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上,古代社會的孩子,無論是出身高貴的巧姐、英蓮,還是出身低微的板兒、賈琮,甚至是世家子弟的賈蘭,也並不比今天的孩子輕鬆。封建社會庶出的孩子們,就像賈琮一樣空有主子的身份,在家族中的地位仍是低微的,他們的的童年,無依無靠,受盡歧視,實在是可憐。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階段,天真爛漫,無憂無慮。

在節奏快、壓力大的現代社會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紛紛中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魔咒,忽略孩子在兒童期的自然天性和基本精神需要。

孩子甚至在媽媽肚子裏就開始就接受“教育”,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爲琴棋書畫芭蕾舞、刀槍劍戟跆拳道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全才。

所以,現代孩子們的童年大多數時間是在培訓班裏或者是在去培訓班的路上,像個不停旋轉的陀螺,暢快的嬉鬧玩耍成了童年的奢侈品。

《紅樓夢》作爲一部描寫大家族衰敗的悲劇小說,在人丁子嗣設計方面,突出了“一代不如一代”的凋零之勢,小說中出現的小孩子並不多,但是我們仍然能從爲數不多的兒童身上,看到不同階層、不同身份、不同性別的小孩子的別樣童年。

從《紅樓夢》看古代兒童的幸與不幸

一是鄉紳家庭孩子的代表--英蓮

英蓮是小說中出現最早的小孩子。她生活在姑蘇城十里街仁清巷——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在現代社會中可能等同於二線城市的繁華城郊。

英蓮的父親甄士隱是當地的望族,秉性恬淡,神仙一流的人品。她的母親性情賢淑,深明理義。甄士隱年過半百才得英蓮這麼一個“小情人”,夫婦倆自然捧如明珠愛如珍寶。

父慈母賢,粉妝玉琢的英蓮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快樂成長。不以功名爲念的父親甄士隱在觀花修竹、酌酒吟詩之餘,最大的樂趣就是報女入懷玩耍逗樂。

殷實的家庭經濟,和諧的父母關係,受人尊敬的社會低位,讓生在鄉紳階層家庭中的英蓮沒有衣食困頓之難,沒有父打母罵之苦,沒有受人歧視之憂。

英蓮的童年過得衣食無憂、幸福怡然。如果沒有那個黑色的元宵節,英蓮童年乃至一生應該是幸福安寧的。只是造化弄人、世事無常,英蓮的人生只是以幸福開了個頭,餘下的皆是痛苦......

從《紅樓夢》看古代兒童的幸與不幸

二是貧苦家庭孩子的代表--板兒

板兒是《紅樓夢》中出現的第二個小孩子,他是鄉村積年老寡婦劉姥姥的外孫。

古代社會,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階層歷來都是社會的最底層,過着靠天喫飯的貧苦生活。在《紅樓夢》中所設置的社會背景中,明顯的不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這一點在黑莊頭的烏進孝到賈府送年租時,就有所反映:“從三月下雨起,接接連連直到八月,竟沒有一連晴過五日。九月裏一場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連人帶房並牲口糧食,打傷了上千上萬的”。

雖然烏進孝的說辭中有其偷奸耍滑誇大的成分,但是他也不敢爲了少繳年租而完全的欺騙矇混空穴來風,當時的年景的確不好。

在不好的年景中,那些靠天喫飯的農人們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劉姥姥之所以去賈府打秋風,就是因爲“天氣冷將上來,家中冬事未辦”。

如果風調雨順、餘糧充足,劉姥姥一家也不至於冬天已經來臨了,還衣食無繼。從板兒到賈府的種種表現,也不難看出。

當板兒看到鳳姐他們喫剩的飯,仍是“碗盤森列,仍是滿滿的魚肉在內”,板兒“一見了,便吵着要肉喫”。

板兒所代表的就是封建社會最底層的孩子,他們的一落生就在爲能填飽肚子而發愁,更別提讀書識字接受教育了。

他們乃至他們的後代的人生軌跡就是在“放羊是爲了是娶媳婦,娶媳婦是爲了生孩子,生孩子又讓他放羊......”中循環重播,他們的童年時期是在溫飽線上掙扎度過的。

從《紅樓夢》看古代兒童的幸與不幸

三是富貴家庭小姐的代表--巧姐

巧姐是賈璉和王熙鳳唯一的女兒,是個嬌貴的小公主。她在《紅樓夢》中帶“病”出場的次數太多了。

第一次出場是在二十一回,因爲出了水痘,而發熱了。第二次是四十二回中,又發熱出場。劉姥姥二進賈府,賈母攜衆人在大觀園中游玩,巧姐也去了,回去之後便發起了高燒。

發燒的原因讓劉姥姥總結爲“一則風撲了也是有的,二則只怕他身上乾淨,眼睛又淨,或是遇見什麼神了”。其實 ,就是着了風寒加上消化不良。

鳳姐說“大姐兒因爲找我去,太太遞了一塊糕給他,誰知風地裏喫了,就發起熱來”。一塊糕點就讓巧姐消化不良了,可見其嬌生慣養的程度。

生於官宦之家的巧姐雖然過着錦衣玉食、僕婦環繞的生活,但是她卻有一個工作狂的母親和不務正業的父親,他們應該是沒有多少時間去陪伴她。巧姐大多數的時間是和奶媽丫鬟們在一起的。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饋贈,缺少陪伴的童年一定是殘缺不全的童年。

從《紅樓夢》看古代兒童的幸與不幸

四是官宦世家公子的代表--賈蘭

賈蘭是賈珠的兒子,是榮府第五代唯一的嫡子。父親賈珠早逝,小小的賈蘭是母親李紈唯一的指望。

賈蘭和所有單親家庭的孩子一樣,性格敏感孤僻、膽小怕事。比如在第二十二回中,賈府衆人都在參加燈謎競猜活動,賈政發現賈蘭不在,問及原因,原來是“他說方纔老爺並沒去叫他,他不肯來”,賈政讓賈環帶着僕婦去請,賈蘭方纔到來。

試想賈蘭當時可是年齡極幼的,在元妃省親中,只能隨叔依母行禮,但是性格卻是如此的“牛心古怪”。

在第九回中,親叔叔寶玉在學堂裏與金榮等人發生了衝突,賈蘭眼看自己的親叔叔要喫虧了,連同族的賈菌都看不過要幫忙時,賈蘭卻是勸道“好兄弟,不與咱們相干”,可見他的膽小怕事。

在第二十六回中,寶玉百無聊賴之時,便在大觀園中東遊西蕩的瞎逛,遇到了正在練習射鹿的賈蘭。寶玉問他爲什麼射鹿,他說“這會子不念書,閒着作什麼?所以演習演習騎射”。

小賈蘭的童年生活中,不是學“文”就是習“武”,沒有嬉鬧,沒有玩耍,孤獨而枯燥,沒有一點兒孩童的活力。

但是從封建社會的評價標準來看,賈蘭也許是最標準的勤奮世家弟子的形象。除了天生性格原因之外,母親李紈的教導約束,賈蘭試圖通過自身努力改變處境的動力,封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都是造就賈蘭缺少活力、喪失童年的原因。

從《紅樓夢》看古代兒童的幸與不幸

五是庶出身份少爺的代表--賈琮

賈琮在《紅樓夢》裏是個極沒有存在感的少爺。他是賈赦庶出的兒子,應該是其妾室所出,年齡應該不大,比賈蘭要大一點點兒而已。

在封建社會,爲了嚴明等級制度,便用嫡出和庶出區分地位,這樣一來孩子剛出生便被打上了高貴或者是卑賤的烙印。庶出的孩子的地位永遠比不過嫡出子女。

庶出的孩子即使出生在大戶人家,也少不得因爲自己的身份受盡冷落鄙視。作爲庶子的賈琮唯一一次不是隻見名字不見人的存在是在第二十四回。

他向邢夫人和寶玉問安,被邢夫人責罵“那裏找活猴兒去!你那奶媽子死絕了,也不收拾收拾你,弄的黑眉烏嘴的,那裏像大家子唸書的孩子”。

一個還需要奶媽收拾的孩子能有幾歲?雖然賈琮和賈環是一樣的庶出身份,但是賈環還有親媽趙姨娘,雖然有點兒倒三不着兩的,但是畢竟還有人庇護和疼愛。

沒媽的孩子像根草,賈琮的處境還比不上賈環,沒有親媽,嫡母邢夫人也不待見,見面就責罵;父親賈赦又是個昏庸的老色鬼,一把年紀只知道花天酒地,對他更是不聞不問。奶媽對他更不盡心,整天黑眉烏嘴的。

封建社會庶出的孩子們,就像賈琮一樣空有主子的身份,在家族中的地位仍是低微的,他們的的童年,無依無靠,受盡歧視,實在是可憐。

即使成年,他們沒有資格承襲家族爵位,在家產繼承中也沒有多少份額,同是生而爲人,卻是極不平等的。

綜上,古代社會的孩子,無論是出身高貴的巧姐、英蓮,還是出身低微的板兒、賈琮,甚至是世家子弟的賈蘭,也並不比今天的孩子輕鬆。

他們有的爲了溫飽而努力,有的爲了改變命運而奮鬥,有的則一出生就決定了命運,有的被現實改變了人生,看似幸福的童年,卻又因際遇不同,各有各的不幸。

爲古今孩童一嘆。

作者:溫暖前行,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少讀紅樓,爲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