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內汽車還不像發達國家那樣普及,很多人還沒有買車,很多家庭擁有一輛汽車,有了車的人呢中也有一大部分是在開第一輛車。絕大部分沒什麼機會即長時間開過日本車也長時間開過大衆車。不過,我有幸長期開過大衆的兩款車,帕薩特B5和高爾,本田的雅閣和奧德賽,尼桑的天籟。其中有自己的車,也有公司的車。周圍朋友也有不少是開大衆和日本車的。所以對他們的質量的比較應該說是有直觀的認識的。

相信絕大部分兩者都開過的人,都會覺得這兩者的質量的差距並不是體現在渦輪啊DSG啊這些新技術上,而是在整體和細節上。

平常說的“小毛病",是指三大件以外的小部件小零件小功能出的毛病。

大衆車會出現這麼多質量問題的根本原因在哪?

反倒是像渦輪和DSG,因爲是三大件之二,又是日本車沒怎麼採用的東西,並不會被拿來做兩者的比較。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以及從朋友那裏聽來的實例,大衆出問題的地方:

小電氣設備耐用性:各種傳感器,怠速馬達,搖窗機馬達,等等。

橡膠件塑料件耐用性:進油管,玻璃水管,防凍液箱,怠速真空管,門把手,門鎖,內飾板卡子,等等。

金屬件:門鎖釦之類的

大衆車會出現這麼多質量問題的根本原因在哪?

這些對車輛行駛本身影響不大的小部件小零件,纔是體現兩者質量差距的地方。

其實像DSG的問題,往往是把它看做是設計缺陷,而不是質量問題。

”市場導向和技術導向“這一說,其實是轉移視線,把兩者的質量差距從小零件小部件轉移到DSG等大件上,然後用”新技術質量差點是自然的“,讓人以爲其實大衆質量不差。

不知道爲什麼新車評上也會出現這樣帶有明顯傾向性掩蓋性的說法。

其實大衆車質量差,壓根就不是差在發動機和變速箱,而且其他東西

大衆車會出現這麼多質量問題的根本原因在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