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良禽擇木而棲,休怪我親手埋了南唐

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在短短53年中,中國北方前後取代延續,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

這個期間在南方建立過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後蜀、南漢、荊南、閩9個割據政權,加上山西境內的北漢,是爲十國。

十國中的南唐延續年代較長,國力最爲強大,鼎盛時期,國土疆域橫跨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是十國中最大的一個,而且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具備與中原政權分庭抗禮的實力。


李煜,良禽擇木而棲,休怪我親手埋了南唐

李煜,良禽擇木而棲,休怪我親手埋了南唐

南唐是對南吳的承接和替代。

當時南吳的齊王徐知誥,也就是後來的李昪,他的封地齊國,坐擁升州、潤州等10州富庶之地,還是南吳的大丞相、大元帥。

公元937年,執掌着南吳軍政大權的齊王,廢黜了已是傀儡的南吳皇帝楊溥,自己稱帝,建立了南唐。


02

南唐存續39年,歷經李昪、李璟、李煜三世,經過了由盛轉衰的變化。

南唐開國皇帝李昪與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一帝”劉裕頗爲相似。

他出身微賤,成爲孤兒後被南吳大將徐溫收養。


李煜,良禽擇木而棲,休怪我親手埋了南唐

長大成人後,靠着天資和努力,屢立戰功,不斷升遷,最終成爲權傾朝野的齊王,繼而奪取政權建立南唐。

李昪在位期間,勤於政事,生活儉樸。他對內興利除弊,減少賦稅鼓勵農商,對外停息戰爭,以保境安民爲基本國策,使得國家得以修生養息,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第二代皇帝李璟即位後,開始頻頻對外用兵,打下了閩國和楚國。他在位期間,取得南唐最大的疆土。不過他奢侈無度,導致朝政腐敗,加上連連戰事,國力開始下降衰落。

北方的後周不斷向南唐入侵,使得南唐始終處於窮於應付的不利局面。

安徽壽州一戰,後周奪取淮南江北之間的泗、濠、楚等州,南唐淮河水軍全軍覆沒。


李煜,良禽擇木而棲,休怪我親手埋了南唐

無奈之下,李璟只得獻出淮南十四州以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請求劃江爲界。

同時向後周稱臣,李璟的皇帝也不當了,成了南唐中主。

南唐第三代君主李煜登基時,北宋已經取代了後周,南唐面對的是一個更爲強大的對手。

李煜接下的其實是一副爛攤子,當時南唐國勢衰弱,國庫空虛, 每年還要向北宋繳納高額貢奉。

李煜實行了減免稅收、免除徭役,改革土地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來緩解國難。

他一方面表面上對北宋表示臣服,繼續放低姿態,連國號也去除,貶低儀制,改稱“江南國主”。

另一方面採取堅壁清野、固守城池的防禦策略,防止宋軍長途奔襲。

暗中築城聚糧,積極備戰。

南唐與北宋之間的萬里長江也爲南唐提供了可靠的防禦屏障。

可是,李煜堅持了15年後,南唐最終還是被北宋滅亡了。

這固然是北宋與南唐兩國實力懸殊的結果,南唐的東南鄰國吳越趁火打劫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吳越王錢俶不顧脣亡齒寒的道理,始終在協助北宋夾攻南唐。

最後,當宋朝大軍兵臨金陵城下時,吳越軍乘機攻陷金陵東面的門戶潤州,使得南唐都城陷入合圍之中。


李煜,良禽擇木而棲,休怪我親手埋了南唐

03

長江天塹被攻破卻與一個名叫樊若水的小人物有關。

樊若水是南唐池州人。他的祖父曾在南吳當過金壇縣令,其父親也在南唐李璟朝先後任過漢陽和石臺兩地的縣令。

樊若水自幼聰明好學,恃才傲物,總想着揚名立萬,光宗耀祖。可是他偏偏在科舉考試中很不順利,屢試不中。

眼看着自己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無望,無奈之下,他企圖另闢蹊徑。他向朝廷上書,提出一些治國理政的建議,並奉上了自己的幾首得意詩作,意圖引起李煜的重視。

據說,其中一首開頭就抄了王維《使至塞上》一詩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將其湊成一句“大漠孤煙落日圓”。

這在文學功力深厚的詞壇高手李煜跟前自然是矇混不過去的,結果不僅上書得不到理會,還成了京城無人不知的笑談。

樊若水再次碰壁後,竟然產生了投靠北宋,幫助攻滅南唐的念頭。

可是拿什麼作爲取得人家信任的投名狀呢?

他左思右想,認爲北宋立國已經十年之久,也先後消滅了荊南、後蜀和南漢幾國。

可是對南唐卻遲遲無從下手,主要是長江天險難以逾越的緣故。

北方缺水,北宋軍隊缺少在大江大河上作戰的經驗,渡江作戰自然不是南唐水軍的對手。

他突發奇想,如果用竹筏和船隻連接起來,架起一座浮橋。

北宋大軍就可以不用乘船渡江,直接通過浮橋便可以到達江南。

不過長江風高浪急,搭建浮橋自古未見,無異於天方夜譚。

浮橋搭建在什麼地點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樊若水從小生活在江邊城市池州,這個問題難不住他。

經過一番考察和研究,他看中了採石磯這個地方。


04

採石磯又叫牛渚磯,它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並稱“長江三磯”。

所謂磯,其實就是水邊突出的岩石或者石灘。

長江邊上的這些石磯,突兀江中,絕壁凌空,因爲地勢險要,扼守大江水道要衝,歷來成爲兵家必爭之地。

東漢時期,孫權最早在採石屯兵把守。

此後的歷朝歷代,這裏均爲官軍戍守的要地。

長江在採石磯附近變成了從南到北的流向,採石磯這個地方的江面要比下游的潤州江面狹窄許多,所以更加便於架設浮橋。

而且這裏距離南唐都城僅僅數十里之遙,可以迅速對南唐的政權中樞形成威脅。


李煜,良禽擇木而棲,休怪我親手埋了南唐

可是要想架浮橋,首先必須測量出江面的準確寬度,而且還要在岸上建造固定纜索的設施,而這一切又是要在南唐採石駐軍的眼皮底下進行。

鐵了心的樊若水沒被難住,他心生一計。

採石磯山麓有一座千年古剎廣濟教寺。

這天,廟裏來了一個年輕人,經人介紹要求削髮爲僧。

此人正是樊若水,爲了以和尚的身份做掩護,方便查勘採石磯的地形,他假裝來廣濟教寺出家當了和尚。

這個新和尚一有機會就到採石磯江邊去溜達,其實是去留心察看當地的水文和地形,還偷偷繪出圖形,標上記號。

他假裝到江上去釣魚,先找個隱蔽處,把絲線拴在礁石上,然後划着小船,牽着長長的絲線來到江對岸,再根據絲繩的長度算出江面的寬度。

幾個月中,他不辭勞苦,反覆測量了十幾次,居然無人察覺。

搭建浮橋必須在兩岸有綁繫纜索的固定物,這也難不住詭計多端的樊若水。

他僞稱是積德行善,向廣濟教寺捐了一筆錢,建議用來在採石磯臨江的地方開鑿一個石洞,在洞中建造一個石頭的佛塔,以保佑江上的過往船隻的平安。

廟裏主持自然是十分高興。

樊若水進而自告奮勇,親自來當工程監理。

不到兩月,佛塔就完工了,衆僧都稱讚樊若水的能幹。

他們怎麼也沒想到,眼前這個新和尚,竟然是一個準備滅亡自己國家的奸細。


李煜,良禽擇木而棲,休怪我親手埋了南唐

05

樊若水如願獲取了採石江面有關的水文地理資料,又人不知鬼不覺地建造好了佛塔,將來可以充當浮橋的纜索固定柱。

隨後便不辭而別,逃到北宋都城汴梁,獻上“江南可取,請造浮樑以濟師”的平南之策,並且呈上他親手繪製的《橫江圖說》。

宋太祖趙匡胤看過後,欣然採納了樊若水的謀取江南的計策,還賜給他一個新名字:樊知古。

批准他參加宋朝的學士院考試,賜予本科進士及第,讓他擔任舒州軍事推官的職務。

樊若水得到北宋朝廷如此優待恩寵,自然是更加竭力效犬馬之勞。

他先是爲宋軍當嚮導,攻打他的家鄉池州。

他出謀劃策,幫助宋軍擊敗前來截擊的南唐守軍。

攻佔池州後,宋軍沿長江北上連克蕪湖、當塗等重鎮,繼而攻佔了採石。

接着就輪到樊若水造浮橋了,之前他在上游參加了建造採石磯浮橋的準備,如今他又來到採石磯現場指揮完成最後的搭建。

當時正是長江枯水季節,採石一帶江面風平浪靜,浮橋“三日而成,不差尺寸”。

在長江對岸集結待命的北宋步騎大軍得以從這裏過江,“如履平地”,迅速由採石進逼南唐都城金陵。

南唐守軍隨後在秦淮河背城一戰,結果又被打敗。

第二年3月,宋軍乘勝進逼至金陵城下。

南唐軍民堅守到11月底,金陵城終被宋軍攻破,後主李煜投降,存續39年的南唐滅亡了。


李煜,良禽擇木而棲,休怪我親手埋了南唐

06

樊若水的故事還沒說完。

因爲消滅南唐有功,他被任命爲侍御史,不久又改授爲主管地方運輸事務的江南轉運使。

這個職務倒是挺適合樊若水,做得順風順水。

後來轉到戶部任職,卻因爲接連出現處理不善,被宋太宗趙光義下詔書嚴加責問。

朝廷將樊若水降職到四川梓州當知州,還沒到任又改派他去成都當西川轉運使。

樊若水對於降職耿耿於懷,鬱鬱不樂,常常以腳病藉口,懶於政事。

偏偏他不走運,又碰上了四川王小波、李順起義這樣的大事。

起義軍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一路向成都逼近。

朝廷急忙讓梓州知州張雍替換樊若水,去擔任西川轉運使。

可是張雍還沒來得及到職,仍在成都任上的樊若水卻因爲害怕起義軍攻進成都,自作主張提前卸任,與成都知府郭載一道逃往東川,失去管轄的成都被起義軍順利拿下。

趙光義聞訊大怒,下詔責備樊若水擅離職守、治理無方的罪過。

因爲念他以往功勞,隨後讓他去湖北出任均州知州。

不料樊若水到任一月不到,就一病不起,在慚愧、憂慮和恐懼中死去了。

有人稱樊若水是古代傑出的橋樑專家,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長江大橋的發明者”,說他指揮架設的浮橋,是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橋。

雖然牽強,也無不可。

不過,說樊若水看見南唐腐敗,爲救黎民百姓,背棄南唐,而“功垂青史”,未免扯淡。

樊若水,顯然沒有這麼高的覺悟。

否則在南唐滅亡之後,池州百姓得知樊若水獻計之事,也不會氣憤異常,將樊家祖墳也給刨了。

如此冠冕堂皇的帽子戴到樊若水頭上,九泉之下的他恐怕要笑出聲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