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宝鱼药残事件”过后,大菱鲆的价格开始进入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零售价格一般在18-30元/斤之间,养殖成本在15-20元/斤之间。大菱鲆,对养殖和科研环节的人都这么称呼,而在消费端,人们大多称之为“多宝鱼”。

1992年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雷霁霖院士将大菱鲆引进中国,开启了大菱鲆波澜壮阔的发展史。27年对生产周期较长的水产行业来说,不算太长,但大菱鲆在这27年里却经历了教科书级的“一波三折”,是每一个农业人都值得品味的经典案例。

大菱鲆启示录:除了食品安全,还有哪些软肋?

“大菱鲆之父”——雷霁霖院士(右一)

大菱鲆,对养殖和科研环节的人都这么称呼,而在消费端,人们大多称之为“多宝鱼”。其原产于大西洋东北沿岸,属于鲽形目鲆科,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比目鱼”的一种。所有的“比目鱼”中,两眼不是对称的分布在嘴的两侧,它们喜欢栖息在水的底部,进化出了身体扁平,两眼在身体的上侧,嘴巴紧贴地面的奇特形态。

大菱鲆启示录:除了食品安全,还有哪些软肋?

大菱鲆从引进到攻克繁育技术,再到大规模商业化养殖仅仅用了七八年的时间。1999年开始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上市的时候,大菱鲆最高的价格曾达到过400元/斤。

奇高的价格,必然会引起养殖户们的“一哄而上”,于是形成了以山东莱州为中心,以沿海线为轴线的养殖带,短短的6年时间大菱鲆的养殖区域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沿海省份。到2005年的时候我国大菱鲆的产量已经达到了5万吨,占世界大菱鲆养殖量的87.5%。

大菱鲆启示录:除了食品安全,还有哪些软肋?

2003 — 2015 年中国大菱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和养殖产量的比重

由于大菱鲆是底栖鱼类,对水质要求特别高,我国引进大菱鲆后基本上是按照“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封闭式循环水”的工厂化养殖模式推广的,养殖成本较高。在2001年-2003年大菱鲆的价格都在100元/斤以上,而养殖成本在20-30元/斤,面对高利润的市场行情,大菱鲆的养殖热情一直不减。

大菱鲆启示录:除了食品安全,还有哪些软肋?

2001-2010大菱鲆价格走势图

第一盆冷水

大菱鲆遭遇的第一盆冷水是在2006年11月17日,这一天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外宣布,在采集的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样品,全部被检出了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及其他禁用渔药残留,并发出“消费预警”,提醒市民慎食多宝鱼。

大菱鲆启示录:除了食品安全,还有哪些软肋?

这就是著名的“多宝鱼药残事件”。

在接下来的20多天里,全国各地停售开始多宝鱼,多宝鱼价格跌至冰点。大菱鲆养殖户们也开始了漫长的为大菱鲆“正名”之路。

大菱鲆启示录:除了食品安全,还有哪些软肋?

“多宝鱼药残事件”过后,大菱鲆的价格开始进入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零售价格一般在18-30元/斤之间,养殖成本在15-20元/斤之间。

大菱鲆启示录:除了食品安全,还有哪些软肋?

利润虽然少了,但养殖户在规范养殖上有了大大的改善,大菱鲆产业开始进入了九年左右的冷静平稳发展期。

第二盆冷水

当“多宝鱼药残事件”几乎在人们脑海中消失的时候,又有“消息”给人们提醒了一下。2015年7月14日一篇名为《济南查出十余吨“嗑药”致癌多宝鱼》的报道再次把大菱鲆钉在了“食品安全”这个十字架上。

虽然后来证明该消息是谣言,并且当地政府出来帮忙辟谣,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消费者们,对大菱鲆再次提高了警惕。

2006年的“多宝鱼药残事件”过后,人们虽然在养殖规范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忌惮于“食品安全”这条红线,但似乎还是摆脱不了过去的“污点”。

大菱鲆启示录:除了食品安全,还有哪些软肋?

大菱鲆养殖车间

除了重视食品安全外,如何改善大菱鲆在大众心智中的形象,如何摆脱大菱鲆在舆情中的被动地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启示录

1、大菱鲆的两次事件告诉我们:食品安全无小事。

一旦某种商品的食品安全污点印入到人们的心智中,随时都可能会再次冒出来。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食品安全焦虑”的时代,消费者在对商品的各个环节不了解的情况下,极易被不实言论所误导。

水产业在发展中一定要有行业自律,珍惜自己的羽毛,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不能被短期的利润冲昏了头脑。

2、与其事后“自证清白”,不如平时就曝光在太阳下面。

2015年的“多宝鱼事件”,说明大菱鲆在舆情传播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仅仅“埋头苦干”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自媒体渠道特别多,不能光留给“造谣者”们使用,我们行业人也要有意识地将行业里的知识科普给大众。比如直播大菱鲆的养殖流程,让消费者熟悉大菱鲆的生存环境、日常管理等等。通过提高消费者认知度,来抵御各种负面言论。

3、营销策略

大菱鲆的价格已经“平民化”了,但消费渠道还局限于一些大中城市的酒店、高档餐厅等,离大众消费还有一定的距离。

大菱鲆启示录:除了食品安全,还有哪些软肋?

大菱鲆的消费场景单一、菜品口感单一,除了外形奇特外,还没有挖掘出太多的社交要素。

小龙虾也是外来物种,在价格上跟大菱鲆相仿。同时,关于小龙虾的“负面舆情”每年都会出现,频率之高远超过大菱鲆,但依然阻挡不了小龙虾成为“现象级网红”,所以在营销策略方面,大菱鲆产业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大菱鲆启示录:除了食品安全,还有哪些软肋?

反思:为什么不是大菱鲆?

大乡在6月2日的文章《小龙虾极简史:水产“外来户”的走红之路》中,就提到了小龙虾在口感升级、仪式感营造方面的内容,并总结了一个“小龙虾爆款公式”:

小龙虾爆款=仪式感*(口感+供应链)

并强调了仪式感是“人们分享共同的期许或情感体验。”,是驱动消费者互动和传播的关键要素,忽视仪式感的营造,容易使产品趋于“平庸化”。

总之,大菱鲆要想走进大众视野,需要大菱鲆全产业链的人协同合作。

养殖端要规范养殖;行业协会要领头整合营销资源;学术领域除了做好科研外,还要做好行业知识科普,提高大众认知度;餐饮行业要进行口感升级,挖掘口碑的传播潜力。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