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場是茶葉的先天優勢,而【工藝】就是後天的努力了。

一位製茶技藝高超的師傅能看到茶葉的弱點,將茶葉的先天優勢發揮到極致喔。

武夷巖茶的製作大致分爲: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乾、毛火、中火、足火。

十三夷就這麼籠統地敘述,你可能會有些蒙逼,沒關係,現在十三夷將這幾道工序的祕密細細說給你聽。

這裏大家要先記兩個名詞解釋,是制武夷巖茶的專用術語,幫助大家理解下面的製茶工序,第一次讀不懂沒關係,一邊讀製茶工序一邊翻回來看,會容易理解一些。

1.還陽

使原來曬青葉的萎軟狀態消失,轉現硬挺狀態,葉片呈新鮮鮮葉的狀態。(打個比方,就是病怏怏的人突然又活蹦亂跳起來)

2.走水

水份和可溶性物質的輸送(把水份和可溶性物質由梗到葉脈送至葉緣,打個比方,就像送貨一樣,把各個地方的貨物由大卡車送到核心的工廠)

萎凋

方法有曬青(把鮮葉放在陽光下曬)和加溫萎凋(通常雨天才會用,就是提高室內的溫度)。萎凋,顧名思義就是讓茶葉喪失水份,空出空間,爲“走水”準備條件(就是把路上的車都清理乾淨,避免交通堵塞)。

做青

這是武夷巖茶的最關鍵工序沒有之一。沒錯,就是大家經常見到的,一個人拿着個大圓竹篩,上面放着些茶葉,上下襬動,搖啊搖的。

1.

是爲了通過震動實現“走水”(想想一下有個人在推車,車就會跑得更快)。

2.

是爲了形成“三紅七綠”的品質,武夷巖茶爲什麼又有紅茶的濃郁又有綠茶的鮮爽呢?祕密就在這裏,紅茶是全發酵的茶所以濃郁,綠茶是不發酵的茶保存了最多茶的本質所以鮮爽,而巖茶取其中道——“半發酵”。“三紅”就是發酵的程度,一片葉發酵十分之三。做青葉在竹篩中跳動的時候,葉子和葉子之間互相摩擦,“互相傷害”,形成了十分之三的發酵程度,當然還得製茶的師傅控制得當,是個技術活嘞。

3.

這時候的香氣會由青草香轉化爲花香。

第三、四道:炒青與揉捻

“炒青”也叫“殺青”,就是把葉子放在炒青鍋裏炒,和炒菜不同,不用鍋鏟而是用手!用手炒!這是爲了使茶葉避免“水悶味”,炒青的主要目的是快速中止青葉的發酵,避免青葉中的內含物過多流失,同時青葉溫度提高,便於揉捻。

炒青葉起鍋後趁熱立即進行揉捻,武夷巖茶是用搓揉的方式,所以最後大家看到的幹茶外觀是條索狀的。

什麼?是怎麼揉的?好吧,就是把葉子放在十字形棱骨的竹揉篩內,像打太極一樣,揉過來揉過去,功夫深得很。(偷笑)

烘乾、毛火

即高溫快速烘焙,將茶的殘留水分快速烘乾,提高滋味甘醇度,發展香氣加深湯色。

中火、足火

這是武夷巖茶特有的工序,通過多次反覆的低溫慢焙,使巖茶香味慢慢形成並相對固定下來。烘焙次數、程度的不同形成中火茶、足火茶。

別看上面說起來簡單,整個工序下來需要耗費許多時日與人工的。

快來、快來呀!好茶出焙嘍,喝茶啦!

可是好茶也需要正確的泡法纔會泡出它的真實

敬請期待下一期:如何獲得一杯好茶之【沖泡】

嘮叨時間

大家有沒發現工序流程裏只提到了“走水”,“還陽”哪去了?什麼!沒發現!只能說明你沒認真看哦!

其實呢,“還陽”是茶葉在“做青”工序中的一種變化現象,並不屬於工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