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拳术之内功,以易筋、洗髓二经最精纯。洗髓一经高深奥妙,不易领悟,原本早己失传。易筋一经,传法颇多,然真传者极少。易者变换也;筋者筋脉也;经,方法也;易筋经者,盖言用特殊之方法改变原本之筋脉,而变换以强壮之筋也。易筋经一说传自达摩,一说传自岳武穆,实则为中国古代流传之练内壮外养生法,为少林武术的基础功法,经儒释道各家阐发,融会贯通,而成各家调气修炼之法。民国初期广为流行,主要为少林派承传。

本部易筋经,系河南民国国术馆教练赵传义所传。赵传义系武术宗师苌乃周再传弟子,赵传义传王剑虹(王剑虹,文武双全,黄埔军校十九期,与刘玉华、金立贵等人为同期学员),王剑虹传王龙样、赵焕青等人。其经分前后部,共二十三段,其前部十一段较易练习,为入门之秘诀;其后部十二段较为精奥,为成功之途径。武学爱好者不妨试习之,以做武功进阶之基础。

易筋经前部练法,共十一势,每势各有其妙,宜于每天清晨,于空旷清洁之地,依法练习,早晚各三遍。一年之后,精神不振者,可振奋精神,而精神健旺者,则精力充沛,神气足旺,常习之有易筋换骨之妙,但须持之以恒,不可稍有懈怠。

预备式

面向东方,两脚并拢,松静站立,两眼微闭,虚领顶劲,舌顶上腭,牙齿轻叩,自然呼吸,意守丹田,排除杂念。

第一势

——

浑元一气

——

左脚向左横开一步,与肩同宽,凝神调息,鼓气于腹,两掌塌腕上翘,手指自然分开,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吸气时,直臂将手提起少许;呼气时,手指上翘,掌跟下压。一呼一吸,一提一按为一次,共做49次。

第二势

——

体侧翘指

——

上式结束后,两手四指放松卷曲,拇指伸直对大腿外侧,遥遥相对。吸气时,握拳极松;呼气时,拇指上翘之极度,四指紧握之极度。一吸一呼,一松一翘为一次,共做49次。

第三势

——

握拳下注

——

前式毕,拇指叠于掌心,四指卷曲于外,两臂垂直,双拳置大腿两侧,掌心贴腿,拳背向外。吸气,微直臂上提,握拳极松;呼气握拳之极度,气力下注。一吸一呼,一松一紧为一次,共做49次。

第四势

——

抱拳于胯

——

前式毕,双手拇指叠于掌心,四指卷曲于外,收抱于胯旁。吸气,握拳极松;呼气紧握拳之极度,两肘微向后合。一吸一呼,一松一紧为一次,共做49次。

第五势

——

抱拳于腰

——

前式毕,双手拇指叠于掌心,四指卷曲于外,上提收抱于腰间。吸气,握拳极松;呼气紧握拳之极度,两肘微向后合。一吸一呼,一松一紧为一次,共做49次。

第六势

——

抱拳于胸

——

前式毕,双手拇指叠于掌心,四指卷曲于外,上提收抱于胸间。吸气,握拳极松;呼气紧握拳之极度,两时微向后合。一吸一呼,一松一紧为一次,共做49次。

第七势

——

直臂前伸

——

前式毕,双手拇指叠于掌心,四指卷曲于外,两拳由前直臂上举,与平肩同高,两拳相距二三寸,掌心相对,虎口向上。吸气,握拳极松;呼气紧握拳之极度,两臂微向前伸,气力前注。一吸一呼,一松一紧为一次,共做49次。

第八势

——

抱头紧身

——

前式毕,双手拇指叠于掌心,四指卷曲于外,屈肘上抬,置于额前,距离一、二寸许。吸气,握拳极松;呼气紧握拳之极度,微向面部合,紧身,微低头收下颌。一吸一呼,一松一紧为一次,共做49次。

第九势

——

对耳屈臂

——

前式毕,双手拇指叠于掌心,四指卷曲于外,从两侧由下向上,屈两肱向上翻抬起,至面部两侧,拳心向前,两拳斜向两耳侧,离耳一寸许,拳眼斜向肩井穴,肘臂屈成三角形。吸气,握拳极松,呼气握拳之极度,小臂用力内折,大臂用力上抬。一吸一呼,一松一紧为一次,共做49次。

第十势

——

左右撑拉

——

前式毕,双手拇指叠于掌心,四指卷曲于外,人两侧由下向上,屈两肱向上翻抬起,至面部两侧,拳心向内,拳眼向下,两拳相距三寸许,肘臂屈成三角形。吸气握拳之极度,两小臂用力向外撑拉,两肘向后分引;呼气握拳极松,小臂自然内收。一吸一呼,一紧一松为一次,共做49次。

第十一势

——

腹前翘指

——

前式毕,两手四指放松卷曲置掌心,拇指伸直护其外,拳上提,置于小腹脐轮两侧,肘微屈,虎口斜对,掌心斜向内,拳距腹约一寸。吸气时,握拳极松;呼气时,拇指上翘之极度,四指紧握之极度。一吸一呼,一松一翘为一次,共做49次。

收 势

前势毕,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五指自然分开,指尖向下,掌心向体侧。吸气时,两掌从体外向前上缓缓弧形举起,平肩为度,呼气时,双手弧形向内缓缓下落。共做36次。

左脚向右脚并步,两手轻按于丹田,男左在内,女右手在内,自然呼吸,默数49次,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五指自然分开,指尖向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