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南方天文臺近日宣佈,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其設在智利的甚大望遠鏡在海王星外發現了一顆富含碳的小行星,距離地球約40億公里。

新華社報道,這是天文學家首次在太陽系邊緣區域發現這類天體,有望爲研究太陽系形成早期提供依據。

歐洲南方天文臺在一份聲明中指出,這顆名爲2004 EW95的行星直徑約300公里,位於太陽系邊緣、海王星軌道以外的柯伊伯帶內。

研究負責人、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湯姆·塞卡爾指出,這顆行星的反射光譜不同於柯伊伯帶的其他天體。它不僅富含碳,而且還包含氧化鐵和層狀硅酸鹽。此前,天文學家在柯伊伯帶從未發現過這兩種礦物質的存在。

據研究人員推測,這顆小行星並非柯伊伯帶的“土著居民”,而是最初形成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後被“驅逐”到了數十億公里之外的太陽系外部邊緣。

科學家此前認爲,在太陽系形成早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4顆氣態巨行星不斷運動,導致一些小型岩石天體從太陽系內部被彈射到遙遠軌道。在柯伊伯帶發現碳質小行星爲印證這一理論提供了有力依據。

天文學家計劃對這顆小行星展開進一步研究。但參與觀測的智利天主教大學的天體物理學研究員托馬斯·普齊亞指出,這顆小行星距離遙遠且十分黑暗,就如同在黑色幕布上觀察煤山一樣困難。

人類迄今所知的太陽系由內及外大致可分三個區域,分別是岩石類的類地行星,氣態巨行星和柯伊伯帶。柯伊伯帶被認爲存在大量冰凍天體及碎片,它們可能還保存着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的信息。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

來自聯合早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