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为最深沉的爱,莫过于分开以后,我将自己活成了你的样子。

——玛蒂尔德

作者|谷里

来源|脑人言

很多人都说,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像。不仅是爱好,或是生活习惯的方面,这样的同化是全方面的,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甚至发现,夫妻结婚后,面部特征的变得越来越相似,证实了我们所说的“夫妻相”。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大脑是控制我们行动,思维等等各种各样活动的中枢。大脑工作的过程即是其中神经元放电的过程。两个人变得越来越像了,这样的变化会不会体现到两个人的大脑活动中呢?还没有见过这样的研究,但是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Hyojin Park所做的一项研究给了我这样的期待。

在我们的大脑活动过程中,神经元放电(neuronal spiking)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的节律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脑电波(brainwave),或是神经震荡(neural oscillation)。通常,神经震荡根据不同的频率划分为不同的成分,主要有30-100Hz的Gamma波,12.5-30Hz的Beta波,7.5-12.5的Alpha波,4-7Hz的Theta波,0.1-3Hz的Delta波(可能在不同的文章中会有细微的差别)。已有很多研究表明,不同的神经震荡可能表征着不同的状态或是认知功能。比如在我们清醒的时候,脑电波主要是Beta波,而在深度睡眠时,主要是Delta波;我们的记忆功能与Theta波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我们在进行不同的认知加工时,大脑中的脑电波会有不同的模式。作为朝夕相处的对象,可以说是我们大部分的认知加工的目标了,比如洗碗难题,带娃难题,偶尔还会出道送命题。每天进行着这么多的交流对两个人意味着什么呢?

Park的研究证明了,在交流的过程伴随着一方的口唇运动与对方的低频大脑神经震荡的同步,你真的进入了TA的脑中。并且,随着对对方所说的理解程度,与同步化的紧密程度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实验找了46名被试,让他们躺入MEG仪器中观看从TED演讲视频中截取的片段,被试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说话人的口唇活动,并认真听一边耳朵传来的演讲内容(耳机的左右声道可能播放不同的演讲)。听完之后,被试要完成十个关于刚才听的那段演讲的问题。

然后,提取被试观看的说话人的嘴唇的运动信号,将其与听者的大脑各个位置的神经震荡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相关程度的峰值出现在4Hz这个低频的频段上。而出现相关的脑部位置是在左侧的视觉区域和左侧的运动区域(中央前回)。

图A:红线,AV conj的实验条件,即视觉信息与要求注意的那边的听觉信息是一致的,但与另一边不一致的情况与控制条件的比较,紫线,AV cong与All cong的实验条件,即视觉信息与双耳的信息都是一致的条件的比较,都在4Hz两个实验条件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最大;B图,AV cong条件与控制条件下,差异所在的脑区

而且,左侧的运动区的大脑活动-嘴唇的同步程度与对演讲的理解程度呈正相关。

至此,实验证实了在交流过程中,对方的大脑活动与你的口唇部分的活动的同步化。所以,一段高质量的交流能够让彼此的一部分进入到对方的大脑。虽然看似是即时性的,即只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会有这样的效应,但是我们的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如果不断地重复,那么随着时间的累积,我们的脑结构就会开始发生变化。通常来说,我们的脑可塑性都会趋向于增强那些重复的功能。比如,如果我们进行长期的音乐训练,精细的运动控制会使得运动皮层扩大,功能增强,而不断重复的乐音与动作的联结也会增强运动区域与听觉区域的功能连接。

两个人朝朝暮暮的相处,产生了足够的交流,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印迹就这样进入了对方的脑中。

参考文献

Park,H.,Kayser,C.,Thut,G.,&Gross,J.(2016).Lip movements entrain the observers’low-frequency brain oscillations to facilitate speech intelligibility.Elife,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