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积水多等都为花蚊子创造了孳生环境

“灭蚊队伍”已经在各区开展工作

个头不大、黑白相间、白天咬人、叮咬凶猛……具备这些特征的“白纹伊蚊”,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花蚊子”,近年来在本市的蚊种比例中上升到了14.02%,比2013年增加了3倍。为什么最早起源于东南亚的“花蚊子”会在我国北方地区出现?

专家介绍说,这是由于 “花蚊子”的生存能力极强,并且易在废弃轮胎等容器中孳生,容器的运输带动了它们的迁移。今年本市“灭蚊大战”中,最主要的就是消灭幼蚊,有数据统计,消灭一只幼蚊相当于灭掉了700-800只“蚊二代”。

习性

白天叮人 反复吸血“终于拍死了这只花蚊子!”杨女士昨天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图,图中是一只黑白相间、个头不大的蚊子,尽管蚊子的“尸体”有些扭曲,但依然可以看到背部中央位置有一条银白纵条,根据这几个外形特征,杨女士认出来它就是这两年逐渐增多的“花蚊子”。

“花蚊子”学名叫“白纹伊蚊”,也因为叮咬凶猛,被称为“亚洲虎蚊”。在不少市民的印象里,“花蚊子”很“毒”,叮咬后的包又痒又肿,甚至还会隔着衣服咬人。不同于其他蚊子常在黄昏和傍晚“出没”,“花蚊子”更喜欢白天咬人,上午9点至11点、下午3点至6点是它们的活动高峰期。

之所以给大家留下“凶猛”的印象,是因为“花蚊子”会反复吸血。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曾晓芃介绍,普通蚊子吸饱血后会休息一会儿消化消化,但“花蚊子”会一边吸血一边消化,反复叮咬。“多数人比较少受到花蚊子的攻击,所以叮咬后免疫反应会比较明显,表现为叮咬的包比较大,奇痒难忍,甚至一两周都消失不了”,曾晓芃说,如果穿的衣服比较薄,织物空隙大,蚊子是有可能隔着衣服叮咬的,白纹伊蚊喜欢“攻击”穿黑颜色衣服的人。

探因

花蚊子在北京的“家族壮大史”

易在轮胎等容器孳生并随之迁移“现在有一个趋势,在北京白纹伊蚊的构成比逐渐上升”,曾晓芃说,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监测数据,白纹伊蚊占本市近五年捕获的蚊种中第二位,2013年至2017年分别占捕蚊总数的3.50%、6.08%、5.84%、7.77%和14.02%,在蚊种构成中的比例明显上升。为什么最早起源于东南亚的“花蚊子”会在北京出现呢?曾晓芃向北青报记者追溯了花蚊子在北京的“家族壮大史”。

早在90年代,北京就已监测到了“花蚊子”,但当时数量极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1993年左右,市民反映,在城区一处平房区附近,出现了数量比较集中的花蚊子”,曾晓芃回忆,由于多数市民不熟悉花蚊子,发现这些蚊子后很紧张,猜测是不是蚊子出现了变异。到了现场后,曾晓芃和同事一眼认出来这就是亚热带常见的白纹伊蚊,并迅速进行了处理,没有出现扩散。

“我们也纳闷怎么会突然出现这么一批花蚊子,后来在周边走访调查发现,出现花蚊子的平房区旁边,有一个废旧轮胎的存放地,这些花蚊子很可能就是跟着轮胎来到了北京”。原来,白纹伊蚊属于容器型媒介蚊类,主要在轮胎、瓶瓶罐罐等小型积水地孳生,在容器的南北运输中就把白纹伊蚊带到了北方。

分批分时孵化 生存适应能力强

但如果缺乏超强的生存能力,起源于南方的物种即便到了北方,也无法生存下来。曾晓芃介绍说,白纹伊蚊的产卵方式很特殊,它具有耐干旱、耐寒、滞育等多个特点。“水是蚊子赖以生存的元素,有些蚊子没孵化完,水干了,可能就死了。但白纹伊蚊不是这样,它有"对策",分批分时段孵化,没水就停滞发育,相当于休眠,等有一点积水继续孵化。这一点非常蹊跷”。

此外,在近两年的监测中发现,白纹伊蚊还在不断“升级”它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花蚊子喜欢干净的水,但现在很多地方监测发现,下水道、雨水等脏的水体里,花蚊子也能生存。”

除了花蚊子自身的特点,外部环境,如全球变暖的趋势、城市化水体环境增多、居民区容器积水多等都为花蚊子创造了孳生环境。

支招

家中不要有积水

闲置盆罐翻转倒置

居民区如何减少花蚊子的孳生呢?曾晓芃说,蚊子生长离不开水,雌蚊在水中产卵,最快十几天就可以发育为成蚊,因此清除积水是减少蚊虫的有效手段。今年的灭蚊行动,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清理蚊子的孳生地。“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居民家中一个水缸几千只幼虫,一勺下去捞出上百只,但是居民不知道这些将来会变成蚊子。”

具体来说,居民家庭要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及时疏通厨房、卫生间地漏,确保无积水;家中绿萝、富贵竹等水养植物每周换水;花盆托盘积水及时清除,每周清理1次;功能性容器(如养花用晒水容器)加盖,每周换水1次;废弃闲置花盆等盆盆罐罐,翻转倒置,避免积水孳生蚊虫。

此外,今年夏季,市爱卫会、市卫计委开展了“健康北京灭蚊行动”,并将6月11日—15日、7月16日—20日、8月13日—17日定为北京统一灭蚊活动周,并培训了18支专业消杀队伍到各区协助开展灭蚊工作。上周,18支“灭蚊队伍”已经在各区开展工作。

文/本报记者 张小妹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作者:张小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