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遺城海龍屯

導演: 石姝麗
編劇: 拿鐵 / 石姝麗
主演: 張先童 / 李秋盛 / 曹彥鋒 / 戚暢 等

  • 央視考古紀錄片,豆瓣8.8。

  • B站播放量14萬,彈幕羣high。

  • 不一樣的《盜墓筆記》,看完洗滌身心。

哪裏能看 CCTV-9、B站

上映日期 2018-3-28

勇哥先提一個小問題,大家覺得《盜墓筆記》哪部影視化作品最讓你滿意?

是陳偉霆張藝興版?是井柏然鹿晗版?還是李易峯楊洋版?都別爭了。

5.7。4.7。4.0。

臉疼到麻木,在這個流量鮮肉毀IP的時代,勇哥已經對《盜墓筆記》的影視化不抱什麼期待,但是最近這部央視出品的佳作,又讓人燃起對“陵墓”的好奇心。

《土司遺城海龍屯》是CCTV-9出品的探索發現歷史類型紀錄片。

拍攝紀錄片的投入回報比常常低得嚇人,《海龍屯》攝長達4年,最後播出片長只有50分鐘。可想而知,每一分鐘都濃縮着精華。

這份赤誠的匠心換來了不錯的回頭率,目前B站觀看點擊率高達14.4萬,微博超級話題#土司遺城海龍屯#閱讀748.3萬,算是近期央視出品的小爆款。

你別說,戳開彈幕就被大家的熱情嚇到了。

與電影不同,《土司遺城海龍屯》最大的特點就是:專業

看膩了天馬行空的玄幻,再一看這種邏輯嚴絲合縫的古墓故事,你絕對會被這股真實的力量牽着走。

首先,數不盡的謎團。

古墓之上就很蹊蹺,我們常去旅遊,肉眼就能看到那些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天梯,專家能看到同一個建築竟然由兩個不同朝代的建築工藝打造...古墓之下呢?你又會想,是誰,在什麼時代,耗費巨資,在龍巖山修建這麼宏大的地下墓地海龍屯?

下墓找真相,是很難的。

不乏這樣的新聞:XX盜墓嫌疑人發生中毒事件。

就算是專業政府機構,也不乏失敗案例:上世紀五十年代挖掘定陵,一開墓絲織物接觸氧氣,便瞬間化爲灰燼。

這在民間被傳說成鬼怪魂靈,事實上這是極其自然的化學反應,也是全球考古界的難題。

究竟什麼是正確的挖墳姿勢?歡迎走進勇哥說天下。

看過《盜墓筆記》,大家都認識了洛陽鏟

可打入地下十幾米,將地下土層結構,原封不動的帶上地面,盜墓一級神器,也是考古學家至愛。

但這部紀錄片,花招沒有那麼簡單。

他們第一個想到的是,找同類項

從地理位置來說,海龍屯周邊有三個墓葬羣,他們彼此間可能有聯繫。

不巧的是,三個中就有兩個被盜了,只剩下一個可以研究。

這是一個夫妻合葬墓,64平方米的寬闊墓室,壁畫上文官武將、還有使者童子,中間有個機關小門,通往幽暗密室...也就是棺材停放的地方。

這不是什麼重要信息,只能說明墓主人生前有着尊貴的身份。

接着到了更緊張的環節,開棺!

開館是很有講究的,不能直接在地下動手,得跨越城市山河,搬運回實驗室進行。

他們開棺後發現,一號坑埋的是男墓,從隨葬武器看來,他生前是蓋世英雄

二號坑是女墓,頭頂鳳冠,胸前佩戴金覆胸,一看就是有錢人家

這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視,墓主人會是誰呢?

終於,在不計其數的出土文物殘片裏,發現了銀色燭臺的碎片上,看到五個字:

雄威郎制使

真相大白,原來墓主人是他!

這就到了最後一個環節,考察史書

根據《四庫全書》記載:雄威郎制使威靈英烈侯,是南宋時期的播州安撫使,此人名叫楊價

13世紀,蒙古軍事力量幾乎無人匹敵,宋朝人和蒙古人的大戰一觸即發。宋朝將士被圍困,眼看就要全軍覆滅...

這時,一支尖銳部隊出現了,他們毒弓硬弩,手持利刃,虎口刺身忠勇二字。

部隊的首領,就是年僅23歲的楊價。

真相浮出水面的過程中,也出土了很多物質文化遺產

金銀玉器,美輪美奐。

當然,它絕對不屬於只有文化價值的“大悶紀錄片”,它也有很強的觀賞價值。

尤其當你被一衆“國產古裝奇幻鉅製”的美景辣完眼睛後,更發掘它的好。

上到國民仙女劉亦菲,下到京圈格格關曉彤,服化沒有最辣只有更辣。

不要低頭,縫紉機會掉

《海龍屯》雖然只有短短50分鐘,卻最大力度地還原了當時的服化,從宋元到明,從將軍到士兵,既考究又美觀。

豆瓣一水好評點贊——

除了服化,還有道具。

金戈鐵馬,黑白影像,做舊畫風,無一不體現創作者的用心,對歷史的尊重。

再反觀有些劇組一言難盡的五毛道具

《羋月傳》的和氏璧,確定不是膠帶?廁紙?

《天龍傳奇》的騎馬戲也是驚呆勇哥,不要求演員都能騎真馬,但你不加掩飾的樣子讓我很想報警。

諸如此類的“不講究”,恰恰映襯了“講究”的難得可貴。但《海龍屯》的好不止於視覺的講究,更在於故事的講究。

勇哥只介紹了紀錄片的前半,至於這個墓主人背後有什麼更離奇的故事?他與海龍屯的墓主人有何關係?考古學家又動用了什麼你想不到的挖墳技巧?

勇哥不多劇透,留給你們最大的懸念,不誇張的說後半集比前半集的劇情,跌宕起伏一百倍。

還想多說兩句《海龍屯》背後的——他們是歷史的拯救者,也是故事的挖掘機。

58歲的賀軍虎,和洛陽鏟打了38年的交道,一鏟子接着一鏟子,終於挖到料。

中國社科院的李存信,接到一個電話就馬不停蹄地從北京趕往貴州。

貴州省研究所的考古人員,更爲了這幾個木棺,就研究了整整兩年...

爲什麼如此“鞠躬盡瘁”?他們在和時間賽跑。

“在盜墓賊盯上之前,我們要先找到。”遵義的八月,潮溼高熱,汗流浹背的他們看起來不像有高高官銜的人,更像個樸素的工人。

我們常常會產生這樣的誤解,認爲考古就是合法化的盜墓,但事實並非如此:“許多人覺得我們考古和盜墓是一樣的,別的不說,我就相信盜墓賊絕對不會像我們這麼(認真地、溫柔地)幹。”

勇哥又回想起開篇時,他們攀爬那個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天梯時說:難度很高,手腳並用纔行...一定能爬上去,就是一口氣

許多這樣的時刻,他們讓人肅然起敬。

◎責任編輯:小衛林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