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問診時,常聽患者表述自己的病情:緊張、興奮之餘,總感覺到自己的心臟在“撲通撲通”的強烈搏動;在大量抽菸、飲酒、受到刺激後,心臟會“怦怦亂跳”......其實,這一切都是身體對心臟正常的調節反應。

(圖片編碼:P12197)

但近日,卻有網友問:“我平時沒做什麼特別的事,仍會莫名感到心前一陣慌亂,心跳似乎很不規律,經常出現氣短、胸悶等情況。這又是怎麼回事?”

在此提醒網友們要注意,心慌、心跳不規律、胸悶氣短、喘不過氣,這些都是心律失常的症狀表現!

心律失常任何的年齡段都有可能發生,而心律失常也有很多種表現形式,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早搏、房顫、心律不齊等,一般青年人發生心動過速、早搏,而老年人會出現房顫、室性心動過速等等。心律失常並非那麼可怕!

當發生心律失常時,多數人會出現明顯的心慌、心悸、胸悶等症狀,覺得這和心臟疾病一樣非常嚴重!實則不然,心律失常可分爲非器質性和器質性兩大類:

(圖片編號:P11685)

非器質性心律失常:

可以由不良生活習慣等引發,比如作息不規律、常喝濃茶和咖啡、吸菸、酗酒等都屬於不良生活行爲,可能引發早搏、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等。另外,過大的工作壓力、家庭矛盾、夫妻生活不和諧等都可以導致情緒波動,從而刺激引起各種早搏或心動過速等。

這類情況,只需通過改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便可遠離。

器質性心律失常:

由冠心病、心肌病、心衰、風心病等各種心臟疾病導致的心律失常就是器質性心律失常。器質性心律失常不僅會引發明顯的心慌、氣短、胸悶、胸痛等症狀,加重原發病,還有可能導致心跳驟停,對生命造成威脅。如何確診心律失常?

如果排除不良習慣因素的影響,頻繁出現心慌、氣短、胸悶建議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心電圖檢查是最常用、最重要的一項無創傷性檢查。一些室性心律失常、房室傳導阻滯、房顫、心動過緩或過速等都可以通過心電圖來診斷。但對於一些發作不頻繁的患者常難於捕捉到心律失常發作時心電圖,這種情況下可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

24小時動態心電圖就是用一種小型便攜式記錄器連續記錄患者24小時心電圖情況,患者喫飯、睡覺、上班都帶着。這項檢查便於瞭解心悸與暈厥等症狀的發生是否與心律失常有關、明確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發作與日常活動的關係以及晝夜分佈特徵、協助評價抗心律失常藥物療效、起搏器或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的療效以及是否出現功能障礙。發生心律失常時,哪些問題需要我們時刻警惕的?

1、一生中,1/4的人會房顫

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現爲心房收縮功能喪失,心跳不規則。房顫通過發病時的普通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均可捕捉到並確診,但表現因人而異。最常見的是心慌,也有些人可能會感覺胸悶、氣短或者出汗。

(圖片編號:P12037)

2、心動過緩低於40要警惕

正常成人的心率在每分鐘60~100次之間,低於60次稱爲心動過緩。最常見的是竇性心動過緩,可見於健康成人,多見於老人和運動員。嚴重的心動過緩,如竇性停搏或嚴重的房室傳導阻滯,多見於老人或器質性心臟病患者。

3、出現早搏需不需要治療?

心臟工作,如果提前出現一次跳動,之後停頓一下,就像是演奏舞曲亂了節奏,這種情況被稱爲早搏。

臨牀中,有些早搏沒有症狀,僅在體檢做心電圖時被發現。如果早搏是體檢查出來的,患者無任何感覺,不影響日常生活,這種情況大多不用治。若症狀明顯,應在醫生指導下治療,如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或接受治療。遠離心律失常,我們該如何做?

心律失常的危害,想必大家通過上文已經有所瞭解。但具體如何做才能防患於未然呢?

(圖片編號:P12064)

1、定期體檢

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沒有心慌、胸悶等典型症狀,只在體檢時發現。某些沒有症狀的心律失常對身體一樣有害,如房顫等會傷害心臟或引發腦卒中。

2、運動要適量

長期劇烈運動者,房顫發病率增加5.5倍,而規律的中等強度運動能減少心律失常發作。

3、維持健康體重

肥胖與房顫的發生呈線性相關,體重指數(BMI)每增加1,房顫風險增加4%~8%。

此外,健康飲食、改善睡眠和心態也有助防治心律失常。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呼吸暫停綜合徵、甲亢等都可誘發心律失常。積極治療原發病能

減少心律失常發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