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 世界博物馆日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明确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

博物馆的这个形象定位为我们走进博物馆,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艺术,及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很好的走向。只是很可惜,中国很多博物馆的门槛依然很高,很多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将普通老百姓挡在了门外,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并未达到一定水平,使得中国的博物馆并非是为全体人民敞开大门,而成为了有针对性的机构。

北京汽车博物馆

国内对博物馆定义的一般界定是“博物馆是收藏、展览、研究文物的专门机构,是利用文物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可是当普通劳动人民由于各种因素被挡在了博物馆的门外时,我们所谓的“人民群众的教育阵地”要在哪里实现其功能呢?

除了博物馆本身的教育与服务职能的完善外,我们是否更应该反思一下现代中国的国民教育体制?记得最近去四川省博物馆,发现由于新馆建成不久,这里空有大量展品而无与之配套的设施,换句话说就是这些隔着厚重玻璃也隔着厚重历史的东西其背后有什么是值得深思的,我们无法借由陈列的设计来展开联想,但这还不是最难受的,难受的是听到有人把汉俑冠以秦始皇兵马俑的名称,甚至提到了秦始皇却不知道他是谁。

兵马俑

我想,任何一个走进博物馆的人都想带走超越了冰冷实物的感受吧。人们站在博物馆里,就像一组组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的是同一个拍摄对象,但选择的却是自己所要的“东西”,拍下的是清楚还是模糊,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意义。

在博物馆里,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的根,都未尝不是一种洗礼,这就要求博物馆要有层次丰富的景深—历史的景深和人类心灵世界的景深。历史的温度早就在时间的长河里冷却了下来,那些陈列物留传至今也不再单纯地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与仰望的人群一起组成了历史延续至今的立体生命。

人们在观看文物,也是在观看自己。因此,人与物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博物馆要做的就是提供一种方式来促进人与物的“交流”与“沟通”,即如何让某些文物“动起来”。

旧金山探索宫的创始人弗兰克·奥本海默曾经指出:动态展示的核心是尊重人,尊重人的创造精神。他认为任何人都有创造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创造一个能够使参观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由参观者自行决定了解哪些奥秘,接受那些知识和接受多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