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闖王李自成,這位明朝的將領,關於他的死亡,有很多猜測,今天奇聞吧(www.qiwen8.com)和大家一起來看一看。

 

  李自成本名鴻基,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參加張存孟的起義軍。後義軍逐漸壯大,李自成被義軍稱爲闖將,崇禎九年,被推爲闖王。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的統治。而後不久,山海關一戰,農民軍遭吳三桂部和清兵的夾擊,大敗而歸,李自成匆匆在武英殿舉行即位典禮,隨即放火焚燒明宮並撤出北京。以後,李自成數戰數敗,轉戰南北,於1645年行軍至湖北九宮山時,遭地方鄉兵襲擊,李自成不知所終。直到現在,關於李自成的行蹤仍無確切說法。

 

綜合而言,大致有兩種:“九宮山說”和“夾山說”。對於李自成在九宮山上死亡的記錄見於阿齊格向清廷的奏報和南明兵部尚書何騰蛟給唐王的奏報。阿齊格在奏報中寫道:“反兵逃竄至九宮山中,我軍隨後搜遍全山,不見李自成,李自成身邊的隨從共20人,被困,自縊而死。派遣一見過李自成者,前往辨認,但屍體已腐爛,不能夠看清,是生是死,繼續追查。”何騰蛟所寫的奏報說:“在九宮山已將李自成斬首,首級不慎丟失。”以後這兩封奏報成了多數研究史學人士的根據。

 

  據《明史》、《小腆紀年》、《南疆逸史》等史籍記載,李自成到九宮山後,隊伍散去,李自成本人被程九百等鄉民所殺,同治《通山懸志》、嘉慶《湖北通志》都贊成此說。但是,20世紀80年代在湖北通山縣新發現的《朱氏宗譜》、《程氏宗譜》爲“九宮山說”提供了新的證據。在新中國剛剛建立之時,曾掀起一場關於李自成葬身何地的爭論,最終李文治撰文考證李自成葬身之地爲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郭沫若贊成此說法,學術界對這一結論也基本認可。因此闖王陵從通城縣遷移至通山縣九宮山牛跡嶺下。但是,九宮山說亦有兩點可疑之處,首先是“屍朽莫辨”,其次是上呈奏報的阿齊格和何騰蛟兩人當時並未在九宮山,是從手下將士嘴裏聽到消息的。

 

  首先對“九宮山說”提出疑問的是申悅廬,他認爲李自成兵敗後並未死於湖北,而是在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老死於湖南省石門縣夾山靈泉寺。這個推斷主要依據是清朝時期湖南澧州知州何所作的《書李自成傳後》一文,何經過實地考察,詢問當地老人,認爲李自成在九宮山並未死去,而是製造的假象,以迷惑追兵從而擺脫清軍。在從湖北公安逃到湖南澧州的過程中,大多數的部下見闖王大勢已去,便紛紛另謀生路。到安福縣境內,闖王甩開隨從十餘人,單獨來到夾山靈泉寺削髮爲僧,也就是夾山靈泉寺的祖師“奉天大和尚”,法號“奉天玉”。

 

李自成曾經稱自己爲“奉天倡議大元帥”,其中“奉天玉”隱含“奉天王”之義。奉天玉和尚於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死於靈泉寺中。何親自見到了曾伺候過奉天玉和尚的老僧,據老僧講,奉天玉和尚在順治初年來到靈泉寺,說話帶有陝西口音。寺內還收藏有奉天玉和尚的畫像,與《明史》記載相符。留在澧州的起義軍餘部一直沒有推舉新的首領,也是由於李自成還健在的緣故。

 

  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章太炎贊同“夾山說”。他也到澧州進行過實地考察,還考察出李自成夾山隱居時,曾作詩百首來讚賞梅花,即《梅花百韻》,並蒐集到其中的五首作爲駁斥“九宮山說”的依據。一些出土的文物成爲“夾山說”最具權威性的證據。在澧州發現建有奉天玉和尚的墓地並有骨灰罈出土,20世紀50年代在奉天玉斷碑上發現有“子門徒已數千指中興”等句,完全是一派將領的豪言壯語。重修夾山寺時,又發現刻有《梅花百韻》詩的殘版,上面殘留九首詩歌;同時還發掘到“永昌通寶”銅幣(永昌是李自成大順政權的年號),刻有“永昌元年”字樣的竹製扇骨、銅製燻爐等。

 

據史學家稱,奉天玉和尚墓出土的符碑上面,刻有四句四言偈語,十分接近於李自成的家鄉米脂的傳統隨葬符碑,其中有三句和在米脂地區出土的一塊符碑上的三句完全相同,這與石門的傳統發葬的習俗有明顯區別。另外,奉天玉和尚有一弟子,法號“野拂”,他就是李自成的侄子李過,野拂所撰的碑文爲何的說法提供了有力證據。

 

  學術界對李自成結局的研究還會繼續,隨着研究的深入,或許會發現具有說服力的證據,向人揭示這一謎案的真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