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趙乃育

炎炎夏日,當一天的暑熱散去,點一盤麻辣小龍蝦,烤幾隻大蝦,再配上一瓶啤酒,是很多人下班後對自己的“犒勞”。然而,近期關於河鮮、海鮮的謠言再次興起,影響着人們的食慾。這期我們集中揭露相關謠言,讓大家喫得安心。

小龍蝦我不是用來處理屍體的

●謠言:二戰時期日軍生化部隊將經過基因改造的克氏螯蝦(小龍蝦)帶到中國,用來處理屍體;小龍蝦能夠在爛泥溝、化糞池的排水口裏生存,越是污染嚴重的河道,小龍蝦的數量越多;小龍蝦體內聚集了大量鉛、汞、砷等嚴重致畸的化學元素。

●真相:果殼網科普專家瘦駝(網名)表示,小龍蝦是日本人於1929年作爲飼料、食物帶到中國的,不存在處理屍體的情況,且那時基因概念尚未形成,更談不上基因改造。

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助理邊疆介紹,野生小龍蝦生長在稻田和水溝裏,爲了滿足市場需求,目前小龍蝦絕大多數是人工養殖的,養殖基地對水的潔淨度要求很高。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即使水中有重金屬,從生物富集的角度來說,重金屬一般集中在小龍蝦的頭部,且不會積聚太多,消費者在喫小龍蝦時只要不喫蝦頭即可。

青蝦線狀物是精巢不是寄生蟲

●謠言:在一段視頻中,一名女性剪下青蝦的頭部,用牙籤從蝦頭裏挑出兩條柔軟的、易扯斷的白色線狀物。該名女性聲稱,每隻青蝦裏都有這種“蟲子”。

●真相:江蘇省公安廳網絡安全保衛總隊官方微博“江蘇網警”闢謠稱,那兩條“白線”不是寄生蟲,而是雄蝦的精巢。精巢成對出現,其未成熟時無色透明,成熟後爲乳白色。對蝦、皮皮蝦、龍蝦都有精巢,而且比青蝦的更粗壯。

黃鱔我胖不關避孕藥的事

●謠言:喫黃鱔不能選又粗又大的,那些都是用避孕藥催肥的。

●真相:原農業部黃鱔行業專項首席專家楊代勤指出,避孕藥不僅不能促進黃鱔生長,反而會加速其死亡。楊代勤表示,黃鱔喫了添加激素的飼料後,可能出現代謝紊亂,導致抗病力差,嚴重時會死亡。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周文宗從給藥途徑角度駁斥了給黃鱔喂避孕藥的傳言。他指出,激素類藥物有3種給藥途徑,即肌內注射、藥浴浸泡、口服。黃鱔體滑、黏液多,很難捕捉,所以通過肌內注射給藥不太可能。藥浴浸泡成百上千條黃鱔,成本很高,得不償失。如果在飼料中添加激素讓黃鱔口服,則需要用到“黃鱔馴食配合飼料技術”,這種技術一般養殖戶較難掌握,而且黃鱔由於味覺、嗅覺的特殊性,常常拒食有藥味的飼料。

魚活躍點也有錯?

●謠言:網傳視頻顯示,魚販在水中添加了一種白色粉末後,看上去瀕死的魚立刻恢復了活力,開始靈活遊動。發佈者稱該白色粉末爲“魚浮靈”,是致癌物,並告誡消費者不要購買、食用太活躍的魚。

●真相:上海水產行業協會會長範守霖指出,“魚浮靈”讓魚起死回生的謠言早在2012年就出現了。事實上,“魚浮靈”既非回生神藥,也無毒害,而是固體雙氧水。範守霖強調,在活體水產品運輸過程中,“魚浮靈”能迅速爲魚、蝦、蟹等提供氧分,是國家允許使用的藥物,合理使用不會致癌。

三亞海魚我沒泡過福爾馬林

●謠言:海南省三亞市一名女子因在市場買魚時聞到異味,便在網絡論壇發帖稱,最近氣溫升高,三亞市場上的攤販用福爾馬林(甲醛的水溶液)來爲海魚保鮮。

●真相:在海南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的指導下,三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對轄區內農貿市場、超市的水產品開展了近一個月的地毯式排查,結果均未檢出甲醛。最終,造謠者劉某秋因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被三亞市公安局吉陽分局行政拘留5日並處罰500元。

皮皮蝦硬的是膏不是膠

●謠言:在一段視頻中,一女子剝開一盤煮熟的皮皮蝦,從中掏出較硬的、紅棕色的膠狀物。該女子稱皮皮蝦的體內都被黑心商販“注了膠”:“每隻皮皮蝦裏面都有膠,千萬別喫。”

●真相: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水產所綜合科科長魏文燕表示,視頻裏剝出的膠狀物是皮皮蝦的生殖腺,俗稱蝦黃、蝦膏。大部分水產品、海產品都不會發生人工注膠問題,因爲一旦注膠,水產品、海產品就會很快死亡。魏文燕介紹,皮皮蝦完全發育成熟前,體內會出現這種膠狀物,母蝦的呈黃色或紅色,公蝦的呈白色。

(本文摘自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藥品輿情監測中心《食藥輿情》週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