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窮苦出身,深知底層百姓的艱難。等到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並沒有貪圖享樂,而是時刻惦記着天下的百姓。爲了能夠了解百姓的狀況,朱元璋經常走出皇宮,到民間去微服私訪。另外,有人認爲朱元璋是一個缺少文化的大老粗,其實並不是,朱元璋是具有很高文化修養的。比如,朱元璋曾經爲《道德經》做過批註,這《道德經》可不是一本簡單的書,而且朱元璋所作的批註,在《道德經》的衆多注本中也是出類拔萃的。朱元璋還尤其喜歡作詩和對對聯,因此在微服私訪的途中作過許多詩句和對聯,也留下了許多故事。

據明代餘永麟所著的《北窗瑣語》記載:有一次,朱元璋帶着幾個隨從去京城郊外微服私訪,路過一座小村莊時,當時天已經快黑了,卻很不巧遇上了下雨,朱元璋一行人只好在一戶人家的屋檐下暫時避雨。朱元璋看着淅淅瀝瀝的雨,忽然來了詩興,就隨口吟出兩句:“微微細雨灑修竹,拂拂輕風颺落花。”話音剛落,朱元璋還在思索後面兩句,屋內忽然傳出一個老人的聲音:“天下車書今一統,五雲深處帝王家。”朱元璋一聽,連連稱秒,想不到這小村莊裏竟有如此出語不凡之人。這時,那位老人從屋內走了出來,見朱元璋器宇不凡,不像是普通人,便向朱元璋施禮問候。朱元璋與老人攀談幾句後,見天色已晚,雨也漸漸停了,就告辭回宮去了。

到了第二天,朱元璋派人把老人接進皇宮,老人見皇帝正是昨天作詩的人,連忙跪下叩拜。朱元璋給老人賜座,寒暄一番後,問老人:“昨天聽到你的詩,足見你是一個有忠愛之心的人,不知你願意做官嗎?”

老人聽後,先是向朱元璋謝恩,然後拒絕說:“老朽年紀大了,不願意做官。”朱元璋頗感失望,但是見老人的年紀的確已經很大了,也不勉強,於是又問他:“你可有兒子?”心想這樣的父親教育出來的兒子必定也不會差。可惜老人回答說自己並沒有兒子。

既然無法封官,那就重重賞賜。朱元璋讓人把老人帶去皇宮內庫,“引入內庫,命其縱取”,裏面的金銀隨便老人拿取,想拿多少都可以。可是“老人遂取一金”,只是象徵性地拿了一錠金子。朱元璋見老人只拿了一錠金子,就讓老人不要顧慮,可以多拿一些。老人卻說:“承蒙皇上恩典,有這些已經足夠養老了,多拿無益。”老人品德高尚,毫不貪圖名利,讓朱元璋大爲敬佩。在宮中盛情款待老人之後,朱元璋派人將老人送回家去。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