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位于古城西北2公里处的澽水北岸,是梁山山脉靠近县城一座著名山峰。因其状似大象伸鼻饮水,故称象山。

象山东麓,原有紫云观,为道家修行之所。1942年改建为学校,即今之象山中学。山之颠,自南而北,依坡势,建有庙院,呈四合院形。乾隆十三年(1748)洮阳松华道人吴镇撰写的《象山碑》碑文,将其建筑叙述得较为详细:“玉皇阁建,斗姆殿成,庙建七星,金妆诸圣。钟楼设而声闻墅外,水窖穿而泉涌阶前。筑垣墙于四周,栽松柏以百数。”碑文又载,象山庙院,不知创建于何时,只知重修于近年,并特别指出,“刘中丞捐金栽树,松柏苍苍。”刘中丞,即清康熙韩城名士刘荫枢。因其曾任贵州巡抚,人称其刘抚院,为韩城城市建设贡献颇丰,人们在古城南关为其建祠祭祀。惜已被拆,夷为平地。若要拆去神庙,有情可原,因为我们是无神论者。但硬要拆去一座为乡里建设做出好事的名人纪念场所,恐怕就有点数典忘祖了。

象山海拔630多米,高出东原200多米,为县城周围最高山峰。早晨太阳一出,金光即洒满山颠,古庙、古柏在朝阳的映照下,颇有天上人间之景,故“象岭朝霞”成为昔日韩城八景之一。不仅如此,逢晴,站山顶,眺望黄河,澄如银练,心旷神怡。然自从大气污染之后,我们只能在天蒙蒙、地蒙蒙中饱览雾霾,再也看不到昔日之景象了。

象山由于建有斗姆殿,斗姆,即北斗众星之母,故名斗姆,为道家信奉之女神。当地人则将其作为娘娘神祭祀。为此,象山昔日每年三月十八有盛大庙会,山上山下,人流如梭。山下,卖饭者多,摆摊交易者多,山上,观光者多,向神求子者多。登山敬神者,多为婆母为尚未生育之儿媳求子。求子仪式不复杂,也不简单。先是烧香叩头,接着给神许愿,祷词多为“您老让我儿媳生个娃,我给您献羊一只”。除非是达官富户,没人敢说“为您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之类的话。许完愿,在斗姆神怀抱的婴儿的小鸡鸡上掐点土,包在纸中,转身而去,一直走回家,路上不许与任何人说话。回家后,先到儿媳居室(儿媳按事先安排,在卧室专等婆婆归来),说:“妈给你把娃要回来啦!”然后把包土的纸包递给媳妇,让其用水吞咽,至此,仪式就完成了。 由于象山庙会在县城周围围地区是一个较有名气的古会,所以祈子者众多,不但将斗姆神怀中婴孩的小鸡鸡掐光,甚至把长鸡鸡那个地方竟挖出个大洞来。

过去,人们从其东麓上山,都要沿着一条“之”字形的羊肠小道攀爬,人称“上象山,十八弯。”以至“上象山,十八弯,一弯一棵树,一树三圪杈,一个圪杈三鸟窝,一个鸟窝三个蛋,问一共能有多少蛋?”成为儿时猜谜游戏必出的一道题,可见象山在当地的知名度之高。

建国初,象山上的建筑基本完好,院中两棵一搂抱不住的高大松树还在。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庙院中的建筑有些破败,两棵巨松不见了。“文革”中则被彻底拆毁。就在象山被纳入三山公园建设重点之后,山头才新建了个亭子。近年,那座亭子又被拆除,山头被推平,建了个偌大的什么殿。殿的西边,紧挨又建了个比大殿更高的阁楼,殿阁之南,修了个广场,广场之南又盖了几间平房。

看到这般光景,我等就不明白了。既然主题是把此地建成象山公园,那搞啥建筑不行,非要在山之最高处建一座体形硕大的宫殿?还要在殿旁再筑一座高大的古典式阁楼?是让游人在此修道,还是吸引游客在此上香?若是这般,就与公园的意义相悖了。

如果要恢复象山古建,那为什么不仿照前人做法,依山势而建成曲径通幽、古香古色的古建筑群呢?

削平山头,盖个体量硕大的宫殿,已经与山头地形失去协调,何况紧靠殿西再盖个比宫殿还高的大型阁楼,更是让人觉得堆塞、压抑。因为山头最高处,有一座压轴性的建筑即可,再加一座,便是蛇足,更是累赘,令人有头重脚轻之感。

更需要指出的是,韩城的地理形势是西高东低,按照传统的风水观念,以前各村村民大都要在村的东南方筑塔一座,以补东南之不足;在盖房时,讲究东、南房要高于西房;故民间有“补不尽的东南,取不尽的西北”、“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之谚,但象山上的这两座建筑,严重失去平衡,并任由其西高压断腰了。有人说这是迷信,实际这不是迷信,是古人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古人哲学中平衡、中庸理念的体现。

由象山东麓登山,刚到山顶,原建有砖洞一座,算是进入象山的大门。砖洞朝东南额刻“朝霞映翠”,作为旧时韩城八景之一的“象岭朝霞”之名即由此衍变而来。洞之上原无建筑,只是作为门洞而已。现在竟在其顶建起了两层高的楼阁,虽然气宇轩昂,但与昔日建筑布局相比,不合比例,并去了依山势渐次增高之感。

门洞上的匾额题辞算是先人留下的原生态的文化遗产,没人再好意思将其铲去,像给无中生有的古城南门外瓮城城门题辞为“韩城门”一样,给砖洞题个“象山门”了。

给瓮城城门题“韩城门”,好多文友一提及此事,便愤愤然,说堂堂解状盛区,竟无斯文!其实,这并不奇怪。现实是,有话语权而无斯文者有之,有斯文而无话权者更有之。从全国范围讲,发展旅游,已成时尚,热衷于搞点古建以招揽游客,竞相跟风。以城楼为例,目前的设计院大都是年轻人,有几人见过古建,有几人搞过古建?你要他出图纸,就那么几个样式,你抄他,他抄你,千楼一面,不伦不类,甚至一张图纸建遍天下。这样就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似曾相识的城楼。所以游客到此必须提醒一下,你不是到了阳城,也不是到了桐城,而是到了韩城,记住,你进的是韩城门!赤裸裸叫卖,比斯文要来劲得多。

在朝霞映翠洞门之南,建有木亭一座,之上既无匾额以示亭名,楹柱上又无对联作为点缀。看来,建设者关注的是视觉效果,至于文化含量,不予考量。

说及文化,又体现在其四处摆放的垃圾箱上。刚登山顶,见路旁有一物,赫石底色,上边密密麻麻地爬满了字体各异、大小不同的白色“象”字,给人以刺眼、恶心的感觉。近看,原是垃圾箱。哦,幸亏是垃圾箱,设计够垃圾!“象”字该倒霉!

象山的植被由于以前被破坏严重,几乎成为秃山,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政府就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绿化,我们当年在象中上学时就参加过植树活动。由于管理失调,收效甚微。1990年9月,日本绿色地球保护基金会有关负责人来韩考察,拟将“三山”(象山、狮山、苏山)绿化工程,确定为中日合作绿化基地。拟用10年时间,由日方每年无偿提供人民币10万元,共同建设象山绿化工程。这时,我们才将象山绿化真正重视起来。先说是叫“三山公园”,不知怎地后来又改称“象山森林公园”。

什么是森林,《辞海》定义为“一种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什么是“森林公园”?《辞海》定义为“利用森林地区建设的公园”。它的前提是“以大片森林为基础。”然而看看我们现在的象山森林公园,原本无森林而称森林公园,就有些名不副实,何况从与日本人合作绿化至今,已近30余年,除了部分地片的绿化尚可供人欣赏外,其大型乔木恐怕还没有南湖多。但其基建工程一直没有停止,北边建了宫殿、阁楼,南边又接续着建。反正在中国,只要有人有地的地方,就有开发,就有基建。真不知道主事者要将象山建成什么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