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多醫生一起打球,

也救不回猝死的你。”

微信朋友圈這條帖,令人噓唏;

前晚在福州西洪路V7動力羽毛球館,

一名打球男子突然倒地,

同場醫生立即搶救,男子仍離世

男子在球場倒地後,現場醫生護士與趕來的120醫護人員接力施救

這幾天,福州正迎來今年夏天的首波高溫,

市民外出鍛鍊時,

都有哪些禁忌?

倒地後沒了呼吸心跳

醫生護士輪番救

昨日上午,海都記者得到線索後,第一時間來到事發地——西洪路V7動力羽毛球館。由於氣溫較高,場館內較悶熱。對於5月15日晚發生的事,場館一值班人員稱不知情。

隨後,記者來到福州總醫院,醫院證實:5月15日晚,一名61歲男子在該球館打羽毛球時猝死。當時,福州總醫院多名醫護人員正好同場打球,第一時間施救,最後福州總醫院出動救護車,前後搶救了1個小時,男子還是不幸離世。

趙虎是福州總醫院泌尿外科實驗室主管技師,他說,當晚8時許,他和同事在該球館打球,大約打了30分鐘,發現隔壁場地一名男子突然倒地。出於職業本能,有同事跑過去施救。

“我們和他的場地,目測距離不過十幾米。”31歲的趙虎說,同事跑過去後,發現男子已經沒有了呼吸、心跳。他們輪流對男子進行胸外按壓,該男子的妻子也在現場,對其進行了人工呼吸。也有同事第一時間撥打了120。搶救了約10分鐘,120急救人員就趕到了現場,繼續搶救了十幾分鍾。

“我們搶救得很及時,但很可惜,還是沒能救過來。”趙虎說,當時至少有7名醫護人員參與搶救,有該院骨二科陳慶泉,神經內科崔曉萍,神經內科護士長林曉株,耳鼻喉科龔宏勳,五官科陳十燕,消化內科肖劍鵬,消化內科護士羅曉琳等。

這起意外發生後,有醫護人員發朋友圈表示遺憾:“那麼多醫生在現場一起打球,也救不回要猝死的你。千萬別超量運動,讓心臟負荷過重。”

網絡圖

近日福州高溫

市民運動時有不少禁忌

福州總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偉介紹說,死者61歲,死因疑與心臟有關。

“120急救人員趕到現場時,該男子已經處於無意識、無心跳和無呼吸狀態。”張主任說,現場搶救後,到救護車上也是不間斷搶救,到醫院後,他們又搶救了30分鐘,但十分遺憾,未能成功。

張主任分析說,近期福州天氣太熱,劇烈運動造成神經系統過於興奮,血壓升高,心跳過快,容易誘發惡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腦血管意外,也會造成主動脈夾層等危重情況。

如果患有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或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疾病以及心腎功能不好的人,不應該參與太多劇烈運動。上述這些人,如果體能儲備不夠,運動超出心臟負荷,很容易猝死。

網絡圖

爲了提高這類病人的搶救成功率,

呼籲在公衆當中普及

心肺驟停早判斷、早搶救的技能。

如果有人突然出現意識喪失,

呼之不應,沒有觸及動脈搏動,

就可以判斷他出現心搏驟停,

應立即開始急救。

同時,請旁人第一時間撥打120!

運動時突然心慌胸部疼痛

應立刻休息

張主任提醒,如果在運動時突然覺得心慌,心跳聲音較重,還有些人如果出現心臟疼痛,呼吸不暢,都應立刻停下來休息,並及時就診。

記者瞭解到,運動員或體育愛好者在參加運動時,突發非創傷性意外死亡,稱之爲“運動性猝死”。運動性猝死看似突然,但多數與患者潛在的心腦血管問題有關。

運動性猝死可以分爲心源性和腦源性,以心源性猝死最爲多見,約佔90%。心源性猝死最常見的病因包括冠心病、主動脈畸形、先天性心臟病等。這些心臟疾病本身就存在,運動過後心臟負荷增加,這些病變的部位就開始出現問題,到了心臟再也無法承受時就會導致死亡。

張主任提醒,運動過程中要遠離危險,一定要做好以下幾點:

1.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徹底排查潛在疾病威脅。

2.運動前充分熱身,適應激烈競爭環境,運動中適量補充水分、能量和電解質,保持身體正常的生理機能。

3.運動過程中一旦出現很明顯的氣喘、胸悶、胸痛,要立刻減緩運動或暫時退出運動,千萬不能立即停下來休息,要緩步走一走,平穩一下情緒和身體機能,並適量補充一些淡鹽水,不能馬上洗澡、吹風或吹空調等,以免給心臟、脾腎造成負擔,引發猝死悲劇。

4.科學訓練,防患未然。如果有疲勞、酒後、熬夜的情況,最好不要進行劇烈運動。

海都君溫馨提示:

7類人運動要格外注意

1.既往有心臟病的患者。

2.感冒未愈者。感冒病毒會引起心肌炎,發生嚴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導致猝死。感冒後1~3周內若出現心悸、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浮腫或暈厥等情況,一定要去看心內科。

3.高血壓或心律不齊的人。超負荷運動容易導致血壓急升和心律失常。

4.糖尿病人。超負荷運動容易誘發低血糖,而且糖尿病人也常常合併心血管方面的問題。

5.肥胖者。肥胖人士部分伴有代謝障礙。

6.未經系統訓練和平時體質較差的人羣。過大運動量容易加重心臟負擔,引發意外。

7.年紀過大的老人。

以下幾個數據也請一定記住,

關鍵時刻能救命!

但願用不到,

可你一定要知道!

來源:海峽都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