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垃圾發酵後,沼氣用來發電,沼渣能做有機肥嗎?”“不行,垃圾資源利用歸環保環衛部門管,有機肥要進農田,卻歸農業部門管,目前這條路還走不通。”

“油水分離後,1噸溼垃圾能提煉多少油?”“很少,地溝油已經提前被分走了,能煉出的不到2%,一般只有1.5%。”

“處理1噸溼垃圾投入要多少?”“我們測算過,處理1噸溼垃圾要380元,產出只有沼氣發電和油,加起來不超過110元,每處理1噸要補貼270多元。”

會內會外|上海市政協委員實地調研垃圾分類 溼垃圾處理路在何方?

垃圾分類是新時尚,也是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都關心的熱點話題。兩會前夕,市政協委員史吉平專程來到浦東新區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調研,和總經理華銀鋒進行了一番對話。

史吉平發現,垃圾分類後,末端處置能力不足,一些垃圾分類後沒有出路,是上海生活垃圾分類體系的一大“痛點”。

有效分類後溼垃圾將增三倍

溼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菜葉、果殼、食物殘渣等有機廢棄物,包括從生活垃圾中分離出來的溼垃圾和農貿市場廢棄的菜葉、果殼及其它農產品初加工下腳料等,也包括設施菜田整理的菜葉和大田菜地收穫後的尾菜等。

來自中科院高等研究院的史吉平,是綠色化學工程技術方面的專家,所以特別關注溼垃圾的出路問題。此前,他對溼垃圾處理已經進行了近一年的調研。

“各類生活垃圾中,溼垃圾面臨的挑戰較大:一方面因爲集中處置較難,市區處置能力緊張而部分郊區處置能力富餘,卻彼此受制於鄰避效應、成本等原因而不能週轉;另一方面,目前溼垃圾處置後的產品,出路還很狹窄。”

更讓史吉平憂慮的是,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日清運量2.6萬噸至2.7萬噸左右,其中約4400多噸爲溼垃圾,佔生活垃圾總量的17%。“但如果生活垃圾都得到有效分離,溼垃圾的量將達到1.56萬噸。由於溼垃圾熱值低,採用焚燒方法處理成本高、效益低,因此只能走其它資源化路徑,比如通過生化處理方法生產能源產品或肥料產品。”

會內會外|上海市政協委員實地調研垃圾分類 溼垃圾處理路在何方?

史吉平表示,上海目前的溼垃圾處理能力只有4000噸左右。“根據規劃,到‘十三五’末也只能達到7000噸/日的處理能力,與1.56萬噸/日的處理目標相差甚遠。因此,必須加快溼垃圾處理設施的規劃與建設。”

深入調研哪種處理方式最好

史吉平對國內外正在運行的溼垃圾生化處理設施進行梳理,發現主要有三類,分別是好氧發酵設施、溼法厭氧發酵設施和乾式厭氧發酵設施。究竟哪一種更適合上海呢?

調研纔有發言權。兩會前夕,他先跑了閔行區餐廚再生資源中心,這個位於閔行區華漕鎮的廠區,採用的是好氧發酵法,每天處置餐廚垃圾200噸,採取全封閉工藝處理,不僅聞不到刺鼻氣味,資源化利用率也高達80%。

另一種溼法厭氧發酵設施,就是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正在使用的。臨近提案提交,史吉平通過環保部門聯繫上了這家公司,前往一探究竟。在他看來,三類處理設施的工藝各有優缺點,要寫好提案,必須實地上門調研,這樣提出的建議才更加靠譜。

“只有沼氣能賺錢,其他都貼錢。”調研中,總經理華銀鋒講述的現狀讓史吉平陷入思考。他主動提出:能否聯手搞一個課題,對溼垃圾厭氧處理後的產物進行農業效果評價。“進行一些營養成分、有害物質控制和承載力的實驗。”

調研結束後,史吉平匆匆趕回市政協開預備會。會間,他又拉着幾個相熟的委員討論了起來。大家紛紛出謀劃策,認爲在提案中應建議政府部門對三種工藝開展調研與評估,包括項目投資、技術先進性與成熟性、處理成本、三廢排放、適用範圍等,爲我市溼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提供依據。

新民晚報記者 潘高峯 方翔 江躍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