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男孩最容易犯的四大错误,看你中了几个!

现如今,“男孩比女孩更难养”,似乎已经成为大多数男孩家长的共识。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样的说法也是站得住脚的,比如,高活动力就是男孩的一个显著特征。单单这一点,就足够令很多家长头疼的,因为不懂男孩这一特点的人动不动就会给他们贴上“多动症”的标签。而社会上时不时出现的所谓“熊孩子”,绝大多数时候都非男孩莫属。所以,男孩的父母往往更焦虑,更无助,当然也就需要得到更多的帮助。

作为男孩父母,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有时候乖得让人意外,有时候却调皮得让人火冒三丈。如果不了解男孩的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我们往往看到的就是儿子成长之路上的诸多“问题”。而当我们纠结于这些“问题”时,我们自然就容易把儿子当作负担甚至是累赘,当然也不可能享受陪伴和养育孩子的乐趣。只有了解儿子的心,我们才能给孩子最有智慧的爱。在育儿之路上,我们才能走得更加从容。

其实,男孩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就是一次机会,对幼儿阶段的男孩家长来说尤其如此。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做到用心了解和观察自己的儿子,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那些在养育之路上所遭遇过的挫败感,完全可以转化为一种成就感;那些曾令我们束手无策的“捣蛋鬼”,可能一夜之间就会变成人见人爱的“天使”。

相信很多男孩父母,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抓狂、搞不定的时候。最近几年,曾经向我咨询和求助过的家长数以千计。而在这些咨询问题和案例中,男孩的问题往往出现频率更高。

那些令男孩父母头痛和焦虑的问题,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因为我们不了解男孩相比女孩的一些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的一些正常行为却成了父母眼中的严重问题,比如,因男孩天性好动而导致课堂上坐不住,因男孩攻击性强而导致喜欢动手,因男孩竞争意识强而导致争强好胜,因男孩不善表达情绪而导致易怒、发脾气等问题。

第二,因为男孩不同于女孩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导致男孩在自控力、生活习惯、语言发展和阅读等方面的表现不如女孩。比如,男孩的个人英雄主义,使得他们喜欢单打独斗,不愿团队合作;内心不想做个“听话”的孩子,使得他们喜欢随心所欲,不愿顺从别人,更不愿遵守规则;语言发展比女孩晚、语言能力不及女孩,使得他们常常“金口难开”,甚至出现语迟。

第三,由于妈妈是育儿主力军,不了解男性自身的一些关键特点,从而忽视了对儿子的男性特质培养,比如敢于担当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意志力、脚踏实地的执行力等。

第四,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或不对男孩的路,从而在养育男孩之路上屡受打击。比如,受黄荆棍下出好汉的传统观念影响,认为男孩不打不成器,殊不知,越打却越难管;妈妈喜欢成天对着儿子唠叨、居高临下地批评指责儿子,却不愿意坐下来多倾听儿子的心声,蹲下来跟儿子做朋友。

五年前,我家又添了一个新成员,那就是二宝小雨。在他刚出生的时候,我自认为有了养育大宝伊伊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对付这个臭小子应该是不费吹飞之力的。可是伴随儿子一路的成长,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惑,屡屡让我打脸,也让我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养育男孩和养育女孩确实是有很多差异的。

于是,在小雨一岁左右的时候,在夫人的鼓励下,我申请了一个专注于男孩成长的男孩部落,专门发布关于男孩养育的文章。这既可以促使自己研究如何养育儿子,又可以帮助更多男孩和家长。

为此,在最近几年时间里,我几乎读遍了国内外所有关于男孩养育和成长的图书,从中获益匪浅。然而,绝大部分都是国外作者写的。不得不承认,西方国家在男孩养育的理论研究方面已经遥遥领先,我的写作也恰好可以站在这些巨人的肩上。

不过,由于东西方国家的文化基因终究差异很大,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多不同,经济发展和生活背景都不尽相同,我在读这些国外作品的过程中,总感觉国外作者提出的很多具体建议,我们绝不能全盘照搬,甚至还有一些方法和实践会显得水土不服。

因此,我才萌生了自己写作一本关于男孩养育图书的念头。在这本书中,我引用了大量国外作者的研究成果。当然,书中的很多具体建议、方法和解决方案,跟我之前注重实用性的写作风格完全一样,大都是根据我自己养育孩子的亲身经历总结而成的。

在写作过程中,我始终不断提醒自己一件事,绝不能夸大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性别差异,千万不要把男孩当作外星人看待,只需要实事求是地揭示男孩的成长特点和养育规律即可。不过,虽然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大,但是源自生物学上的先天差异却是永远无法避免的,这也就需要我们顺应男孩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男孩的教养方式。

为了让大家先睹为快,我就把书中关于男孩的几个显著特点总结如下。而对于这几个方面,因为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差异不够了解,我们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犯过一些错误。

错误 1 :给男孩的高活动力,轻易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男孩之所以容易出现类似坐不住或其他方面的多动行为,一方面源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另一方面也受到性别差异的很大影响,因为他们天生就好动。男孩和女孩,除了生物遗传方面的性别差异,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不过在我看来,男孩有别于女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男孩的高活动力。

这种差异甚至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出现,当胎儿还在子宫里面的时候,男孩的身体活动就比女孩多。出生后,这种性别差异在婴儿期就更加明显了,并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而日益明显。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刚出生时,男孩一般都要比女孩长得更长和更重。与女孩相比,男孩的脂肪少一些,肌肉多一些,心脏和肺也更大,这种差异会持续一生。因此,还在趴着的阶段,男孩抬头时就比女孩显得更有力气;当他们掌握抓握、踢腿等运动技能时,男孩的力气就比女孩显得更大。

二宝小雨不到一岁的时候,我就深刻感受到男孩、女孩之间的差异较大,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很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家大宝和二宝从小到大,只要我在家,尿布基本上都是我来负责换。当二宝八九个月大时,我给他换尿布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很困难,经常需要其他人帮忙才能搞定。因为这个阶段他已经开始展现男孩本色了,无论何时何地,他总喜欢手舞足蹈,换尿布时同样如此,他的手和脚总是动来动去,所以就很难换,很多时候就需要其他人帮忙按住他的手脚。而这一点,以前从未在我给大宝换尿布的时候遇到过。

当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男孩的高活动力会更加明显。在整个儿童期,大部分男孩都比女孩好动,都保持更高频率的活动,特别是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这也是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男孩更喜欢暴力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跟女孩相比,一群男孩在一起的时候会有更多的争吵和打斗。当男孩生气的时候,他们就会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了通过这样的行为来释放自身的高活动力。其实,很多情况下大人眼中的攻击行为就是一个男孩正常的、活跃的、展示力量的、冲动的、独立自主的游戏或活动。

错误 2 :从未让儿子体验过打架,丧失通过身体进行学习的机会

当你家儿子正和另一个小男孩在一起玩得很嗨时,不经意间,你突然发现他俩已经开打起来了。仔细一看,你儿子手里居然高举着一把塑料玩具枪,似乎就要劈头盖脸地砸向对方……

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呢?会不会很生气地跑到孩子前面,大声呵斥:“住手,你要干什么?”又或者,缓慢地走到孩子身边,轻轻地按住他的小手,温柔地对孩子说:“你怎么能拿这个玩具枪打人呢?如果用这个东西打了小朋友,小朋友就会受伤的,你想过没有?你再好好想想吧。”

很遗憾,上面这两种做法其实都不是最恰当的。而更好的做法就是:什么也不说,静观其变!

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如果不让孩子打打架、发发飙,往往可能会产生无法预料的结果。如果他们从小到大都没有体验过“疼痛的程度”或“打架的力度”,那么长大以后,当真的跟别人打起架来,力度就不容易把握得好,很可能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大家会疑惑,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普天下的男孩有个特点,就是只要不是自己经历过的,靠身体记住的,就不能理解那种行为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两个男孩打架的事情,如果主角换作两个女孩的话,她们就会事先想象一下如果用东西打人,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一旦明白会带来严重后果,她们自然也就不会付诸行动了。

为了让孩子积累更多的通过身体进行学习的经验,请把因为危险、所以不能做的事情尽量降到最低限度。可以说,有了类似于前面讲的那些切身经历,小男孩们才能一步一步地成长为具有丰富灵活性,同时回避危险能力又很强的男人。

当然,我并非怂恿男孩父母从此就纵容儿子的各种打架甚至暴力行为。想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可以允许儿子跟别人打架,但不要总是鼓励甚至放纵孩子的这种打架行为。

错误 3 :不允许男孩哭,阻止了男孩的情绪发展

“男儿有泪不轻弹”,作为一个男孩,我从小就是被这句“至理名言”教育长大的。如果你也是一名男性,相信也会跟我有同样的感悟:“就是这句话害了我们。”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鼓励女孩大胆表达自己的情绪,哭也可,笑亦好;但却经常鼓励男孩隐藏自己的情绪:不要随便哭,要做个勇敢的男子汉等等。其实,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有哭的权利。男孩的情感教育,也是一个容易被很多男孩家长都忽视的话题。

在传统的教养观念中,男性是坚强的,尤其是父母并不鼓励男孩哭,甚至经常严厉制止男孩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男孩承认本身的情绪,也妨碍了男孩自身的情感发展。不允许男孩哭,就是一个引导男孩远离自我内心的过程,是一种错误的情感教育,使男孩们远离健康的沟通、情感的认知和表达。

同女孩相比,男孩大脑中灰质(承担思考功能的脑细胞)更少、血流更迟缓、脑电活动也更慢(这意味着女孩能够比男孩更快地转移注意的焦点)。这些区别和男孩大脑中的其他结构差异一起,导致了他不能像女孩一样充分地处理与情感有关的内容。研究成果已经表明,男孩的大脑在情感过程中并不算太活跃,这也导致了较少的情感识别和语言表达。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男孩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试着教导他们情感的表达方式,建立识别与了解情绪的能力,包括对自我与他人。在发展情感表达能力时,首先,必须能够分辨情绪、说出情绪;第二,要体认情绪的内容,以及它所呈现出来的形式或是肢体语言;第三,要了解产生某种情绪状态的情境或是反应,要将失落与悲伤、沮丧与愤怒、威胁与骄傲,或者自我尊严与恐惧相联。

错误 4 :把男孩的 争强好胜,误认为逞能和对抗

男孩们都喜欢事事争第一,很有竞争意识。如果一群男孩遇到一起,我们很可能会听到他们这样的对话:

“我爸爸比你爸爸长得高。”

“可是我爸爸比你爸爸要帅!”

“我爸爸挣钱很多的。”

……

当然,大部分时间,他们还是喜欢拿自己说事儿:

“你们看着我!我一定可以跳得比豆豆更高!”

“我跑步最厉害了。不信,咱俩比比看,谁跑得更快!”

“哼,我才是学霸!我都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你们还有谁会呢?”

……

与女孩相比,男孩做事更喜欢争强好胜。这跟男孩和女孩的大脑发育是相关的,女孩大脑较早的发育出现在边缘系统,这个部位负责掌管社会性行为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而男孩大脑内拥有较多的则是用于激发争强好胜、冲动、好斗、发脾气反应的中心脑组织。

每个小男孩在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国王”。他们想要不断征服,想成为世界的主宰者,想成为站在山巅、手执宝剑的孤胆英雄——这些,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因此,你就会发现,你的儿子总是想要自己完成某个任务,而且他还不想让你帮忙,至少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同时,你的儿子很可能会告诉你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好事,而会向你隐瞒他遇到的一切麻烦。这种“报喜不报忧”的行为,就是源于他的争强好胜心理,也是他想要成为征服者的本能反应。

然而,大多数父母和老师却习惯于把男孩的争强好胜误认为是在逞能,把男孩之间适当的竞争当作他们在对抗,甚至把男孩获胜后的喜悦看成是在炫耀。他们还希望每个人都有获胜的机会,并不鼓励甚至还会遏制男孩们蕴藏在心底的竞争意识和欲望。这种错误的教养观念和方式,于男孩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本文主要内容选自 最新出版的《谁说男孩不好养》一书,已在当当、京东、天猫、大V店等平台正式上架)

养男孩最容易犯的四大错误,看你中了几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