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富國和戰友在雷場排雷(黃巧 攝)。杜富國和戰友們一起搬運掃雷爆破筒(楊萌 攝)。

這是一雙勇敢的手。

6個多月前的10月11日,他奮戰在生死雷場,將埋藏土地30多年的地雷一顆顆取出。一聲巨響,他付出雙手雙眼,排除了3年來自己排除的2400多枚爆炸物的最後一枚。

他叫杜富國,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戰士,一名來自紅色遵義的90後士兵。6個多月來,他排雷負傷前對戰友艾巖說的那句“你退後,讓我來”,和他的名字一道,印在了危險叢生的掃雷戰場,印在了獵獵飄揚的八一軍旗,印在了“感動中國”的豐碑,印在了人們的心中。

“讓我來”,是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把危險留給自己

“艾巖怎麼樣……傷得重嗎?”重症監護室內,剛剛醒來的杜富國雙手已截肢、雙眼被摘除,卻仍惦記戰友的安危。

杜富國和艾巖是同年兵,也是雷場上的生死搭檔。艾巖來到掃雷隊後,一直是杜富國手把手地教他排雷。每次有險情,杜富國都讓他退到安全地域,自己獨自上前處置。“如果不是富國主動上前排雷,如果不是他下意識一擋,致殘或丟掉性命的就是我。”回憶那天的爆炸,艾巖眼眶溼潤。

在殺機四伏的雷場,誰多排一顆雷,經受的危險就多一分。杜富國經歷的危險高於其他戰友,原因無它:他總是搶着上。

杜富國:勇於擔當的時代楷模

杜富國排除了1枚反坦克地雷(楊萌 攝)

在馬嘿雷場,杜富國曾經排除1枚臉盆大小的59式反坦克地雷。大山密林,人都很難上來,爲什麼會埋反坦克地雷?杜富國知道這顆雷的危險怪異,把同組作業的班長許猛甩一邊:“班長,讓我來!”排除後才發現,這個“大傢伙”的頂端凹陷,這是一枚精心佈設的詭計雷!

在四號洞雷場,戰士唐世傑探到10多枚引信朝下、高度危險的火箭彈。“我技術比你好,讓我來”,杜富國讓戰友退到安全地域,獨自上前處理;在八里河東山某雷場,班長劉貴濤探到1枚罕見而危險的拋撒雷。沒等劉貴濤命令杜富國撤下,杜富國已匍匐到地雷前,“班長,這種小事,讓我來就行了。”

杜富國負傷後,有人問:“你爲什麼會用身體爲戰友擋彈片?”杜富國說:“我和戰友是以命相托的兄弟,換了是誰,都會這樣做。”

杜富國:勇於擔當的時代楷模

杜富國和戰友在雷場排雷(黃巧 攝)

杜富國心裏永遠首先考慮的是戰友和親人,不是自己。“飛飛,堅強點。”杜富國清醒後,這是父親杜俊對他說的第一句話。“爸,我沒事,放心。”杜富國的聲音很虛弱,卻平靜。

杜俊沒想到,傷情如此重的兒子還會安慰他寬心。在杜俊的印象中,兒子負傷後,無論是手術還是換藥清創,從來沒叫過一聲疼。

杜富國不是不疼,是不想讓親人和戰友們心疼流淚。

受傷之初,杜富國的手臂常有“幻覺痛”,感到手還在,偶爾“手指頭”會痛,“這種痛是一種折磨,一不注意就會出現這種幻覺”。旁人不可能切身體會這種痛苦,杜富國也從不跟父母說自己的難受。杜媽媽說,兒子從小受苦受累,都不願和別人說,永遠是報喜不報憂。

“讓我來”,是“我多幹一點,大夥就能好一些”

武藝練不精,不是合格兵,這是杜富國恪守的“信條”。入伍8年,杜富國被5個單位爭先選調,先後從事4個專業,多次獲嘉獎,曾被表彰爲“優秀士兵”“優秀士官”。他始終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在每一個任務面前都認真對待。

杜富國:勇於擔當的時代楷模

2015年9月11日,掃雷大隊組織官兵進行階段性專業理論測試。(黃巧 攝)

很多人不知道他的這些故事。第一次專業理論考試,他考了32分,全隊墊底。很多漢字不會寫,他用拼音替代,考卷上拼音連着拼音,戰友調侃他是用“英語”答題。一個知識點反覆背幾遍,他仍然記不牢,熄燈後只好搬個小板凳,在走廊燈下學到深夜。

“不做就不做,做了就做好。” 只有初中文化的杜富國並無天資,卻有自己的“做事哲學”。他知道,只有憑着執着,勤學苦練,才能努力將本事學好練好。正因爲此,他的成績也從32分到70分,再到90分,甚至有時候考滿分。掃雷四隊教導員凌應文說,將杜富國的分數按時間軸連成線,就是一個士兵的成長曲線圖。

專業考試只是一方面。臨戰訓練中,爲練強探雷針手感,杜富國每天練上萬針,像繡花一樣將草皮翻了個遍,胳膊酸得抬不起。分隊長張波說,有段時間每次中午喫完飯,都會看到杜富國一個人在外面“戳”地雷。經年累月,他熟練掌握了10多種地雷的排除法,將探雷器練成了“第三隻手”。在綜合性考覈中,杜富國所有科目全優。

“喫得虧、打得堆”,是黔北人教育孩子的俗語,意思是做人要大氣、懂奉獻,杜富國的父親常常對孩子們講這句話。

童年時代,杜富國的父母在外務工,他揹着弟弟妹妹放牛、砍柴、幹農活,從小擔起家庭重任,他的堅韌、懂事,讓鄉鄰們人見人誇。

到了部隊,杜富國把這種熱心帶到軍營。他利用休息時間,爲隊裏修水電、修門窗、修設備,成爲出色的“三小工”;戰友有困難,他時常拿出300、500元乃至上萬元支援;在駐地,他常常爲鄉親鋪路坑、搬物資、修水電。他說:“活總要有人幹,我多幹一點,大夥就好一些。”

杜富國:勇於擔當的時代楷模

杜富國正在修理機器。在掃雷大隊四隊杜富國是隊裏的“三小工”,承擔着隊裏的修理任務。(楊萌 攝)

杜富國:勇於擔當的時代楷模

杜富國和戰友們一起搬運掃雷爆破筒(楊萌 攝)

在雷場,杜富國乾的活也總是最多,背的裝備總是最沉。隊長李華健說,“‘杜富國’這三個字,是對講機裏呼叫頻率最高的。他總是忙不完,大家都叫他‘雷場小馬達’。”

馬嘿雷場山高坡陡、荊棘密佈,來回有6公里山路,掃雷兵得揹着爆破筒一步一步往山上挪。一個彈藥箱27.5公斤重,每次杜富國都要爭着扛兩箱,有時候還後面背兩箱,前面再抱一箱。他的肩膀被揹帶勒出一道道血印,腳底也磨出了血泡。戰友心疼他:“少扛點,時間長了,鐵打的身體也喫不消。”杜富國笑道:“沒得事,我身體好。”

負傷後的杜富國失去了雙手雙眼,很多戰友難以接受,杜富國卻依然開朗,對陪護的班長劉貴濤說,今後他要裝上“智能手”,這樣就能多做一點事,做一個有用的人。

“讓我來”,是爲了還邊疆人民一片淨土

對於軍人,敢於擔當,爲國奉獻,不是一句承諾、一聲口號,而是在遇到急難險重的工作,發生重大事件時,充分發揮“主心骨”作用,杜富國正是這麼做的。

杜富國8年多的軍旅,曾有過三次重要選擇。

第一次,是參軍來到雲南某邊防團,他原本可以成爲一名優秀的邊防戰士,卻選擇了參加掃雷。第二次,是來到掃雷隊後,隊長髮現他炊事技術不錯,有意安排他當炊事員,他選擇到一線掃雷。第三次,是排雷遇險時,他選擇了讓戰友退後,自己獨自上前排雷。

排雷兵,是和平年代離死神最近的人。杜富國明明知道,這一次次選擇意味着一次次接近死神,爲什麼仍然這樣選擇?

答案,寫在他的請戰書上。2015年6月,杜富國當兵第五年。當統帥簽發的雲南邊境第三次大面積掃雷任務下達,他立即報名參加掃雷。在給連隊黨支部遞交的請戰書上,他這樣寫道:“正如我五年前來到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個光榮集體時的想法一樣,那時的我思索着怎樣的人生纔是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衡量的唯一標準,是真正爲國家做了些什麼,爲百姓做了些什麼……我感到,冥冥之中,這就是我的使命。一個聲音告訴我:我要去掃雷!”

杜富國:勇於擔當的時代楷模

杜富國報名參加掃雷申請書

據猛硐鄉鄉長盤院華介紹,在當地,“87個村民炸剩78條腿”的“地雷村”比比皆是,掃雷隊來了後,猛硐鄉再也沒發生人員和牲畜觸雷事件,“杜班長是替我們冒風險,替我們受的傷!”杜富國受傷後,麻栗坡縣的村民李雲孝、鍾仙紅、鍾仙豔、馬麗、周裕鳳等人,趕到醫院,看到杜富國身上纏滿紗布,鄉親們心疼得直掉淚:“您是我們的大恩人!”

杜富國:勇於擔當的時代楷模

掃雷四隊官兵在天保口岸四號洞雷場排除的部分地雷和爆炸物(黃巧 攝)

2018年11月16日,在杜富國負傷的雷場,他的戰友以中國軍人特有的“手拉手”方式,將最後一塊雷場移交給邊疆人民耕種。至此,歷時3年多的雲南邊境第三次大面積掃雷任務宣告結束。

3年來,掃雷兵們用青春、汗水、熱血乃至生命,踐行“爲人民掃雷,爲軍旗增輝”的誓言,清除113塊共計57.6平方公里的雷區,排除地雷和各類爆炸物19.82萬枚,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王仁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