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一桩争论了千年的疑案,欧阳修当年到底有没有陷害狄青?

狄青

李元昊是党项拓跋氏,原名拓跋元昊,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之后,远祖拓跋思恭,在唐朝时因功被赐李姓,在宋朝继承王位。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在此后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西夏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1041年好水川之战中,西夏军事,汉人张元辅助元昊大败韩琦等人率领的宋军,宋军仅阵亡就高达七万多人,望着好水川内遍布的宋军尸体,西夏军师张元趾高气昂地在界上寺墙壁上题诗一首: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

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并在诗后题言讥讽韩琦,署名时写了一大串官衔:“(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

此时的北宋政府真的是无语了。这也不怪别人,谁让带兵的都是文官呢?

追溯一桩争论了千年的疑案,欧阳修当年到底有没有陷害狄青?

张元

这时,一个宋朝的下级军官上场了,他就是狄青。他此时的职位不过是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他一出场,战局逐渐改变了,为何?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宋史·狄青传》)

看看狄青的性格,他为人缜密寡言,谋事必先仔细考虑成功的把握,选准制胜的机会然后进行。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艰共苦,因此虽然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出兵屡建战功。尤其喜欢将战功推给辅佐将领。

这样一个平日里做到官兵一致,打仗时身先士卒,战功推给属下的好的将领,谁不爱戴?

和西夏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

追溯一桩争论了千年的疑案,欧阳修当年到底有没有陷害狄青?

范仲淹

狄青的才略,深得前线的经略判官尹洙的赏识,并以良将之材向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推荐。范仲淹一见惊为奇才,特地送给他一部《春秋左氏传》,勉励他说:“一个将军如果不懂得一点历史,那就只是匹夫之勇,是不能成就大事业的。”

狄青受到鼓励,耐起性子认真读书,更研究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从此让人刮目相看。对于范仲淹的知遇之恩,狄青终生不忘。范仲淹去世后,狄青每次到范家,都要进范氏家庙祭拜范公,并恭恭敬敬地礼拜范夫人。

战场的历练和文化的修养,使得狄青的官位,上升急速,不几年竟升任枢密副使(军委副主席)。

追溯一桩争论了千年的疑案,欧阳修当年到底有没有陷害狄青?

黄袍加身

宋朝的来历大家都清楚,就是一场黄桥兵变,赵匡胤欺负柴氏后人孤儿寡母,最后黄袍加身。所以他对武将十分忌惮,生怕他们也学自己。

于是在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赵匡胤设宴,请石守信禁军的高级将领赴宴,在宴席间趁着酒劲,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没过多久,再次设宴,不过这次的客人换了,不是禁军将领,而是各地的节度使。这次是各地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向拱、袁彦等,又被剥夺了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接下来将军权一分为三,由枢密院掌管调兵权,三衙掌管管兵权,再由皇帝临时指派帅臣掌管统兵权,这样人为造成一种“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习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所以,从那时起,就一直贯彻抑武扬文国策。 所以,对武将那是严防死守,不留一点空隙。

宋太祖曾经有个名言:

“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史·太祖纪》)

意思就是说,我现如今选择文官到地方上担任行政长官,管理一州事务,即便是他们全都是贪腐之辈,加起来的危害也比不上一个武将。所以,自此以后,武将总是要矮文官一截。

追溯一桩争论了千年的疑案,欧阳修当年到底有没有陷害狄青?

白牡丹

看看狄青的遭遇,大家就理解的更加透彻了。

在宋代,不但罪犯要刺字,当兵的人也无一例外地要刺字,被当做罪犯来看待,这是宋朝重文轻武的重要表现。而狄青就是从小兵做起的。

狄青在当一个副都总管的官职时,自己的恩人、顶头上司韩琦一日设宴,席上有一名叫做白牡丹的歌伎,向狄青劝酒时调侃道:“劝斑儿一盏。”(狄青脸上有刺字)白牡丹话语未落,引起哄堂大笑。连妓女都敢嘲笑一个官爷,可见武将真的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同僚王尧臣,看着他脸上的刺字有趣,忍不住说道:“狄公脸上的那行涅文啊,自从做了枢密使,就愈显得光明鲜亮了。”狄青听了后,冷冷地说:“王公若要是喜欢的话,我可以免费送您一行。”

追溯一桩争论了千年的疑案,欧阳修当年到底有没有陷害狄青?

宋仁宗

狄青荣升枢密使,进宫谢恩时,皇帝对他凝视了好一会儿,之后带着温和又伤楚的感情说了一句话:“狄青,朕有御医,可以把脸上的金印去掉,你恢复原貌吧,不要总带着当年的黥字。”

宋仁宗是出于好意,狄青是怎么回答的?

陛下擢臣,不问门弟,臣正因为脸上有这行金印,才得以报效国家。臣愿留颊上黥字,以使天下贱儿得知,朝廷有此名位相待。

狄青说,我本来就是行伍出身,若没有这行字,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我觉得不应该将它抹去,而应该让它好好留着,正好可以鼓励我大宋的士卒们,让他们都知道,在脸上刺字,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即使是枢密使这样的高官也是每个士卒可以争取的。

狄青进入中央,担任枢密院副使时,大家还能容忍,因为副手只有参与权而没有决定权,后来又官升一级,当了枢密使,军权在握,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况且枢密使(军委主席)这一职务,自太祖以后历来只有文臣担任,在这种情况下,狄青上任了,岂能不让人忌惮?

追溯一桩争论了千年的疑案,欧阳修当年到底有没有陷害狄青?

枢密使

大家忌惮的不光是他的升职,还有许多在军队中的做法。他虽然对待士兵都是赏罚分明,但是每次赏赐的时候,都会大喊一声这是狄爷爷所赐!明明是朝廷的赏赐,怎么成了你赏的?时间久了,岂不是人心都被你收买了。所以此话传到朝廷,引起许多文臣的非议。

一日夜晚,狄青家的宅院,突然起火,把开封府都惊动了。知制诰刘敞神色慌张地找到了当时的开封府尹、东京城市长王素说。

“大人请翻阅五代史,唐朝的叛将朱温当年的住宅,就在狄青家附近。在他造反前夕,曾经发生过夜里怪光出屋的现象。邻里还以为着了火,去救,却什么事也没有。大人明鉴,现在狄青家的事是不是有些相象呢?”

其实那是狄青家的管家一时疏忽,把事儿给办怀了。当时开封城有规矩,不论高门士绅,如果夜里要做醮事(烧纸钱之类),要先通知厢吏,这样就不会引起火灾恐慌。但是这么重要的事情居然给忘了!

结果枢密府里烟火升腾,外面人等奔走相告,来救火啊,去通知开封府!事情就是这么个经过。但是坊间的传闻不断升级,第二天烟火就变成了怪光,怪光又变成狄府的看家狗,居然长出犄角。狗长犄角,是要想变龙吗?

追溯一桩争论了千年的疑案,欧阳修当年到底有没有陷害狄青?

大相国寺

最令人诟病的,是公元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一家,为躲避水灾而搬到相国寺暂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传说。

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皇帝的佛事活动都在这里举办,这是多么神圣的地方。

神圣庄严的殿堂,魁伟英武的军方第一人高视阔步,轩昂往来,让外面的黎民百姓看得如醉如痴。尤其是当时的主人公还身披着一领黄色的衣袍。这还是狄青吗?这分明就是开国之祖赵匡胤!

真是罪大恶极,骇人听闻,宋朝的文官集团迅速达成了统一意见。立国百余年后终于出现了一个顶风作案的奸雄,一但让他得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己经加身了)势必就会重演,那时刀兵四起,国将不国,连带着我们的幸福生活也得彻底泡汤。

追溯一桩争论了千年的疑案,欧阳修当年到底有没有陷害狄青?

上书

就这样,这些文官集团不干了,庞籍、欧阳修、文彦博、韩琦、王举正等政界大佬纷纷向宋仁宗进言:狄青,绝不能当枢密使,祖宗的体制不能破坏。

有进言的不假,其中也有欧阳修的上书。但因为欧阳修名气最大,后来所有的罪过都安到了他的头上,他最后变成构陷狄青的主谋了!

面对这铺天盖地的谏言,宋仁宗还在为他的爱将说话:狄爱卿是我们大宋的忠臣。

文彦博冷冷的说了一句关键的话:我们太祖皇帝当年不也是后周的忠臣吗!

追溯一桩争论了千年的疑案,欧阳修当年到底有没有陷害狄青?

太祖忠臣

这句话问得宋仁宗是哑口无言,不知怎样回答。要说是,那为什么叛变了后周?表明还是不忠;要说不是,那祖上岂不真成了窃国大盗?

宋仁宗不光是沉默了,听到这句话后,也觉得后脑飘过一阵阴风,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妥协了。狄青还是避避嫌,离开部队吧。于是下诏免去他的枢密使职务,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到陈州任个知州的实职。。

在这里仔细看看,这次调动只是免去军委主席职衔,但好歹还给了一个宰相的荣誉,这已经相当不错了。狄青应该感到幸运,他摊上了宋仁宗,史评其“为人君,止于仁”。如果摊上朱元璋呢?嘁哩喀喳,先砍了再说。狄青早连命都没了,还有你在那里长吁短叹的吗?

追溯一桩争论了千年的疑案,欧阳修当年到底有没有陷害狄青?

欧阳修

结语:一直传闻的欧阳修给皇帝上书,处心积虑的陷害狄青,其实根本不存在此事。在这个事件中他是背了黑锅的。

欧阳修的上书是这么写的:

臣谓青不得已而为人所喜,亦将不得已为人所祸者矣。为青计者,宜自退避事权以止浮议。而青本武人,不知进退。(《论狄青札子》)

他给皇帝上书,只是怕狄青将来根基稳了尾大不掉,走宋太祖当年的老路。所以给皇上上书,劝皇上未雨绸缪,对他进行防范。最好是能让他早点离开敏感岗位,到地方上去任职。这样,对国家有利,对他个人也有利。

从行文词句中,可以看出言词是比较平和的。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呢?

史书上也是这么确认的:

“臣(欧阳修) 观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三四年间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 欲乞罢青(狄青) 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续资治通鉴》)

追溯一桩争论了千年的疑案,欧阳修当年到底有没有陷害狄青?

狄青

现在再反过头,分析一下狄青。其实《左氏春秋传》他是白看了,不知道急流勇退。什么叫功高震主?你有没有反心,别人看不出来。但谁能打包票,现在没有,将来也肯定不会有?

再说说当时朝廷的大环境,宋仁宗当时病重,而且无后。当时继承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那么,有一个猛将环伺左右,肯定会增加朝廷将来的变数,所以把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也许是众位文臣们的共同想法。

就这样,狄青脱离中枢,远离是非之地,到陈州去避避风头。谁成想狄青受了一辈子的窝囊气,还是没有磨练出超然豁达的性格来。在任上是一天长吁短叹的,最终抑郁成疾,五十而卒。

命也?运也?

性格决定命运,此话一点不假。

这么看来,一切的争论可以就此打住了。

参考资料:

《宋史》元·脱脱等

《续资治通鉴》清·毕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