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关注中国航空工业的人来说,如果要选出一个数字能够代表当前的中国航空工业的成果的话,那么“20”毫无疑问是最合适的。从歼击机到运输机再到直升机,一系列以“20”为序号的新型装备不仅填补了我国一系列军事装备领域的空白,也迅速将我国的航空工业从跟踪模仿的第二集团提升至自行研制世界先进战机的第一集团。

轰20飞行控制系统难点何在?

轰20飞行控制系统难点何在?

目前,歼-20和运-20都已经批量生产并交付部队列装使用,直-20也已经制造出多架原型机,并开始进行覆盖全国的适应性试飞工作。唯独几个“20”中的轰炸机型号轰-20至今仍然未见“实锤”。虽然从空军高层到航空工业相关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都在不同场合提到过空军下一代远程轰炸机的蛛丝马迹,但是这种被称为轰-20的战机究竟会是什么样,只有仔细分析中国空军的需求和航空工业的能力之后,才能大致得出准确的结论。

轰20飞行控制系统难点何在?

 当下除了中国,全世界只有美俄两国还在生产和研制战略轰炸机,而纵观这两国的轰炸机研制生产史。亚音速——超音速——隐身飞翼几乎是两国共同遵循的技术路线。在冷战初期航空技术不甚发达时,战略轰炸机首要的目标是在一定飞行速度下携带重磅的核弹执行长途飞行,因此常规布局的大型化飞机就是两国第一代战略轰炸机的代表。无论是B-52还是图-95(甚至我国夭折的轰-8)都是这样的常规飞机,由于这些飞机皮实耐用,加上机体巨大升级空间大,不少至今仍然作为巡航导弹载机发挥余热。

轰20飞行控制系统难点何在?

不过纯飞翼本身虽然升阻比性能好,但不仅操纵系统极端复杂,其实际操作的效果也不是很好,美军的B-2在实际使用中也一直抱怨该机操作响应迟缓,之所以使用飞翼布局既有诺斯罗普个人的执念,也有在当时计算机辅助设计尚不发达的情况下,飞翼布局在隐身设计计算上相对简单的考虑。相比之下,在飞翼上添置上一些辅助的气动翼面,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飞机的表现并简化飞行控制程序的复杂度,对隐身性能的影响也能通过调整得到较好的控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