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眼桥

现在提及九眼桥,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这里的“酒吧一条街”,当然思想不纯的人想到的可能会是“桥震”。酒吧一条街的兴起,已经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了,在它的兴起之前,九眼桥是成都重要的水运码头,因为每天都有大量的木柴运来这里,附近少有什么娱乐场所,多是一些柴铺子和小饭馆。

接着上一期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乐山、峨媚、洪雅一带,盛产青木、松木,当地人要把木头卖出来,必须从水路把木头运到成都销售,这也是九眼桥码头一度繁华的重要原因。

船老板的货(柴)到后,船夫的工作就算完了,他们三三两两来到岸边,或到茶铺子里喝茶,或到小酒馆里喝酒。而船老板就g开始大声吆喝着:“搬货了!”立马那些膀大腰圆的搬夫们就围了上来, 船老板用很低的价格雇用他们把木柴搬出船,下货到岸边,然后送到沿河街道上的柴铺子里。

那个时候,九眼桥附近的水津街、水井街、黄伞巷等,有很多柴铺子,一间连着一间。柴铺子的老板闲来常到附近的酒馆喝点小酒,一般也就只点盘盐花生,打二两酒,连肉也舍不得吃,别看吃饭手笔不大,但他们大多都颇有家产。柴铺子老板也不用出门卖柴,每天翘着二郎腿坐等买主上门,很是悠闲。

这些上门生意当中,不乏一些二道贩子,他们大部分是乐至、安岳来的穷苦人,黄伞巷的烂房子里曾经住了很多。他们从柴铺子老板那里买下几捆柴,然后泡点水使木柴发涨,这样好使木柴看起来多些,之后他们会在木柴外涂点泥巴,分成更多捆,拿到城里去卖给住家户,从中吃点利润。而这些“猫腻”,外行人并不知道。

但是,在九眼桥水码头发家致富的,只能是那些有财力的老板,下苦力的人、耍小聪明的人在这里其实都很悲惨。那些搬货、拉车、倒柴卖的人,劳累一天赚的钱,基本也只够果腹,偶尔有了多余的钱,要不就是用于喝酒,要不就是用来赌博,也有拿去逛土窑子(妓院)的,更多的人则是拿来吃大烟(鸦片)。

在九眼桥附近活动的,多是一些吃得苦力的穷苦人家,周边只有最低等的烟馆,这些烟馆设在破烂的木房子里,里面除了一张床,别无他物。不像春熙路上的高档烟馆,有漂亮的女子为客人裹烟推背。这群讨生活的苦力人衣衫破烂,挤在一起吃鸦片。即便有生意上门,他们都还要在里面把瘾过足了,才出去干活。

这些人一旦吃烟上瘾太深,就没有力气拉车或搬货了,最后就沦落为了“桥洞客”,以九眼桥的桥洞为家。老九眼桥的得名,就是因为它有九个桥洞,最边上的桥洞因为长期淤积了河沙污泥,渐渐也就高出了河面,乞丐、流浪汉和暂时找不到活路的穷苦人,就住在了这里,当上了“桥洞客”。

那时,九眼桥的桥洞整天臭气熏天,肮脏无比,有时路过,就能看见一张破草席下盖着一个人,露出两只枯瘦的脚,惨不忽睹。桥洞中如此,桥上也显得“污浊”。九眼桥上,是旧时成都的“人市”,是穷人家卖儿卖女的地方。那个时候到桥上闲逛,经常能够看到成都的富人家来挑选书童、女佣、马夫、老妈子等。一次,一个乡下老头子,一边“呜呜”地哭,一边牵着个小女孩在桥上走。女孩的脖子后,插着个售卖的牌子。最后 ,老头把女孩卖给了一个公馆的人,用卖得的钱买了个锅盔递在女孩手里,又哭着下了桥。这样的场面,在九眼桥上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

谁能想到,那个时候这个因柴块生意而兴旺的九眼桥码头,竟有如此悲凉的过去?

下一期{成都故事},我们接着说一说九眼桥附近,老成都眼里著名的柴火生意一条街——水津街的故事。

⊙声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