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5.19 特別展映臺灣導演陳志漢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及導演映後交流

特別展映《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及導演陳志漢現場交流活動

時間: 5月19日 週六 18:00-21:30

地點: 北京東直門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二層圖書館

費用: 免費

大家好,本週爲大家帶來一部來自臺灣導演陳志漢的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故事來從臺灣游泳教練林惠宗專程開車北上到一個醫學院去看他結婚23年的太太徐玉娥開始講起。這並不是一部普通的紀錄片,它讓你第一次從另一個視角凝視人生。這次放映,陳志漢導演特意從臺灣趕來和大家交流,希望聽到內陸觀衆的觀影感受。歡迎您的光臨。同時重映馮雷導演作品《無所謂》。

片名:《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The Silent Teacher

導演:陳志漢

製片:李孟津

出品:舊視界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發行: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映期:2017年3月24日

級數:普遍級

片長:73分鐘

導演陳志漢

早期從事社區總體營造,相信影像是改變世界的最好方式,現在專心在影像創作上,除擔任攝影亦從事導演工作。期望能以紀錄片達成藝術家與社會對話的媒介,創作出對社會大眾有正面意義的影像作品。

2012 首部導演作品《日暮之前的領悟》獲全球第三大媒體半島電視臺投資

2014《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獲得CCDF最具國際潛力獎、ASD特別推薦獎

故事梗概

游泳教練林惠宗專程從嘉義開車北上,到輔大醫學院看他結縭23載的太太徐玉娥女士。

有時候他只是看著太太,什麼也沒講。有時候他報告生活瑣事:「孩子們和我都還好,妳放心。」這樣的事一年之內他幾乎每個月都去做。直到這次,林惠宗再也壓抑不住,過去沒有把握機會或不懂得表達的,愧疚、遺憾、思念,都隨著決堤的淚水傾瀉而出。

因為,徐玉娥是具大體老師,下星期就要被送上解剖臺,這是林惠宗最後一次機會對著「完整的」老婆說話……

這是一對平凡的臺灣夫妻~最不平凡的故事:先生忙於工作與社交,太太打理家務帶小孩,甚至太太死後,先生會去對遺體講很多話,但回到家裡,面對子女卻沒什麼交流。

女兒林映汝回憶媽媽走的那天,全家人都忙著處理事情、忙到忘記悲傷,直到把遺體送去輔大醫學院後,生活恢復平靜,家裡少了個人,突然覺得失魂落魄,才發現原來有好多話,沒來得及向媽媽說。她甚至有點怨懟父親,認為媽媽已經不在那具浸泡福馬林的遺體裡了,所以對父親的許多作法不是很領情。但隨著大體老師在解剖課的啟用,林映汝開始思考生命的「終點」到底在哪裡?「活著」又是什麼意思?母親的離開,竟成了修補父女關係的機會。

另一方面,醫學系學生上解剖課前的暑假,必須拜訪大體老師的家庭,瞭解死者從前生活。於是,教育的意義從知識上的追求,變成對生命的同理心,解剖刀下的老師不再只是冰冷的遺體,而是一位認識的朋友的親人,在在刺激學生對未來工作「醫病關係」的思考。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不是一部宣傳捐贈大體的紀錄片,導演陳志漢帶領觀眾深入解剖課,凝視死亡,但還活著的人才是鏡頭關注的焦點,他們的感情、他們的領悟,告訴我們人生還是會繼續,謝謝大體老師,更感謝所有那些認真活著的生命。

《無所謂》

導演:馮雷

策劃/製片人:傅俊誠

攝影:胡中傑 黃超羣 劉子厚

剪輯:馮雷 鄧小敏 侯壯 馬濤

製片:陳韶瑜

出品:北京永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片長:99分鐘

年代:2012-2014

故事梗概:

“這是上帝開的一個玩笑,他只從某些人的血液當中拿走一個凝心因子,就會導致身體無法凝血帶來的生命和生存問題。這種病會遺傳,而且終身無法治癒。當然患這種病的機率很低,我們的故事就是關於這些不到萬分之一的人。”

冬天,某城市一角,走來一對年邁的老人,穿着打補丁的棉襖,一人背了一個鼓鼓囊囊的袋子。他們有兩樣事要做:揀垃圾,乞討。兩個山東口音老人,沒有人會詢問他們家在哪裏。有人掏出零錢放到他們的缸子裏,有人給老頭遞上一支菸,更多的人視若無睹。

山東德州臨邑,昏暗的小麪館裏,一羣夾雜着四川口音的青年在喝酒。小熊喝得很歡快,朋友提示:你身體不太好啊……小熊是個血友病患者,但他很能幹,這間麪館就是他開的,另有一間鋪子做電腦維修。更令人羨慕的是,他有個能幹又心疼他的媳婦。兩個人在館子裏喫麪,在家裏也喫麪,媳婦總會給他多加一些肉。爲了多攢點錢,夫妻倆不顧老人的催促,決定暫時不要孩子。小熊作派硬朗,完全不像個病人。除了走路時會顯出一點跛腳,那是血液問題引起的關節損傷。他自己滿不在乎的樣子,不肯花錢置換關節,只是下樓梯時得媳婦揹着走。

山東臨沂鄉村,破舊的老房子裏,小陳蜷縮在被子裏,翻着一本舊書,暢銷美國的基督教人生指南:《標竿人生》。他與姐駔同住,因爲血友病,下地穿鞋都很困難,已經喪失了勞動能力。姐姐的兒子、小陳的外甥可可,也是患者。在鄉村小學的教室裏,他的課桌被單獨放在了最後一排,跟前面的同學拉開一段距離。兩個病人需要長期注射昂貴的藥物,使這個家庭的經濟狀況捉襟見肘,養豬都得靠賒帳。但他們也有歡樂的日子,就是在外打工的親人回來團聚的時候。那對在城裏拾荒乞討的老人,正是小陳的父母。

山東淄博,碩士畢業生小莊待業在家。他是血友病羣體中罕見的高學歷,父母對他的照顧無微不至。但小莊時常會爲了雞毛蒜皮的小事找茬兒擡槓,開口閉口都是大道理。父母忍氣吞聲,儘量息事寧人。他們每天有很多時間要在廚房忙碌,除了給小莊做飯,還要籌備自家的生意。每天清早四點鐘,父母要起來賣早點。小莊不用操心早點攤的事,他一心想着要保持自己的健康,要讓自己的事業啓航,爲此不惜代價。

夏天來了。北京,一戶從西安過來打拼了十多年的人家,母親一邊淡定地講述着孩子的病情和治療,一邊制止小傅上竄下跳。小傅的胳膊肘和膝蓋都戴着護具,他還在上幼兒園,出生五十幾天就被診斷出了血友病,從此每個月都要打上8到15針。進口藥物每支上千元,國產的也要四百多塊。小傅的父母努力撐起一個溫馨舒適的家,但經濟壓力同樣困擾着他們。血友病本身不屬於肢體殘疾,卻蘊藏着極大的致傷隱患。衣着單薄的夏天是最危險的季節,小傅活潑好動,難免磕碰,摔倒了去打針也不會哭,還逗得護士笑出聲來。

這是2012年冬天到2013年夏天的人們和故事,因爲血友病,四戶條件迥異的家庭有了相通的命運。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命運呢?一貫意氣風發的小熊在同學會上喝多了,深夜行駛的汽車上,他說:“你是不知道我所經歷的,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任何東西我不能承受了……無所謂。”

特別鳴謝:陳志漢導演和馮雷導演提供影片參加展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