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工藝精良獨特,題材多樣,文化含蘊豐富。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上是農耕時代的產物,朱仙鎮木版年畫也是如此。

#全民熱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條件指南》規定,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作品,必須是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傑出工藝、有傑出藝術價值的非文字形式表現的傳統民間文學藝術、突出代表民族傳統文化認同而又因種種原因瀕於失傳或正在失傳的文化表現形式。這些文化表現方式包括各類戲曲、舞蹈、音樂、口傳文學、傳統工藝、手工藝等。 “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爲完善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而提出的,它的直接源頭是作爲與物質性、遺址性、建築性的文化遺產相對應、相對稱的概念而提出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創作有更直接的關聯,其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項:

木板年畫:朱仙鎮的千年傳承

“傳統性”,創作以傳統爲依據,作品有一種歷史感。是具有特殊價值的民間和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並按傳統方式進行,具有作爲一種活的文化傳統的惟一見證的價值。

“民間性”,也指社區性,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包含語言、文學、音樂、舞蹈、遊戲、神話、禮儀、手工藝、建築術及其他藝術。

“瀕危性”,民間創作之傳統形式的不穩定性,或因缺乏保護和保存手段,或因社會轉型及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造成文化藝術消失的危險。

“可持續性”,指各羣體爲適應其生存環境和歷史條件不斷使這種遺產得到創新,以葆其生命活力。

從文化藝術來說,朱仙鎮年畫至今有近千年的歷史,是我國木版年畫之鼻祖。它是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傑出工藝,有傑出的藝術價值,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瀕於失傳,因此亟需得到搶救和保護。

木板年畫:朱仙鎮的千年傳承

朱仙鎮年畫起源於北宋時期的宋都開封。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神宗時,皇宮及官府中已經有在除夕粘貼鍾馗的習俗,到了北宋末年,開封城中近歲節,市井皆印買門神鍾馗、桃板、桃符丶天行帖子,這就是中國木板年畫的源頭。靖康(1127年)之變,金人奪了北宋的江山,佔領了開封城,迫使年畫作坊藝人去了距開封20多公里的朱仙鎮,繼續以印製年畫爲生。明清時期,由於賈魯河開通,朱仙鎮成爲一個南北水路交通樞紐,藉助水路交通的便利,朱仙鎮藝人把年畫的商業化推到極致,到明清兩代朱仙鎮木版年畫達到了最興盛時期,鎮上從事年畫的字號多達300多家,明代朱仙鎮有名的作坊是山西人開的晉泰永商號,工人上千,雕版幾千套。年畫成爲大宗出口貨物,最終影響到後來的天津楊柳青、山東的濰坊、江蘇的桃花塢年畫,被並稱作我國四大年畫。朱仙鎮年畫的大行於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仙鎮盛產紙張,著名的紅紙色澤鮮豔,久不變色,民間土法制造的草紙、簾絲紙、木胎紙、棉紙等吸墨耐曬,不易磨損,適宜印製年畫。

木板年畫:朱仙鎮的千年傳承

木板年畫:朱仙鎮的千年傳承

清朝晚期,由於黃河多次氾濫,特別是由於賈魯河的淤塞乾涸,交通便利不再,朱仙鎮迅速衰落下來,至解放前夕,朱仙鎮年畫作坊僅剩23家,各家的版子大概一二百塊。目前,最令人憂慮的是木版年畫傳承人的銳減,其原因或是傳承人年事己高甚至離世而去,,或者後人棄農經商進城打工,改換身分,致使傳承線索的中斷,這是傳統工藝面臨的普遍問題,也是今天我們深感中華大地的文化日漸稀薄甚至空洞的原因所在。木版年畫藝術家郭太運,是朱仙鎮木版年畫傑出傳承人。他出生於1926年, 13歲入開封雲記門神年畫店作學徒,雲記老店當時是開封城裏最著名的門神年畫作坊之一。他在雲記學徒三年,系統掌握了年畫的刻板印製,刷紅紙等一套技術。後來自己開店單幹,其店號“泰盛”,一直到解放初期,他還刻印過一些新題材的年畫在年關時節銷售,1961年,開封市建立開封年畫社,郭太運等老藝人被吸收到該社刻板印畫,使這一民間傳統藝術得到一定發展。1983年開封市成立朱仙鎮木版年畫社,郭太運任古版研究室主任,並與專業人員一起對不同時期、不同店號的雕版資料進行修補複製和整理。2004年被聘在開封市博物館教授年畫知識和印製技藝,以傳承70餘年的經驗和手藝。他所整理的年畫及其古版得到華君武、馮驥才等專家的肯定,他先後到新加坡、美國等國家舉辦展覽和出席文化交流活動,1995年9月,郭太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儘管有像郭太運這樣的傑出傳承人,但作爲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目前可謂後繼乏人。隨着老藝人相繼去世,這種傳承了近千年的工藝也面臨着失傳的危險。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以人爲載體的,而失去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存在,由此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比物質文化遺產脆弱得多,它的關鍵在於傳承人的脆弱,即生命的脆弱。朱仙鎮年畫的工藝就是依靠藝人的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或父傳子或師帶徒,一代代地累世傳承至今。所以,這是一種用生命相傳的文化,一種生命文化,其意義是物質文化遺產所不能替代的。

木板年畫:朱仙鎮的千年傳承

開封朱仙鎮年畫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色。

首先是年畫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年畫的題材可分三大類,神祇類,如竈君神,天地神,百姓藉助年畫以祈禱納吉。最多的是門神。門神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爲主。門神用來驅鬼除邪,鍾馗、秦瓊、尉遲敬德是其主要形象;還有一種是武士門神,風格強悍,橫眉立目,以示其神威。另一類是小說戲曲年畫,以演義小說、戲曲故事爲刻畫對象,最受歡迎的題材是《三國演義》的人物情節及宋代楊家將世代忠良的故事。這類年畫構圖飽滿,不用背景,以人物表情動作展現故事情節,單純而富有感染力。第三類是生活娃娃年畫,多爲娃娃、仕女及反映百姓的日常生活內容,如春牛圖,二十四孝圖,仕女和娃娃表達對後代健康、家庭生活美滿的祝福。還有一些幽默諷刺年畫,傳達出一些民間習俗的活動,如老鼠嫁女,全仿當時民間生活,前面有旗鑼,肅靜、迴避、狀元及第等牌開路,後有花轎,新郎騎馬插花,儼然就是一副官家氣勢。還有猴搶草帽、八戒招親等幽默風趣故事和情景。這些內容都無不帶有明顯的、獨特的中原文化特色。其民間性和地域文化特色,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徵之一。

木板年畫:朱仙鎮的千年傳承

木板年畫:朱仙鎮的千年傳承

木板年畫:朱仙鎮的千年傳承

朱仙鎮年畫布局構圖傳承傳統技法,構圖飽滿,人物造型誇張大氣,古樸淳厚,以寫意爲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主要人物大,次要人物小。人物大頭小身子,模樣可愛,用色大膽, 比例不按常規,浪漫誇張。人的頭能佔全身的三分之一,身軀粗壯,頭臉突出,看到人臉,就知其性格。“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形,亦蓄寓褒貶於其間耳”。多數人物形象富有喜感, 讓人感覺勻稱適宜,自然和諧。在傳統工藝中,老虎多畫成黃老虎或紅老虎,但朱仙鎮年畫中卻常常出現紫老虎,這種不拘泥於傳統的創作手法,具有創新意義和獨特的生命活力。其畫面緊湊嚴密,上空下實,空白地方少,空白處常飾以商家店號、畫題或雲紋。線條粗獷簡練,色彩新鮮豔麗,裝飾性極強。

木板年畫:朱仙鎮的千年傳承

朱仙鎮年畫用色講究,年畫中的各類神像,鞍馬人物,大紅大綠,鮮豔跳躍,將世俗生活中的色彩融於神祇信仰之中,顯示出農村百姓的審美習慣。用色以黑、銅綠、槐黃、大紅、葵紫等爲主色,輔以金色、銀色等。一般使用暖色,並且符合五行相生的用色理念,所印畫品色彩豔麗。配色多用黃紫搭配,顏色厚重,對比強烈,具有熱烈奔放、明豔渾厚的風格,烘托出民間過年時的歡樂氣氛。魯迅對朱仙鎮年畫十分喜愛,贊其木刻刀法雄厚朴實,不染脂粉氣,人物無媚態,很有鄉土味,顯出北方年畫的獨有特色。

木板年畫:朱仙鎮的千年傳承

朱仙鎮木版年畫不蟲蛀,無污染,久存如新,這些特點依賴其獨特的顏料生產工藝。朱仙鎮年畫採用的顏料是以礦物、植物做原料,使用傳統工藝精心炮製而成。其炮製工藝經歷代藝人不斷探索和完善,形成一套獨特的程式化的流程,工序複雜,工藝古老,各年畫作坊都有藝人專門調配顏料。這種古法炮製的顏料具有現代工業用色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木板年畫:朱仙鎮的千年傳承

朱仙鎮年畫採用木版和鏤版水印套色工藝,雕版工藝包括製作版底,畫稿處理,線版、色版雕刻。刻版分爲主版和色版,六版爲一套,多者九版一套。鏤版是傳統的古法印刷技術,這種民間古法印畫之絕技只見於朱仙鎮年畫,其精湛的傳統工藝更是彌足珍貴。

木板年畫:朱仙鎮的千年傳承

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上是農耕時代的產物,朱仙鎮木版年畫也是如此。今天,人類的文明正由農耕文明向現代化的工業和商業文明轉型,工業和商業文明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而民間文化就是一種生活文化,它必然首當其衝受到衝擊,或者被工業文明所淘汰,或者被商業文明所轉化。當我們沒有把農耕文明的創造當作遺產時,他們就已經或支離破碎,或飄散流失,或岌岌可危了。

作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工藝精良獨特,題材多樣,文化含蘊豐富。其製作所釆用的木版與鏤版相結合的方法,堪稱古代印刷術的活化石。所以,朱仙鎮木版年畫有優勢、有實力成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