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瞭解到觀測日全食能夠驗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之後,愛丁頓毫不猶豫地站出來,表示自己願意帶領一支隊伍去進行日全食的觀測。愛丁頓進行日全食觀測。

1919年5月29日

愛丁頓進行日全食觀測

1

我們的故事,從1905年開始。

1905年,對於人類科學文明史而言,是一個永遠值得銘記的年份。

在這一年,瑞士伯爾尼專利局有一個普通技術員,發表了關於“量子論”的論文,創造性地用“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這年4月,他在蘇黎世大學提交了自己的博士畢業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一個月後,他又遞交了另一篇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了一個世人聞所未聞的理論:“狹義相對性原理”——我們現在稱之爲“狹義相對論。”

沒錯,這個人,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

在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他一直試圖把之前人類物理世界最經典的一套理論納入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中來,那就是牛頓的“萬有引力”體系。但是,經歷了整整7年的嘗試,愛因斯坦遭受了各種各樣的失敗,始終無法如願。

到了1912年的時候,屢戰屢敗的愛因斯坦漸漸意識到了問題的根本性所在——他的“狹義相對論”根本容納不了“萬有引力”理論。

在這一年,愛因斯坦又發表了一篇論文,探討如何將重力場用幾何的語言來描述。其實在這個時候,愛因斯坦已經無限接近自己下一個劃時代的研究成果——“廣義相對論”。

關於“廣義相對論”,有一句著名的形容:

“理論家的天堂,實驗家的地獄。”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廣義相對論”從理論上看驚爲天人,完美無缺,但是要從實驗上證明,卻非常困難,因爲這個理論以宇宙作爲背景,實在太宏大了,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只有在有限且非常極端的實驗條件下,纔有可能做出一些證明。

所以,當愛因斯坦當時提出這些理論的時候,外界普遍保持沉默,其實更多的是懷疑——無法用實驗證明的理論,你憑什麼說它是正確的?

愛因斯坦經過反覆思考和計算,提供了幾個可以供天文實驗室驗證的推論,比如水星軌道近日點的進動問題,光譜線在強引力場中的紅移等等。

第一個實驗,愛因斯坦其實是成功證明了,第二個實驗,在當時的條件下無法證明,所以關鍵就要看第三個實驗,也是愛因斯坦理論的一個重要論述——光線在強引力場中會發生偏轉。

“光線的傳播在強引力場中會發生彎曲”,這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重要預言

以地球爲環境,愛因斯坦所能想到的物體都太小了,根本沒有質量足夠大的物體能夠證明他“光線偏轉”的理論,怎麼辦?

愛因斯坦想到了一個合適的實驗對象:太陽。

太陽的體量足夠巨大,如果能證明貼近太陽的光線會發生偏轉,那就證明了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性。

那麼,在20世紀初的時候,有沒有科學實驗手段能驗證這一點?

有的。那就是“日全食”。

2

雖然想出了驗證辦法,但愛因斯坦很快陷入了焦慮。

要從觀測“日全食”中得到實驗數據,就必須得到天文臺和天文學家的幫助。愛因斯坦推算出下一次日全食發生的日期,是1914年的8月21日。他隨即給全世界各地的天文臺發去了信函,徵詢他們是否有興趣通過屆時的日全食觀測,幫助驗證關於他“光線在通過近日引力點會發生偏轉”的理論。

信都發出去了,卻如同石沉大海,都沒有迴音。

最終,已經從瑞士蘇黎世移居到德國柏林並擔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的愛因斯坦,決定派出自己最得力的年輕助手,同樣也是科學家的埃爾文·弗洛因德里希(Erwin Freundlich),組織一支德國觀測隊前去觀測,而當時最佳的觀測地點是俄國的克里米亞半島。

之後,美國的天文學家威廉·坎貝爾(William Campbell)也自告奮勇地表示參加。一行人整理好行囊,就前往了俄國。

但是,意外發生了。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德國、意大利、英國、法國、俄國相繼代表各自陣營參加了戰爭——

捲入6500萬人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遇刺前的斐迪南大公夫婦

戰爭一爆發,愛因斯坦就知道事情不妙,因爲德國和俄國相互宣戰,成了交戰國。他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

“我親愛的天文學家弗羅因德利希會在俄國成爲戰俘,而不是去那裏觀測日食。我爲他擔憂。”

愛因斯坦一語成讖。

帶着各種探測儀器的弗洛因德里希一行,在克里米亞半島被俄國軍隊當作敵方間諜抓了起來。美國天文學家坎貝爾來自中立國,所以被放了出來,而自弗洛因德里希以下,所有的德國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才作爲戰俘被交還德國。

僥倖被放出來的坎貝爾沒有放棄,在8月21日試圖繼續進行日全食的觀測,但那一天克里米亞半島和歐洲大陸上空的大戰氣氛一樣陰雲密佈,太陽始終沒有出現。

儘管愛因斯坦也陷入了失去同事的悲傷中,但他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

自己的計算出現了問題——他原來計算光線在太陽附近發生偏折的彎曲值是0.87弧秒,但這是錯誤的,修正後的數值應該是1.75弧秒,差了一倍。

用“日全食”觀測來解釋光線彎曲的原理圖

如果弗洛因德里希的那次日全食觀測成功,反而會是一次證明愛因斯坦錯誤的實驗。

1915年,愛因斯坦在原有的基礎上,完整提出了“廣義相對論”。

世界爲之震驚,但同時又爲之懷疑,還是那個老問題——怎麼證明?

愛因斯坦提出,通過日全食觀測還是最好的一個檢測方法。

根據推測,下一次最佳日全食的觀測時間是1919年的5月29日。

但愛因斯坦提出想法的時候,歐洲已經陷入了一片戰火之中,各國之間完全殺紅了眼,所有的一切都已經爲戰爭讓道。

誰會爲他去觀測日全食?

3

這時候,一位叫愛丁頓的英國人站了出來:我去!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他並不是一個普通人。

愛丁頓1882年出生於英國,幼年喪父,跟隨母親學習,之後展現出了驚人的數學天賦。1905年,也就是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的那一年,愛丁頓獲得了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碩士學位,1913年獲得劍橋大學天文學和實驗物理學的終身教授(他的這一職位前任是達爾文的兒子),1914年成爲了劍橋大學天文臺臺長。

1915年,愛丁頓了解到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瞬間就被這套理論所折服,並深深癡迷。事實上,愛丁頓成爲了當時世界上極爲少數能看懂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科學家。

據說曾經有人問愛丁頓一個問題:

“您覺得這個世界上懂相對論的人會超過三個人嗎?”

愛丁頓想了一下回答:

“事實上,我正在想第三個人究竟是誰。”

愛丁頓

在瞭解到觀測日全食能夠驗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之後,愛丁頓毫不猶豫地站出來,表示自己願意帶領一支隊伍去進行日全食的觀測。

但是,其實愛丁頓那時候自身難保。

1917年,經歷了煉獄一般的索姆河戰役之後,傷亡近60萬人的英國急需青壯年入伍補充兵源缺口,而當時的愛丁頓才34歲,完全符合入伍條件。但愛丁頓因爲宗教信仰,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他不僅拒絕入伍,還提出要組織一支考察隊去進行日全食的觀測。

在當時的戰爭環境下,拒絕爲國家入伍上戰場,會遭遇各方面的歧視乃至羞辱。但愛丁頓堅持要繼續從事科學研究。他的一些科學家好朋友開始出動爲他遊說,結果皇家天文學家戴森不僅憑藉自己和英國海軍部的關係幫他做了調停,並且還給出了一個說服英國政府支持他朋友愛丁頓去觀測日全食的理由:

通過這場日全食觀測,可以證明愛因斯坦的理論到底是否正確,是否會挑戰本國偉大科學家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

艾薩克·牛頓。其實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也認爲光線在強引力場會發生偏轉,但牛頓認爲偏轉角度是0.87弧秒。

結果,政府和愛丁頓達成了一個約定:如果這場戰爭能在1919年5月之前結束,那麼就允許他帶着隊伍去進行觀測。

1918年11月11日,精疲力盡的歐洲各國宣佈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

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裏,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爲愛丁頓做好了各項準備。

1919年5月29日的這場日全食將出現在南半球中緯度地區,在這一天,太陽將正好處在易於觀測的壁宿星團——愛丁頓甚至認爲,如果錯過這次絕佳機會,可能要再等上千年。

爲了取得最佳觀測效果並保證萬無一失,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等考察隊兵分兩路:一支隊伍由戴森帶領,去巴西的索布拉爾(Sobral),一支隊伍由愛丁頓親自帶隊,去西非的普林西比島(Principe)。

1919年5月29日“日全食”的最佳觀測帶

隊伍觀測目的很明確:

如果屆時測出的偏轉值是1.75弧秒,那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將被正式承認。

如果屆時測出的偏轉值是0.87弧秒,那麼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依舊正確。

在出發前,有一名考察隊員問戴森:

“如果屆時測出的偏轉值,是愛因斯坦計算結果的兩倍怎麼辦?”

戴森回答:

“那愛丁頓肯定會發瘋的。”

4

愛丁頓的那支隊伍,在1919年4月終於趕到了普林西比島。

到了島上之後,愛丁頓發現自己低估了這次考察的困難程度:

島上天氣悶熱,蚊蟲肆虐,環境非常艱苦。而最要命的是,整個五月雨水不斷,烏雲密佈。就在5月29日當天,還下了一場大暴雨,沮喪的愛丁頓幾乎要選擇放棄。他在1920年出版的《空間、時間和引力》一書中用詩句的方式記錄了當時的緊張心情:

“裏裏外外,上下四周,

除了魔影,別無所有。

戲在暗盒中演,太陽權爲燭火;

我們圍繞着它,幻影似地奔走。”

但就在日全食開始前的幾小時,天空卻開始晴朗起來。愛丁頓的隊伍趕緊忙碌起來,開始記錄日全食。

在日全食的整個過程中,愛丁頓非常緊張,幾乎沒有抬頭去望一眼天空,而是不斷地在換底片。他們一共拍下了16張照片,但其中只有一張成像非常清晰。

愛丁頓拍下的日全食照片

經過緊張的計算,他們根據這張照片得出的光線偏轉值,是1.61弧秒。

拋去誤差,這個數值明顯接近愛因斯坦預測的1.75弧秒。

但還不能就此下結論。

那支遠征巴西的戴森隊伍怎麼樣了呢?

他們倒是碰到了非常晴朗的天氣,隨後也得到了觀測的數值,但是有兩個:0.89弧秒和1.98弧秒。

0.89弧秒是戴森團隊用原來準備的天文望遠鏡拍攝的,但由於當地的高溫超出了他們的想象,所以器材有些曬得變形了。

1.98弧秒是他們用備用的一架較小的望遠鏡測得的。

三組數據中,愛丁頓捨棄了戴森他們用變形器材得到的那組0.89弧秒的數據。

這也就證明,“相對論”是正確的。

在那一刻,愛丁頓激動異常:

“愛因斯坦的理論經受住了考驗!”

電影《愛因斯坦與愛丁頓》的劇照。事實上,如果採用0.89弧秒的那組數據,就更接近牛頓的理論——用現在的眼光看,完全可以質疑愛丁頓拋棄那組數據的動機。但當時確實沒有任何人質疑愛丁頓是不是故意捨棄他不想要的結果。不過最關鍵的是,隨着時代和科技的發展,後人又經過了多次測試,誤差越來越小,證明愛丁頓那次觀測的結論確實是正確的。

5

1919年11月16日下午,英國皇家學會和皇家天文學會在倫敦舉行了聯席會議。

在這場會議上,所有的權威聽取了愛丁頓關於日全食觀測和計算的報告。

在聽取報告之後,英國皇家學會主席湯普森(電子的發現者)正式宣佈:

“廣義相對論”得到了實驗的驗證,是正確的。

同時,湯普森表示:

“愛因斯坦的科學思想是這個時代的最高成就。”

愛因斯坦一戰封神。

據說,得到消息的愛因斯坦其實並沒有太激動。他的學生羅森塔爾問他:

“如果你的理論被證明是不對的,你會怎樣?”

愛因斯坦笑了笑:

“那我只能爲上帝感到遺憾了,因爲我的理論肯定是對的。”

但另一個流傳的版本是,其實愛因斯坦對實驗結果很緊張,一直在打探消息。

真正鎮定的倒是愛丁頓。他在聽說愛因斯坦焦急等待結果時說:

“看來愛因斯坦還是不太懂他自己的相對論啊!”

愛因斯坦和愛丁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