形成明确概念,并在对比与区别中完善认识,使之清晰化,使之便于为人所用,以便于改造世界。

“无差别观看”本质上就是要跳出这种人本立场,拒绝将世界“对象化”,这在某种程度上跟东方的“道家思想”是接近的,均强调更为整体和本然地看待存在本身。没有固定的区别化定义、意义或概念,一切都是平等的、一体的,但这可能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绝对真实。

我的作品中也运用一些具体的对象性题材,比如《蒙娜丽莎》、《溪山行旅图》还有最近画的上海浦东夜景,但画它们恰恰是为了颠覆它们所包含的对象性视觉认知惯性。人们的视觉惯性根深蒂固,我的想法不见得容易被理解,因此就像在一些自然界的纹理和形态中寻找和附会熟悉的形象一样,人们还是习惯于在我的画中寻找形象。但提出一种新的感知的可能性和新的观看方式,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库:您的艺术有着非常自信的哲学观与世界观作基础,跟您的艺术表达也是一致的。具体到每一幅作品,是否还会有不同的发现?

王: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内心还没有失掉实验性的精神状态。如果对某一种方法过于熟练,陷入工匠式的自我重复,作品会丧失活力,艺术家也会失去发现的新鲜感。我追求的“无差别观看”“裸视时空”本身就是一种实验性的行为,虽然我一直在做,但还不满意,跟自己心中的理想还有很大距离。为了接近心目中的理想境界,肯定要做各种各样的尝试,这也是很自然的,无需费力保持。

▲上海浦东的时空裸体·即(100)233.5×712cm

墨、麻纸 2016

▲上海浦东的时空裸体・即(114)233.7×694cm

墨、朱墨、麻纸 2018

我的新䑃胧主义理念

文/ 王舒野

首先要说明,虽然身为新朦胧主义发起者,但我并无意为其定义,从而影响其活力和开放性。以下陈述只是源于我个人艺术实践的理念性总结,这些思考并不排斥参与新朦胧主义的其他艺术家、理论家们的不同主张和探究。

▲[溪山行旅图] 的时空裸体 206.3x103cm 墨、麻纸 2008

对我来说,新朦胧主义的理念可分为以下几个核心思想:

1、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主客二元对立的对象性、客观化认识方法)、价值观(主体主义立场的有用性价值判断)、审美观(呼应主体主义的征服性、扩张性欲望和力造性[Machenschaft]、判别性意志的“强力感、实有感、存在感审美”)抱有问题意识。

2、对基于前述三观的现代人感知惯性的打破。跳脱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束缚,探索非对象性、非客观化认识的可能性,尝试接近“事物本身”的感知方式(即趋近海德格尔所说的物的“自持”[Insichruhen])。尝试提出“无差别观看”(摆脱人意化区别认识而观照世界本来的安详)和“化解性审美”(非属于征服性、扩张性、力造性、判别性力量的化解性“力量”,即觉悟“不用力的力量”、“放下的力量”或“本无用力处”)。

3、实验借助于“无差别观看”和“化解性审美”的感知方式,来洞见物的安于自身的内在安宁。即通过“无差别观看”和“化解性、融通性审美”,来显现被主体主义分辨认识所遮蔽的世界本来的一体性、平等性、绝对性、永恒性。这种所洞见的事物本身的内在安宁,正可应对浮躁不安的当代人精神现状。

▲时空祼体·即(118) 114x83cm 墨、朱墨、麻纸 2018

▲时空祼体·即(117) 114x83cm 墨、朱墨、麻纸 2018

4、尝试赋予“朦胧性视觉”和“不确定性世界观”以全新的含义。即实验将上述两者与“没有区分和辨析意识的无差别观看”相结合,从而使“朦胧性视觉”和“不确定性世界观”转入一个全新的精神维度,尝试赋予它们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感知惯性的境界。这种对“朦胧性视觉”进行的新探索,在理念上,不同于以往通过含蓄、隐喻的视觉来诱发想象和诗意的朦胧性表现;与百余年前受印象派影响的,意在呈现空气感和光感的日本“朦胧体”绘画也毫无承接关系。“新朦胧主义”的新意之一,是实验把“朦胧性视觉”和“不确定性世界观”赋予“无差别观看”的含义,使之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感知惯性,并与非对象性、非客观化认识的可能性相接,摒除人为意义的干扰,从而接近事物本身。经此根本性的意识转变,“朦胧性视觉”不再是含蓄、隐喻和单纯的模糊性,而是没有对象性分别意识的无差别观看;“不确定性世界观”也不再趋向虚无主义,而转变为脱离主体主义辨别性迷茫、去接近和肯定事物本身的无差别世界观。

在20世纪下半叶,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就已经为人文主义唱响了挽歌。从批判性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说,人类必须超越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惯性,才能步入更成熟的文明阶段。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并不鲜见,重要的是落实于生活实践。由此,在人类自我中心的感知惯性上的反思和转变才更切实、更深刻。针对人类文明面临的危机,对直指其源头的“如何感知这个世界”之问题的深究,应该是艺术于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使命。“无差别观看”和“化解性审美”之感知方式的原创性提出,正是承担这项使命的一种尝试。其关键,在于把探索性的思想与具体的感知方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时空祼体·即(115) 114x83cm 墨、麻纸 2018

▲时空祼体·即(116) 114x83cm 墨、麻纸 2018

有关“自由的尺度第五回展——中国当代水墨走向欧洲”的后续报道,敬请持续关注“库艺术”及“太和艺术空间”微信公众号!

太和艺术空间

太和艺术空间由中国资深艺术经纪人、策展人贾廷峰先生1996年创立于安徽合肥,2009 年入驻798 国际艺术区。空间是50 年代初由东德设计并建造具有包豪斯风格的排架大跨式厂房改建而成,展厅面积500平米,纵高5米,展线逾100米。二十余年来,太和艺术空间已展出过数百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太和艺术空间始终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视野的拓展,发现和挖掘富有潜力且兼具独立创造精神的艺术家,并将携手艺术家通过反复的艺术实践,继续植根于中国古老文明,汲取世界艺术养分,彰显人文关怀,不断延伸学术的专业与前瞻,重塑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标准,生成并发展出一条自由的艺术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