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夕陽紅”遇上短視頻

人民日報 劉 念

他們打開了老年生活的新天地,從單純滿足社交需求,邁向更多精彩

現在一提短視頻,都感覺是年輕人的事。其實,還有一個羣體,網絡化生存的程度並不亞於年輕人——這就是愛拍短視頻的老人。

這羣老人,不光會用手機收看短視頻,更是把自己弄成了鏡頭聚焦的主角。有文藝界的,跳廣場舞,唱流行歌;有體育界的,帶球上籃,繞單槓360度大回環;還有美食界的,口福滿滿。比如,一位老先生,要嚐遍年輕人愛喫的食物,自拍時笑料不斷。還有位年近百歲的老奶奶,對着鏡頭踐行自己的人生信條:該喫喫,該喝喝,涮毛肚、喝飲料……

倒不是說這種生活方式就健康,有些體育活動年紀大了也未必適合,還是要多注意安全。但是,這股不服老的精氣神,確實很贊,更重要的是其中傳遞出積極向上、陽光生活的好理念、正能量。

老年人,原來竟有這樣的活法。當我們還在爲老人們會用微信喝彩時,他們出人意料地玩起短視頻。鏡頭前,老人們盡情揮灑才華與活力,讓年輕人都受到感染。誰說人老了,就只能澆澆花、喂喂魚?誰說短視頻隊伍裏,就不能有老年人方陣?他們打開了老年生活的新天地,追求更多生活中的精彩。

老與少,原來可以這樣連接和互動。自拍的老人,會與年輕的路人和網友互動;那位美食家老奶奶,則與身爲拍攝者的孫女溫情相依。無論哪種方式,都在增強老與少之間的交往。交往更多了,理解更深了,尊老愛幼的好傳統會發揚得更好。

對老人,原來還能這樣加以關照。一方面,短視頻增加了老年人的出鏡率,讓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去關注這個羣體;另一方面,短視頻的內容、機制,也在提示着關愛老年人的發力點。比如,老年人的一句小吐槽,是不是點出了相關工作應該改進的地方?老年人唱歌跳舞、喫喝玩樂的各種需求,是不是銀髮經濟需要回應的?這都值得思考和跟進。

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老年人當然不能缺席。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短視頻有了“老”,風景會更好。不妨給老年人遞支麥克風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