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这里》我无处不在

作为鲍勃迪伦的传记片,导演采用的表达方式传递着,人非单一可解释的个体,人也并非所有人想象中的存在体,而人自身也矛盾丛生,至从被推上偶像以及先锋的前台,便也成为了世界中全部思绪、商业、名誉与价值的屠宰台,谁也不会关心,这个人究竟是人,还是被自己雾化的产物。

《我不在这里》我无处不在

所以,音乐、文字以及全部的思想泛滥都会被误读被拆解,所以,我们只能接受这无处不在的猜忌与狂野无理由的喜爱。片中导演用了六个演员来表现鲍勃迪伦不同的表象:诗人、预言家、法外之徒、虚构的偶像、电声的明星还有凯特扮演的那个对记者以及窥探者无奈的叛逆。不是有意想要改变什么的人,只想歌唱的一个人,被推至了大众面前,霓虹灯下无处遁逃,迷失、徜徉、继续、面对的不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被分裂成的不同的灵魂碎片,谁说,那个不是自己,而哪个又是自己。

《我不在这里》我无处不在

我们总是会有那般的好奇心,想要一窥,那些人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世界,于己不同的,一定是不同。

《我不在这里》我无处不在

所有都有所传承,我们不是完全独创世界之人,而伍迪,黑人小孩依靠着火车游荡世界,一把破旧的吉他是他听、看世界的全部继承。

《我不在这里》我无处不在

19岁的迪伦和当年法国诗人兰波一样不羁、狂野,充满着奇思妙想的思潮与自我探寻,拒绝重复与单调无聊。他们想要了解的不仅仅是世界,更多的是自己头脑中冒出来的想法,那是世界投射而来的,奇异画面。而,他正如同兰波一样,接受着人之世界的审判。

《我不在这里》我无处不在

而预言家,在看待发生的事件面前,也同样拒绝从众的单一,谁说犯罪者便是邪恶,而那个充满着美妙歌声的歌者,也开始寻思着多钟可能性,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应当是多种的。

《我不在这里》我无处不在

《我不在这里》我无处不在

所以自然,作为人人关注的公众人物也难免逃脱平常人家庭爱情的苦恼,爱情来的洪烈却也异常麻烦。于是,常游走在思潮前锋的疯狂之人,也常感与自由的束缚、无谓的责任、如同皇帝圣旨的关注,凯特扮演的鲍勃迪伦一段,无疑是此片中最大的亮点,她反串的如此神形兼备如此的鲍勃迪伦,甚至让人深刻体会了在鲍勃迪伦背负的责任中,有那么多不可理喻的责任、无聊的问题,被过度关注的个体,正如《爱在罗马》中那一段关于一个小人物突然变成大人物时的场景,他被无数的记者、摄影师围绕着,问着:“你今天吃的什么?”、“你穿的什么?”这样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切问题都是垃圾,而当你面对这些垃圾问题时,却要表现出超脱的关注与热爱。这真是一个颠倒的世界,无聊至极的我们无聊的垃圾想法。而这些无聊恰恰来至于我们无力的思想难以驾驭理解那些天马行空的思潮。

《我不在这里》我无处不在

而电声的明星恰是展现平常的烦闷,家庭、爱人以及自己继续的狂野世界本身的平衡。全部的偏移,在此只能放弃一边,你只能拥有一个部分,或者说是选择一个世界的倾斜,没有任何一边不需要付出同样代价便可轻松得到。于是,开始喜欢隐遁的生活,开始了为了逃脱惩罚的法外之徒,隐形着却无法按捺住内心常常的狂野与回归的呼唤,最终仍旧,站在了斗争的阵营,踏上了重回音乐的旅程。

《我不在这里》我无处不在

最终,鲍勃迪伦究竟是什么,他究竟代表什么,这一切都不重要,在这部他根本没有出演的电影中,无处不在,正如在现实世界中,无所遁形。音乐之所在,传播之所,便是他,无可置疑地,就是他。意义,谁会在乎。

2013-02-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