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中年女生慢慢来

下午三点的阳光,透过朝南的玻璃窗子,在办公桌对面的绿色植物与画上跳跃,不经意间,一寸一寸地,慢腾腾地移动,在白色的墙上,投射下变幻着的影子。

给阳台上的花花草草喂足了水,把每周一送并且搭配好的鲜花放在屋子四处,桌面上摆放着泡好的咖啡、茶和零食……小小的音响里,播放的是喜欢的绵延的大提琴曲。

这是一天中最为迷人的时间,把各类杂事办妥,一头扎进自己营造的空间、色彩、气息当中,整个人都是最为自由、放松、享受的。

这样的时刻,把李蕾这五年来画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打印出来,厚厚的一叠A4纸,如一本动人的会跳舞会说话的书。拿在手中,一张一张地翻看、细读、品味,与电子版对照着,慢慢感受她这五年画笔下的变化,画笔外的生活。读画与读字感受完全不同,色彩、线条、构图、创意以及画外无尽的想象,比有字的书,更有意味。

画如其人,画就是提炼和过滤后的生活,画是自己与自己相处后开出的花和结下的果子,画是陪伴,是疗愈,是一复一日地度过时间的一种。李蕾是大学教师,是一位小男孩的母亲,是一个男人的太太,是女儿、是同事、是闺蜜、是万千如你我一样的中年女生中的一枚。

是的,时间被分割地碎碎的,如网一般。我们都要扮演俗世角色种种,要努力分配每日的24小时,生计之外,更有诸多杂事缠身。而画画,是在甜蜜的温柔的恼人的各种关系之外,唯一安然自处的方式。她说:“艺术用他最涵容的体质深深吸引着我,到如今,创作就像是滚滚红尘里傍身的铠甲,时不时的,需要沉进去,躲一躲。年纪越大些就越来越明白自己,也越来越宿命。我的那部分敏感易碎若是没有创作承接真不知何处依附,又何以为续。这些年无论生活如何变化,创作却从未割舍。

大概我们之间年龄差不大,有共性的人生角色和体验,所以虽然隔着武汉与深圳的万水千山,却总是有心心相惜彼此懂得之感。我们在陪孩子的间隙沟通对一个画展的看法,聊共同喜欢的艺术家作品中呈现的“高贵的优雅”所带来的感动,聊如蒋勋这样的艺术家写出来的艺评文字才是直抵生命打动人心的,聊中年女生在繁杂的生活与工作之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取悦自己获得精神自足与欢愉。

她用画,我用字,我们常常要躲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释放坏情绪,补足新能量。然后,再像个战士一样,充满勃勃生机地,一头扎进沸腾的生活里,一边探索自我能力抵达的边界,一边与无法抵达理想状态的自己随时和解。她说: “年近不惑,大概就是越来越不勉强自己,越来越容易原谅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可为也是一种勇敢吧。”

能够好好地活着本身,才是重要的不是吗?我们都在时代与生活的巨浪里,努力活出一个漂亮的姿态,减少纠结与多虑,知道自己的能与不能,在生命的各种扑面而来历练中,努力活出平静的力量。

于我而言,李蕾就是我心中“活得漂亮”的女生,那些水彩、油画、素描沿着时间线串在一起,共同为她接着地气、在烟火与诗意之间认真生活的日子,做了记号。这些作品里有跳舞般的欢喜,更有疼痛,有无尽的黑洞……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变幻着的色彩与光影之间。我共鸣于她构筑的世界,时时有感叹与感慨,会觉得禁不住要隔空喝彩与相拥,她是真实的,赤诚的,不管画里多少热烈、寂寞、孤独、苦痛,她都真实地坦然地用画笔呈现于阳光之下,这是艺术家李蕾无比可贵的地方。

“中年女生慢慢来”,这是我们常常在兵荒马乱的时期,相互勉励的一句话。

2、来访者

李蕾画笔下的Amelie

她在十月的阳光下画我,橙色的背景,巨大的木槿花,橙色的口红与指甲油,戴着帽子,安静的思索的模样。这是我第一次被画在画里,李蕾说:“你在我画里看到的爱就是我在你那里感受到的爱,为什么它动你心,因为你就是如此动我心。爱你的我们都是你的镜子,我们这样爱你因为你就是这样值得被爱。你的喃喃自语就是你,就是这样诚恳温暖,就像秋天的阳光,就是这样值得被喜爱。”

这样的字句,读出来像情书,但不是男生对于女生,而是一个女生对另一个女生的那种彼此心灵共振后的表达,不是故意的肉麻,是深水静流般自然而言的流露。

我们隔着时空,却在精神上不曾有过太大的距离,这是成年之后,在内心再难有新朋友进入的时段,却意外惊喜地发现遇到了知己。

我是李蕾的《来访者》系列中的一个,她给喜欢的女生用画来写“情书”,用的是细细的铅笔,在尺寸不大的纸上,在等孩子放学、在银行排队、泡咖啡馆的各种细碎的时间里,随时拿起包包里的纸与笔画上几笔。她试过用油画来表达,最后发现还是工笔最为合适。因为女生给人的感觉都是细微的,你不能大声叫嚷,要轻轻地讲,轻轻地说,好像心里的话才能长出来一样。而观看这些画的人,也需要很安静地,把耳朵静静地贴过来才能听得见我想要表达的画中人的感觉。”

这个系列,李蕾陆陆续续画了好几年,都是兴之所起随感而发,都是身边的闺蜜和欣赏的友人,包括老友向钰,包括因为我而认识并成为闺蜜的水果,包括姐姐,包括武汉的朋友们。其中有些人是画了又画,因为每个人都在成长,看到她们的成长,如一面镜子,李蕾会把这种变化的感觉画出来。

“铅笔尖尖的,非常细微,非常有趣,非常贴近自己。”李蕾不厌其烦地把这几年遇到的有趣又真挚的人画在纸上,“有许多个时刻,感动在心中隆隆作响。言语不及就画吧,细微的情感藏在尖尖的笔端不厌其烦的描绘。我画的是她们,也全是无处交付的自己。尺寸都不大,最佳的观赏距离是将她们捧在手里。因为我不愿你在远处聆听我,不愿被喧闹淹没,请你多伫立一会儿,在寂静里倾听。这样,我便可以触及你。”

这个系列,是她打开自己,接纳外面的更大的世界的一种,2018年,她非常频繁地画这个系列,“我常常会不知道说什么,似乎非要画出来,这种浓烈的这种情绪才能倾吐得比较痛快”。

她安安静静地,用画来说话,来表达,给同龄女性写情书,给自己画自画像。在时间的无涯里,我们就这样彼此小声地、轻轻地交流,慢慢地,让自己越发丰盛,让内心更加开阔富足,像藏着宝藏一样欢喜。

3、梦、庄严的盛开与树洞

看到李蕾的《窗边的舞蹈》,会禁不住嘴角上扬微微一笑,因为这几乎就是我日常最为享受的一刻。工作的地方,头朝外转45度,阳光自然地洒在面前的鲜花上,脑子里自然地闪现出正在舞蹈的画面。画里温柔的透亮的颜色,那么动人,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彼此观照。

清晨伺弄花草,剪花插瓶几乎是每天工作开始的前奏。她们那样婷婷的怒放着,配合着会施魔法的光,把最优美的线条,最动人的色彩坦荡荡的呈到眼前 ,只需放下防备,跟随她们舒展舞蹈。那样的时刻是安宁的,是大自然赏赐的盈盈笑意。”她说。这样的时刻,少之又少,值得用文字记录下来,更值得用画笔与油彩呈现于纸上或者布面上。

这是她的《庄严的盛开》系列,无处不在的鲜花,大团大团的簇拥着,有时是主角,有是是配角,在眼前,陪伴着或欢乐或孤寂或落寞或无助的人,美的,年轻的,张扬的,如朝阳般,是年轻时期的青春勃发的你我。

《踏歌行-春风》里,花如植物般疯长成林,人在林中穿行,拿着小提琴,裙边飞舞,踏歌而行。“清晨,凉风,盛开的花,带着心爱的宠物,一场任性的出走,管它去那里”。画面就在眼前,你我如入其中,欣喜的,甜甜的,欢快的。《鲜花与荆棘》,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生活总是好与不好相伴,她写道:“心有自己的逻辑,而理智对此一无所知”。

“花漾”系列我是爱的,她把年少时喜欢设计漂亮衣服的梦想,在纸上一点一点的实现了。几乎是她的纪录片般,柔软的床单,漂亮的长裙,长裙上迷人的各色图案与花色,好看的扇子。她一点一点地描绘,安安静静地,喜悦就开出花来了。

《拇指系列》中小小的木偶,也是另一个人面目模糊的你我,在花边,在茶壶边,在桌沿上,在书本上,几乎在每一个寂静的独处的时间里。这是《春天与木偶》、《清晨的一把花》、《一江春水》、《桃花仙》《望春风》《起身侧躺仰望》……明亮的,欢快的,有趣的,无奈的,各种情绪与状态。“小人儿可以为所欲为,欢乐,悲伤,放肆,诱惑,渴望,她是我最华丽造作的梦”。

“他们在水里缓慢的摇摆,绵软的玫瑰色的水一再卷起,温柔又紧密的轻飘像快乐。快乐的忘了自己,连声音都屏蔽。隔着玻璃,开始想象没有杂音的那里:我只是,只是望着你。这多像我们的渴望。最极致的爱情,最专注的凝视,最纯粹的拥有”。这是《不如一起飞翔》旁边的字句,人在水中,花中,海中,无声中,喜悦都是荡漾着要透过画面溢出来。这是李蕾用色彩构筑的魔法世界,是俗世之外的一片桃花源般静谧美好的世界。

在《或是一起坠落》里,真实的爱,白玫瑰与红玫瑰连接在一起的人生,那么赤裸,那么真实,那么缠绵又凶狠,温柔里又含着刀光的残酷,都是她体验、观察和思考后的人生种种。

《日记体》系列,对李蕾而言就是一个“树洞”,“每一幅都是我的秘密,既希望有人懂得,又害怕有人真的懂得。这里是我最安全的赤裸。”在这里,我看到李蕾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几乎所有的心理历程,如树在岁月洗礼下长成的年轮,是时间刻下的印痕,是岁月留下笑与泪,还有静悄悄长出来的皱纹。

“莫要挣扎,秋天来了,就要随风飘荡”,这时《日记体20150907一棵凌乱的树》。树枝和叶子都胡乱生长,没有根基有四处要寻找根基的样子。

“这天早上的记忆是绿色的,在潺潺的流水边,我把自己藏进袅袅的树影里”这是《日记体20151012绿影》,这一刻的好心境,藏都藏不住,让人感同身受。

“南屏秀里的咖啡馆,善谈的女主人,聒噪的咖啡师,斜斜的天光,咖啡豆的醇香,花不隆冬的地砖,披着紫色披肩的刘小姐,那个上午的线索很多”这是《日记体20151017披着紫色披肩的刘小姐》。如电影剧照,屏住呼吸,人就进入彼时情景。

“魔鬼,小孩。你是哪一个,其实分不清”。这是《日记体20151201哭泣的魔鬼》,孩子在天使与魔鬼间跳跃,每一个当母亲的都会共鸣。

《日记体20151204怎奈大风越狠》《日记体20151210重叠的影》《日记体20151224殇》《日记体20160829无处转身》《日记体20160617我怎么可能心里只有你》《日记体20161103胸口打结的女人》……黑暗的,艰难的,不安的,无助的,冷酷的,悲凉的,一切,都被她真实的藏在画里,欲语还休,又扑面而来,撕扯着,焦灼着。

“所有的一切都是要还的。宠爱,忍耐,信任,时间……索取过多少,都会在某一日加倍奉还,所以要小心,不要轻易享用” “信任本身是个幻象,类似掩耳盗铃,更多的是确定自己值得。所以,轻易不要揭穿。”“我失去了一种能力,与这个世界和解的能力,无论如何劝慰自己,都无济于事”。

李蕾用一种隐晦的哲学的捉迷藏般的姿态,让画成为情绪的出口,用画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当在情绪的黑洞里无法自拔时,她用画来陪伴和解救自己。

4、做一棵树

我喜欢的三毛在《说给自己听》里写道: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我喜欢的李蕾在《日记体20180530不然做一棵树》里,画出里流动的时间里一棵飘荡的树。 “不开花也好,没有怒放绚烂,也心甘枯萎。不能移动也好,没有相逢,也没有别离。不能言语也好,不能说心动,也听不到伤心”。

在滚滚的红尘行走,李蕾用画笔找到了身心安放处,她的文字也如诗,能够从另一个维度做不一样的精准表达。

最后,用她喜欢的荣格的话来为这篇“情书”作结——“路就在我们身上,不在诸神那里,不在说教中,更不在律法里。我们身上有路、真理和生命。生命与榜样相悖。如果你根据一个榜样去生活,那么你活出的就是榜样的生命,但是如果你不活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应该由谁活出你的生命?所以活出你自己吧。不要贪婪的吞下别人的地里产出的水果。你可曾知道你自己就是肥沃的土地,可以长出为你所用的一切?你仅仅通过外在表现去寻找,你们去读书和听从意见。这一切有什么用处?唯一的道路就是你自己的路。”

希望我爱的闺蜜李蕾,在自己选择并且享受的路上,继续活得漂亮,漂亮地活着。

PS,2015年10月,我在武汉访问李蕾并发表在我的公号“Amelie注目深圳”上:《李蕾: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点击蓝色字可以打开阅读哦)。下面的对话是三年多之后的2019年1月,Amelie再次回访李蕾——

Amelie:我们别后三年,你觉得自己在心态,创作及个人成长上的有趣、有意义、有价值改变有哪些?

李蕾:三年前与你见面时正处在一个巨大的伤痛里,佯装无事,当然在你面前也难装住,你看到了我心里。之后,你为我写了一篇温暖的采访,真的就像秋天的阳光一样照进来。

三年后的现在变得很容易原谅别人也更容易原谅自己,对情感对人对世界松开了手,所有的执拗都交给了创作。

Amelie:对年龄有恐惧吗?即将站在40岁的门槛上,真的有不惑之感吗?还有哪些“惑”?

李蕾:对年龄就还好,儿子一天天长高,一边欣喜着,一边接纳自己的老去。接纳之后也就从容了。我依然会盛装与朋友们约会,美是不会老去的。

临近四十岁还真有些不惑的感觉,不断尝试不断验证,接纳了自己的“可为”与“不可为”,与自己和解,接纳随之带来的结果,安然于此时。人生在世哪有全然“不惑”,“解惑”是毕生的功课。

最近,七岁的小男孩非常伤感又严肃地与我讨论“生命”与“死亡”,强作镇定小心翼翼地回答,因为我也不确定呀。小男孩得出了暂时的结论:“我的身体里住着一半过去的人。”为了下次还能接住小男孩的问话,妈妈需要持续读书与思考。

Amelie:在上课、管理孩子、处理各种琐事之外,你每周画画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在时间管理上的好方法是怎样的?

李蕾:周一到周五孩子上学的时候是最佳的工作时间,除开上课开会琐事,尽量保证至少能有两天独自在画室。周末与先生达成共识,一人一天陪孩子,有一天也能安心工作。

对于我,时间管理的好办法就是见缝插针。整套的画具是车里常备的。很幸运我的工作是美术老师,习惯上课时和学生们一起画,毫无保留从起稿到深入,身教重于言教,教学效果还不错,也能完成一些作品。送孩子去培优班,就近找一个咖啡馆,等待的一两个小时累积利用起来也是很可观的。晚上陪孩子写完作业,喝杯茶缓缓,也是工作的好时光,只是容易刹不住车,一不小心就转钟了。

Amelie:你的创作对灵感有依赖吗?

李蕾:也不知上帝对我太好还是太坏。花草,音乐,有趣的人,动荡与争执……都会变成心里的句子和画面,可惜生活不只是画画这一件事,我只能选择了又选择,用珍贵的时间画下最按捺不住的灵感,也欠下许多未画的“债”,需要时常安慰自己慢慢来。

Amelie:习惯的创作环境是怎样的?进入状态快吗?需要听音乐、发呆、喝咖啡等各种“前戏”吗?哈哈

李蕾:哈哈,前戏是愉快又奢侈的,只有整段的时间才舍得,通常是剪花、插瓶、沏茶,然后忍不住开始写生。大多的创作时间是碎的,只要是独自一人,无论环境多么喧嚣,我会自动设置一个看不见的屏障,定好闹铃,快速进入。

Amelie:除了架上作品外,还会做雕塑或者其他装置等艺术创作吗?对自己的创作满意度怎样?

李蕾:哈哈,你是如何知道我已不满足于架上的?正在做一个装置作品的小短片,刚刚还在与导演沟通细节,期待年前可以做出来。雕塑草图也完成几张了,希望邀请观者一起进入我的梦,度假归来首要的就是完成她。“造梦”一直是我孜孜不倦的事。目前对自己的创作还是比较满意的,不那么急切,缓缓道来。

Amelie:分享这两年看的好书与好电影?有哪些感悟?最常听的音乐是?

李蕾:哲学类的书一直是我比较偏爱的,但是就像抽象画一样,它不太亲切。

推荐两本湖北作家最近出版的书吧:李修文的散文集《山河袈裟》,严虹的口述实录《方力均》。动我心的都是深情,他(她)们的书用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情绪,记录下同样的人间:值得与爱。

说起电影,推荐前不久上映的《无名之辈》吧。人如草芥的卑微,细若游丝的爱,挣扎着活下去,渺小的伟大。结尾有些突兀不过也是导演的仁慈。最近常听的就是这部电影的插曲《瞎子》,琵琶的前奏能把泪勾出来。

Amelie:这些年下来你保持了哪些自律的好习惯?有哪些取悦自己的好方法?

李蕾:说起自律的好习惯还真是羞愧呢。最坚持的事就是持续不断的创作了。

正在装修离家步行十五分钟的画室,这样只要是画画工作日,可以保证三十分钟的步行。还有新年新愿望:早睡早起。

取悦自己的好方法就是躲进画室关上门,泡在音乐里,采下阳台盛开的花,插好,阴天点只蜡烛温茶,太阳好时就赖在阳光里。

简介

李蕾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工作生活于武汉。曾获得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艺作品奖”,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金奖”。参加第十、十一、十二届深圳文博会,艺术深圳,多幅作品被收藏。参加“青春心印”首届关山月美术馆青年工笔画展,作品被关山月美术馆收藏。参加北京时代美术馆“TA时代”主题展,“超出镜像”主题展,作品被时代美术馆收藏。参加“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人物作品展,作品被组委会收藏。参加“大艺时代”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创作奖”,作品被组委会收藏。入选由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览组委会,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艺术家书’艺术家手稿展”。入围第五届《亚洲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参加日本“第33回国民文化季”获“学长赏”。

2017年在北京798举办“穿行”个人美术作品展,在意大利佛罗伦萨ON ART画廊举办“蝴蝶的寂静”个人美术作品展。

图片由李蕾提供,特别鸣谢!

本期作者

尹维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