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島東泓炮臺:海軍投降了,陸軍不投降,不該被遺忘的護軍統領

劉公島日出

劉公島東泓炮臺:海軍投降了,陸軍不投降,不該被遺忘的護軍統領

劉公島

甲午戰爭給中國人帶來了深深的傷害,中國人記住了這個恥辱,但也有英雄被世代傳頌,海軍將領鄧世昌就是耳熟能詳的名字。但是,陸軍統領張文宣的名字,知道的人卻鳳毛麟角,史料對他的介紹也很少,甚至沒有留下他一張照片。

張文宣是劉公島的陸軍統領,當時叫作北洋護軍。爲了加強海防建設,1884年張文宣被李鴻章從朝鮮調回,駐守旅順,第二年兼領劉公島護軍營。從1887年開始,他調防威海,主要精力在劉公島。

爲了防止敵人入侵,建設海防成了重中之重。北洋海軍和護軍的到來,讓劉公島的人數暴增,淡水成了問題。張文宣在碼頭東北約100米處打了一口井,井深三四丈深,井內用石頭砌成,這口井即使在大旱之年,也從不枯竭。當地人感恩於他,將這口井稱爲“統領井”。當時清軍腐敗,在很多駐軍的地方官民矛盾很嚴重,但是張文宣管轄的區域,軍肅民安,關係非常和諧。

如今,劉公島的水源可以通過地下管東,從威海接入,但在當時,打口井並不容易。如今在西藏等高原地區,如果說打一口井,那花費也是非常大的。不過,張文宣的主要功績,還是在軍事方面。

劉公島東泓炮臺:海軍投降了,陸軍不投降,不該被遺忘的護軍統領

東泓炮臺

劉公島東泓炮臺:海軍投降了,陸軍不投降,不該被遺忘的護軍統領

東泓炮臺

北洋護軍在劉公島上修了六處炮臺,各種口徑大炮54門,其中口徑超過200毫米以上的大炮就有13門。從1887年駐防劉公島以來,張文宣先後修築了東泓、黃島、旗頂山、迎門洞、南嘴、公所後炮臺,加上日島炮臺,一共七門。如今,我們到劉公島旅行,主要看到的是東泓和旗頂山,巨炮龐大威武,雖然是複製品,但也足以震撼。炮臺除了大炮以外,還有防護長牆、兵舍、掩體、彈藥庫等,據說一門巨炮需要30多個官兵操作,東泓位於東面,海景很美,尤其在日出日落之時,山海紅彤彤的一片;而旗頂山炮臺位於最高處,需要坐纜車上去參觀,海拔153.5米,設置了4門口徑240毫米的巨炮。另外黃島炮臺,非常難建,在孤立的小島上,完全靠人力鋪出了一條路,靠人力車推人挑將物資送了上去。後來李鴻章來此考察,讚不絕口,還賜給張文宣寶刀一把,賞“技勇巴魯圖”稱號。

劉公島東泓炮臺:海軍投降了,陸軍不投降,不該被遺忘的護軍統領

旗頂山巨炮

看炮臺配備和火力,各炮臺火力可相互輝映,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當時的失敗除了海戰失利外,日軍抄了清軍的後路,在戰爭前對地形的偵查比清軍還要熟悉。

黃海海戰失利後,日本海陸兩路猛攻劉公島,張文宣部配合北洋水師頑強抵抗。他率領部隊猛轟敵人,擊中了敵艦“葛成號”、“天龍號”、“大和號”,其中“天龍號”副長海軍中尉野信陽當場斃命。無奈日軍兩路夾攻,海軍在丁汝昌自殺後投降,大勢已去,張文宣在1895年2月12日自殺殉國。

據資料記載,日軍將北洋艦隊剩下的軍艦全部掠走,只留下了“康濟號”運送丁汝昌、劉步蟾、張文宣等人的靈柩。但北洋護軍對海軍的投降憤怒不已,拒絕將張文宣靈柩送上艦艇,並且說:是你們海軍投降的,我們陸軍沒有投降。最後,陸軍將士找了一條當地漁船,將張文宣靈柩送到岸上,最後輾轉送回了安徽合肥老家。張文宣是李鴻章外甥,難免受到了後者的提攜和照顧,但是在戰場上,爲國捐軀,是個英雄好漢。

劉公島東泓炮臺:海軍投降了,陸軍不投降,不該被遺忘的護軍統領

劉公島日落

劉公島東泓炮臺:海軍投降了,陸軍不投降,不該被遺忘的護軍統領

劉公島日出

劉公島東泓炮臺:海軍投降了,陸軍不投降,不該被遺忘的護軍統領

劉公島日出時的景色

在東泓炮臺看日出,映透了大海,連成一片通紅。炮臺上的主炮早就被日軍搶走了,如今這裏的只是複製品,儘管如此,也仍有氣勢。雖然甲午戰爭是中國人最恥辱的一頁,但其中也不能否認那些戰死疆場的勇士,今天除了在劉公島告慰英靈,也是要鑑古看今,學習經驗教訓,唯有強大才是硬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