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中期,用於圍攻的大炮首次亮相於歐洲,並在隨後幾個世紀裏徹底地改變了戰爭,特別是圍城戰的形式。爲了應對火炮,各種具有複雜系統的棱堡與外圍工事應運而生。

——弗裏德里克·施耐德(美)《圖解世界戰爭戰法》

說起火炮在歐洲廣爲運用後的西方築城工事,熱心戰爭史的讀者必定不會對棱堡而感到陌生。確實,無論是通過近年來出版的關於西方軍事歷史發展的書籍、還是網絡上發表的穿越架空類的小說文字或者甚至是旅遊指南的信息,我們都能對這些坐落在鄉野或是昔日城郊的這類築城瞭解一二,知道它們既是堅若磐石的防禦利器,又是極具幾何美感賞心悅目的建築。


建於1497 年的意大利薩爾扎內羅堡,它的三角堡是世界上第一座三角堡。現在雖然已經有些風化,但仍然聳立於今


圓形的炮塔對使用火炮射擊來掩護土堤還有護城壕的任務還是不夠稱職,不能滿足守城者的需要。新工事必須要在設計師的平面圖上經過精心設計,以至於個圍繞着整個築城的周邊,不留下一處死角,令守軍火力無所不至。

於是意大利人就在塔樓和圓臺堡的基礎上發明了棱堡。


上圖爲圓形塔樓的交叉火力線與死角盲區,下圖爲相鄰棱堡側面的交叉火力線,可以看到沒有死角。


一座六角棱堡要塞的火力佈局圖。對於以棱堡爲標誌的新型火炮要塞而言,要使每座棱堡的正面以及城牆上都具有最佳射角,那麼在所有的外形中最實用的其實要數五邊形,五邊形上的每隻角都具有延伸出的堅固的棱堡,可以滿足最少施工量的前提下保障最基本的火力覆蓋需求。


從天上俯視,棱堡就像是大塊頭的棱角狀的小丘,通常處在築壘的角落和頂角。就像恩格斯說的那樣,這是一種不等邊的五角形工事,它的一邊面向要塞內部,因此對面的凸角向開闊地突出。形成凸角的2 條長邊稱爲正面,而把2 條長邊同城牆或壘牆連接起來的2 條短邊稱爲側面。正面對付敵人的遠程火力,而側面以自己的火力掩護護城壕。

棱堡對敵人的殺傷來自於它的火炮。有句話叫作消滅敵人就是保護自己,保護自己是爲了更好地消滅敵人。爲了保護己方的炮兵讓他們更好地消滅敵人,就要建築磚石的胸牆(原文爲“parapet”,中譯本《馬恩合集》裏譯作胸牆,其實叫作女牆更好些)來保護,使得他們從掩體後面居高臨下發揮火力。如果一座棱堡的胸牆夠低,比如不到1 米, 炮管雖然能直接伸過牆頂,但這就不能給予炮手足夠的保護。比較好的方法是胸牆要接近2米高,在胸牆上開出狹槽以使得火炮在胸牆的保護下開火射擊。這些狹槽被稱爲射擊孔,外寬內窄,爲火炮同時提供了保護和調整射角的能力。每門炮並不是簡單地放在地上。相反,都有每個專門製作,通常是梯形的木底板。在讓武器擺脫泥漿的同時,平臺還能便利火炮的側向移動,改善並加速了瞄準。爲了允許炮管下降到足以向下射擊蜂擁而來的攻擊者,平臺稍微帶有點後高前低的角度,也能借用重力來幫助吸收火炮的後坐力。佈置在靜態棱堡上的火炮無須大範圍移動。所以具有長架尾大車輪的炮架並非是必要的,一種帶有4個小輪子,與風帆戰艦艦炮同款的炮車就能勝任。

《11至16世紀法國建築詞典》中土堤架炮壘道和棱堡上的火炮陣位佈局


火炮的炮彈多種多樣。實心的鑄鐵炮彈可以射擊任何目標,雖然它們不會爆炸,但是對成羣的步兵而言,這些鐵球也會是毀滅性的。單獨一顆鐵球以水平角度射出,可以貫穿一隊人馬,割刈出一條血帶,甚至可以像石頭打水漂一樣沿着地面一路蹦跳,將一路上遇到的人斷體開膛,霰彈有時候比實心炮彈還常用,雖然霰彈不足以破壞城防工事,但都能夠將成羣的攻擊者撕成碎片。霰彈就是比滑膛槍子彈大一些的圓形彈丸,通常放置在一個金屬製成的罐筒內,在緊要關頭時也能裝在例如皮革或者其他材質的容器內。裝在布袋而不是罐筒裏的彈丸被叫作“葡萄彈”,因爲它看上去就像一串葡萄。在沒有正規霰彈的情況下,作爲替代手段,那就是無論有什麼拿來用就行,諸如廢金屬、釘子、鏈條等等。由於毫不符合空氣動力學,這些拋射物的射程不如彈丸遠。1555年,錫耶納的防禦工事上被打出一個缺口,城防司令布萊斯德蒙呂克讓他的4門或5門重炮上填裝“巨鏈、釘子和鐵件,”朝着侵入缺口的攻擊者發射。而用火繩槍子彈裝在一個開口繫住的小布袋內的霰彈被叫作冰雹彈。布袋有拳頭大小,或者更小一點,從較小口徑的火炮,如小隼炮內發射。


各式炮彈

大體來說,有了突出要塞核心的棱堡,在上面架設好火炮就可以佈下覆蓋戰場的火力。優秀的棱堡不但能在攻擊者全方位的打擊下保護自身,還可以與相鄰的棱堡以及2 座棱堡之間的牆上火力相互支援,這也是爲什麼該設計會變得十分成功並且被廣泛採用。棱堡給人的第一視覺影響就是其帶有平直側邊、毫無弧線的箭頭形狀。平直的側邊使得守方可以沿邊側任意一處直射溝渠和更遠的地面;火線受不到任何阻礙,攻擊者得不到一處掩護。而在此之前的中世紀的城堡、堡壘都確實留有防禦火力的盲區,當守方火力夠不到正在牆腳下或是塔樓底部的攻擊者,那麼後者就能自由挖掘隧道或是設置爆破。

從空中俯瞰的荷蘭布爾坦赫要塞。相比要塞化的城鎮,爲專一軍事用途而建的星形要塞就要更爲實用與美觀。


當棱堡,這個新式築壘的第三個關鍵要素一旦同土堤和護城壕緊密結合,就形成了文藝復興時代以後,用火炮爲主要防禦武器的城防設計的鐵三角、守方可以向攻方的側翼發動穩定的火力打擊——敵人猶如洶湧大海,而棱堡就是深入大海之中不被波濤吞沒的半島——守軍能憑此穩坐釣魚臺,輕而易舉地致任何攻擊者於死命。意大利軍事工程大師弗朗西斯科·拉裴瑞裏就曾說過:“沒有了來自側翼的攻擊,就不可能抵擋得住一支擁炮兵的軍隊。”


根據1728年英國《百科全書;或藝術與科學通用字典》上的《城防工事圖標》改編而來的棱堡體系要塞結構組成示意圖

從城防建築的制高點自上向下俯瞰,守方可以將炮壘前方跟周邊都一覽無遺——任何鬼鬼祟祟的襲擊都會被很快地發現。防守方可以暢通無阻地射擊任何敵人。在一座被正確設計的棱堡上,它的兩個正面連同側面都平直無阻,從而消除了任何盲區。如果有任何一名士兵走進溝渠、站在護城壕的前方、試圖越過護城壕,或是攀爬土堤、他只會被棱堡上的防禦火力送入墳墓。

作爲守軍靜態的側翼,棱堡較之塔樓可以向城防本體外延伸得更遠。正如土堤之於城牆,棱堡厚實低伏,並且能造得寬闊,足以容納許多守軍。舊式塔樓在對抗加農炮和規模業已增多的圍城大軍時,其所需具備的韌性,無法與敦實的棱堡比擬。


圖文節選 《戰場決勝者005:線式戰術時代2》


本文爲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