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 世界博物館日

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明確指出:“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爲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性機構。爲人類和人類環境見證物進行研究、採集、保存、傳播,特別是爲研究、教育和遊覽的目的提供展覽。”

博物館的這個形象定位爲我們走進博物館,瞭解我們的歷史文化藝術,及傳統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很好的走向。只是很可惜,中國很多博物館的門檻依然很高,很多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將普通老百姓擋在了門外,一方面可能是因爲國民的整體文化素質並未達到一定水平,使得中國的博物館並非是爲全體人民敞開大門,而成爲了有針對性的機構。

北京汽車博物館

國內對博物館定義的一般界定是“博物館是收藏、展覽、研究文物的專門機構,是利用文物對人民羣衆進行教育的重要陣地。”可是當普通勞動人民由於各種因素被擋在了博物館的門外時,我們所謂的“人民羣衆的教育陣地”要在哪裏實現其功能呢?

除了博物館本身的教育與服務職能的完善外,我們是否更應該反思一下現代中國的國民教育體制?記得最近去四川省博物館,發現由於新館建成不久,這裏空有大量展品而無與之配套的設施,換句話說就是這些隔着厚重玻璃也隔着厚重歷史的東西其背後有什麼是值得深思的,我們無法藉由陳列的設計來展開聯想,但這還不是最難受的,難受的是聽到有人把漢俑冠以秦始皇兵馬俑的名稱,甚至提到了秦始皇卻不知道他是誰。

兵馬俑

我想,任何一個走進博物館的人都想帶走超越了冰冷實物的感受吧。人們站在博物館裏,就像一組組焦距不一的鏡頭,對着的是同一個拍攝對象,但選擇的卻是自己所要的“東西”,拍下的是清楚還是模糊,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意義。

在博物館裏,聽故事,學藝術,探歷史,尋文化的根,都未嘗不是一種洗禮,這就要求博物館要有層次豐富的景深—歷史的景深和人類心靈世界的景深。歷史的溫度早就在時間的長河裏冷卻了下來,那些陳列物留傳至今也不再單純地只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它們與仰望的人羣一起組成了歷史延續至今的立體生命。

人們在觀看文物,也是在觀看自己。因此,人與物的互動顯得尤爲重要,博物館要做的就是提供一種方式來促進人與物的“交流”與“溝通”,即如何讓某些文物“動起來”。

舊金山探索宮的創始人弗蘭克·奧本海默曾經指出:動態展示的核心是尊重人,尊重人的創造精神。他認爲任何人都有創造能力,關鍵在於如何創造一個能夠使參觀者充分發揮其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由參觀者自行決定了解哪些奧祕,接受那些知識和接受多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