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頤和園是中國最早的主題樂園?爲什麼説今天的頤和園比過去矮了大半截?爲什麼昆明湖中撈起的佛頭竟然與北京城內的明代銅佛嚴絲合縫?神祕的水牢,高大的圍牆,隱祕的廢墟,頤和園裏到底藏着多少祕密?

  不可思議一:頤和園曾經高樓林立

  當年的文昌閣與今天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當年的文昌閣是三層建築,而且旁邊小亭子有兩層檐。原始的文昌閣比現存的文昌閣高出一大截,而且裝飾更爲精美,上面還有一座西洋大鐘。可以看出在清漪園時代的文昌閣整個建築都是比較獨特的。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慈禧重修後的景象,因爲當時的財政原因,將三層的文昌閣修成兩層,這樣整體的形象和感覺就比清漪園時代矮了好多。

  其實不只文昌閣,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慈禧重修過的頤和園,許多建築都比之前矮了很多,比如兩層的曇花閣變成單層的景福閣,三層的香巖宗印之閣也變成了單層,還有許多完全消失的高層建築,如西堤上的景明樓,湖中心的治鏡閣、鳳凰墩,後山構虛軒、花承閣等。

\

  不可思議二:看不見的警戒線

  文昌閣旁邊最美麗的風景,莫過於寬闊的昆明湖。早在明朝的時候,這裏就是北京地區最有名的風景區了,每年三四月,到這裏來踏春已經成爲當地百姓的風俗。後來,乾隆看上這塊風水寶地,修了皇家園林,那就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來的了。可要是派重兵把守呢,又破壞了這裏的景緻。據說,有人就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修了一條看不見的“警戒線”。您知道這警戒線在哪兒嗎?

  在歷史上,尤其是慈禧之前,頤和園內的廓如亭是一個欣賞風景的地方,因爲在廓如亭東南面以前是一片稻田,清晰的時候,甚至可以看見西直門城樓。而且最早頤和園的東南方是沒有牆的,那麼廓如亭就成爲最東南的一個大型建築了,站在廓如亭裏面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稻田。爲什麼要在這裏建個亭子看稻田呢?這有說道了,要知道,咱中國是以農耕爲主要生產資料的一個國家,如果糧食豐收了,那這年國家基本就不會有什麼大事發生了,國泰自然就民安了,所以乾隆皇帝最喜歡在這兒欣賞老百姓種糧食的情景,每當這時候他心裏就有國家富強的感覺,那叫一個踏實啊。這叫什麼?手裏有糧,心裏不慌啊,只要糧食夠了,有喫有喝了那咱們一切就都有了。

\

  不可思議二:看不見的警戒線

  可是這當皇帝的站在頤和園內欣賞風景,他能看到外面,那外面的人也自然能看到他啊。得,皇帝在園子裏看豐收,老百姓在田裏看皇上,這成何體統啊?怎麼辦?把這片地方用圍牆圈起來?不合適啊,爲什麼?這地方打明朝起就是京城百姓遊玩的地方,您爲了一己私慾就佔爲己有,這傳出去顯得皇帝太不體恤百姓了。那怎麼辦呢?

  直到最後,乾隆也沒有用圍牆把整個園子都圍起來,昆明湖南邊是一片稻田,基本上用不着圍牆,文昌閣到東宮門這段有圍牆,文昌閣以外一直到廓如亭這段都沒有圍牆,所以老百姓可以到這個地方來。這樣既滿足了老百姓遊玩的意願,又能減少百姓直接面對龍顏的可能,同時皇帝也能隱隱約約看到昆明湖沿岸的風景。

  在嘉慶二十二年的時候,曾經出版了一本書,這個作者叫得碩亭,書的名字叫《草珠一串》。他寫的是北京的一些事兒,是用竹枝詞這種形式寫的,其中裏邊有一首這樣寫道,“昆明堤上看銅牛,萬頃煙波百樣樓。我愛西湖未曾見,自疑身已到杭州”,您看到了嗎,人家詩中說了,到昆明湖上去看銅牛,這就證明至少在當時是可以到銅牛身邊的,老百姓可以到這裏來玩的,但是你可以遠看,不能進去。

  在乾隆的時候,因爲他沒有用圍牆圍起來,所以老百姓也可以到這邊來,從繡漪橋那邊有一條路可以到青龍橋那邊去,就是繞過去。據說有一天就有一個農民喝酒喝醉了,就糊里糊塗走過來了,一直走到十七孔橋上去了,結果被抓起來了,十七孔橋上邊是禁區。從這個事例就能看出來,這說明當時這個地方老百姓可以來,另外一個也說明當時這個防衛力量的確是比較薄弱,這麼一個老百姓居然就可以上十七孔橋了,基本上也就沒什麼守衛可言了。

\

  不可思議二:看不見的警戒線

  說到這裏有人要問了。當時乾隆爺怎麼沒想過在那修一個圍牆呢?其實乾隆當時也是有所顧忌的,原來是老百姓的東西,我現在把它佔爲私有了,也覺得心中不安。再有,在乾隆時期,清漪園的主要功效是用來遊玩的,而皇帝的日常起居、辦公多數是不在這裏的,因此乾隆在清漪園中呆的時間並不長,所以守衛也就相對弱了許多。

  文昌閣在乾隆時期是具有防衛作用的關卡,不過,城關南面老百姓可以遊覽觀望,守衛並不森嚴。看來皇帝也有開放的心態。據說整個園子的保衛人員才60人。從文昌閣往南,過十七孔橋就是南湖島,島上過去有一座和武漢黃鶴樓一模一樣的建築。您可別小看這座建築,當年這可是皇帝登高賞月的地兒,它還有個響亮的名字,叫望蟾閣。沒錯,就是咱們今天看到的涵虛堂所在地。您一定奇怪了,這樓也不高,怎麼能賞月呢?據說啊,原來這樓可不這樣,那造型大小,和黃鶴樓差不多。歷史上真是這樣嗎?這座高挺的樓閣是不是也因爲慈禧沒錢重修而一去不返呢?

  不可思議三:北京也有黃鶴樓!

  話說在昆明湖的南湖島上,本來有一個很高的建築叫做望蟾閣。這個望蟾閣是跟那個萬壽山上的佛香閣是南北對應的,但是後來也變矮了,據說在慈禧重修之前,就已經矮了不少,規模也縮小了不少。這又是爲什麼呢?咱們先從這個望蟾閣的由來說起。

  在乾隆的時候,這兒有一個三層的高閣叫望蟾閣。這個閣是怎麼來的呢?是在乾隆十五年的時候,有一個叫阿里袞的人,到湖廣去做總督,這個湖廣包括現在的湖南、湖北。而乾隆十五年時乾隆已經開始修清漪園了,這個阿里袞就想爲皇帝做點兒什麼,他知道這乾隆爺修園子,希望把全國各地的景色都挪到自己這來,兩廣地區最有名的當然就是黃鶴樓了,於是他就自己拿錢,在湖北購了些木材,仿照黃鶴樓做了一個建築。您別小看這建築,它的大小都是按照1:1的比例做的,做成了以後,再弄到北京來組裝,組裝以後放在哪兒了?就放在南湖島上。這就是後來的望蟾閣。

\

  不可思議三:北京也有黃鶴樓!

  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現代重修前最後一個版本是清同治時期的,高三層。乾隆時期南湖島上的望蟾閣和它一模一樣。今天,望蟾閣的遺址上是單層的涵虛堂。南湖島失去了統領全局的高層建築,整體景觀大打折扣。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高大的建築變成了今天矮小的涵虛堂呢?有人說啊,這都怪慈禧,想當年,她打着海軍的旗號修園子,這涵虛堂正是她檢閱水師的地方。可她沒錢修園子,只好偷工減料,把本該修三層的樓變成一層;還有人說啊,這樓修起來沒幾天就由於神祕原因自個兒倒了,和慈禧一點關係都沒有。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縮水的涵虛堂背後,有什麼不爲人知的事?

  今天的南湖島上存留的是慈禧後來修建的涵虛堂,這和當初的樣子已經是大相徑庭了。但實際上,早在乾隆時期最開始修建望蟾閣的時候,這建築就修得不順利。由於當初施工的時候是冬天,地面的土都凍了,所以地基打得並不深。當工匠們把這個三層的望蟾閣放上去以後,南湖島這下面的地基就承受不住了,等到房子修好以後,來年春暖花開了,人們發現地基開始下陷,爲此當時乾隆還處罰了一批匠人和一批有關的官員。事先沒有進行考察,沒測量好,地基都沒弄好,就敢在上面修東西,這還了得啊?

  到後來雖然採取了一些措施進行維修,但是畢竟是地基不行,再有乾隆年事已高,也不適合再登高了,這要是把他摔了,誰負得起責任啊,所以後來在嘉慶年間就把望蟾閣拆毀了。拆毀以後就建成了涵虛堂,吸取了上一次地基的教訓,這次把它由三層改成了一層,但是1860年的時候涵虛堂也被八國聯軍燒了,燒了以後,光緒的時候重建,又把它按照嘉慶年間的樣子原樣重建。等到慈禧太后在昆明湖檢閱水師的時候,就是在這個地方檢閱的。

  所以說實話,慈禧也沒見過以前的建築什麼樣,還甭說慈禧了,就連咸豐也沒見過,道光皇帝恐怕也沒見過。所以當時就按照嘉慶時期的樣子修建,因此這個建築不存在以大變小的問題。實際上涵虛堂就是完全按照嘉慶時期,按1860年之前的樣子修建的。放眼整個清漪園也只有涵虛堂一個建築屬於這種特殊情況。

\

  不可思議三:北京也有黃鶴樓!

  站在南湖島上向北眺望,萬壽山上的佛香閣顯得君臨天下,十分突出,殊不知在乾隆年間,在萬壽山左肩上還有一座顯赫的高層建築——曇花閣,閣的四周各有一座高大的牌樓,五光十色,與佛香閣遙相呼應。如今這座樓閣的位置上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單層殿宇——景福閣。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祭牛郎織女、八月十五中秋節賞月、九月初九重陽登高,甚至陰天下雨“過陰天”,慈禧首選的地兒都是這裏,可見慈禧對這裏的喜愛。這景福閣的前身,就是乾隆時期修建的曇花閣,文獻記載,曇花閣的平面是仿照佛經裏“六瓣曇花”的形狀,內供普賢菩薩,設計精巧無比,這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這座在中國建築史絕無僅有的樓閣到底是什麼樣子?

  不可思議四:中國最奇特的建築

  世紀之交,中國報刊爆出驚人消息,據說是有人在國外發現了一張圓明園中式建築老照片。照片的拍攝時間爲1860年10月18日,正是圓明園被焚燬的日子。照片上的這座建築結構奇特,呈六角星形,可是人們遍查圓明園檔案,卻沒有找到它的所在。那麼這座神祕建築到底在哪兒?

  關於這座神祕的建築當時在史學界着實爭論了一陣子,最終人們把目光鎖定在了圓明園之外的頤和園。像這種老照片,時過境遷,照片的作者早已不在人世,所以人們習慣性地把它歸到了圓明園中,這也給後來的辨別工作增加了不少麻煩。不過不管怎麼說吧,這張照片最終被確認爲頤和園傳說中的曇花閣。我們在看到照片後,會很驚奇地發現,曇花閣爲二層建築,閣及臺基、外牆均爲六角星形,閣周圍有四柱四式九樓牌樓六座。

  那麼曇花閣在哪兒呢?事實上曇花閣就是現在景福閣所在的位置,閣裏原來是供佛的。供的什麼佛呢?供的是普賢菩薩,是佛教裏面一個重要的人物。曇花閣後來被一把大火燒燬了,等到慈禧重修頤和園的時候,對於曇花閣,慈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慈禧喜歡賞月,喜歡看雨景,過去曇花閣的樣子顯然不適合慈禧的要求,怎麼辦?就在這兒給她弄一個景福閣,景福閣的意思是什麼呢?景福就是大福,景就是大的意思。因爲慈禧年老了,她企望的一個是福一個是壽,所以說把這個叫景福閣,而景福閣下面有一個小院,它叫益壽堂。

\

  不可思議四:中國最奇特的建築

  站在萬壽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會發現西堤以西的湖水當中有一座孤島,這裏常年封閉,無路可通。冬季有人踩着冰過去,發現島上有兩道高大的城牆,有人傳說,這裏以前是頤和園的祕密水牢,專門關押不聽話的宮女和太監。於是“頤和園中有水牢”的說法不脛而走。據說當年英法聯軍攻入頤和園的時候,發現島上有城牆和高臺,懷疑這裏是清軍的崗哨,嚇得他們不敢貿然前進,遠遠地向島上發射了一通炮彈後,立即撤走了;如今這裏早已成爲了一片廢墟,讓一切的傳說成爲了懸案。那麼頤和園中這座最具傳奇色彩的孤島過去究竟什麼樣?以前真的有水牢嗎?

  不可思議五:頤和園“水牢”真相

  這座孤島上的建築叫做治鏡閣,這張照片拍攝於1865年前後,從照片的年份來看,治鏡閣這個建築至少沒有毀於英法聯軍之手。因爲治境閣是建在湖中孤島之上,四周都是水,沒有陸路連接,因此在八國聯軍火燒頤和園的時候躲過了一劫。

  不過今天如果您有機會登上小島的話,就會發現,偌大的治境閣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堆殘垣斷壁,那麼這麼大的一組建築是如何消失的呢?按照目前的資料推斷,這個湖中建築並非毀於戰亂,而是在慈禧重修頤和園時,由於缺少木料,直接將治境閣拆除,將材料挪用到了其他地方,說白了,這建築沒毀於侵略者的手裏,反倒是被自己人給拆了。

  治鏡閣很有特色,它的外層有一個大概五丈高的一個城,裏邊有一個比外城高一倍的一個城,在這個城臺的上邊建起三層樓閣,這個三層樓閣按宗教界的說法算是壇城式的建築。它以漢族的傳統建築形式,表現藏傳佛教的宗教理念。過去因爲它是禁區,沒有人去過,所以人們對這個建築它究竟是幹什麼的產生了猜疑,以至於後來有人說這是一個水牢,宮女太監犯了錯誤就關在裏面。其實這是一個誤會。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