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節律紊亂關聯心理障礙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研究人員牽頭的一項研究顯示,晝夜節律紊亂的人容易出現抑鬱等心理障礙,幸福感較低,孤獨感較強。

研究涉及英國生物醫學庫中超過9.1萬人,2013年至2015年間佩戴手腕式活動跟蹤器一星期。英國《衛報》15日援引研究牽頭人、格拉斯哥大學精神病學教授丹尼爾·史密斯的話報道:“7天中每秒收集100個三維活動數據。”

研究人員根據研究對象每天10小時最活躍期和5小時最不活躍期的平均活躍度計算相對振幅。白天活躍、夜間睡眠好的人,相對振幅分數較高;夜間睡眠不佳、夜醒數次且白天持續欠活躍的研究對象,相對振幅分數較低。研究人員再分析這些研究對象有關孤獨、神經過敏、抑鬱、狂躁型抑鬱等問題的調查問卷。

研究人員在由《柳葉刀·精神病學》期刊刊載的論文中寫道,綜合考慮研究對象年齡、性別、佩戴運動跟蹤器的季節、社會經濟狀態、吸菸史等相關因素,相對振幅分數較低的研究對象,心理健康水平較差,孤獨感較強,抑鬱或者狂躁型抑鬱幾率相對較高,而幸福感和健康滿意度較低。

史密斯建議,夜間22時後避免使用手機、飲酒等活動,以免擾亂晝夜節律。更容易出現心理障礙的人大多白天不比夜間活躍多少,睡眠習慣非常糟糕,半夜刷手機或喝茶。另外,他建議人們白天保持活躍狀態,“尤其是在冬季,確保清晨出門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與晚上睡個好覺、不刷手機同樣重要”。

這項研究有一些侷限性,如活動數據僅收集一星期,調查問卷時間不一致,研究對象沒有包括容易出現心理障礙的青少年。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據新華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