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積水多等都爲花蚊子創造了孳生環境

“滅蚊隊伍”已經在各區開展工作

個頭不大、黑白相間、白天咬人、叮咬兇猛……具備這些特徵的“白紋伊蚊”,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花蚊子”,近年來在本市的蚊種比例中上升到了14.02%,比2013年增加了3倍。爲什麼最早起源於東南亞的“花蚊子”會在我國北方地區出現?

專家介紹說,這是由於 “花蚊子”的生存能力極強,並且易在廢棄輪胎等容器中孳生,容器的運輸帶動了它們的遷移。今年本市“滅蚊大戰”中,最主要的就是消滅幼蚊,有數據統計,消滅一隻幼蚊相當於滅掉了700-800只“蚊二代”。

習性

白天叮人 反覆吸血“終於拍死了這隻花蚊子!”楊女士昨天在朋友圈裏發了一張圖,圖中是一隻黑白相間、個頭不大的蚊子,儘管蚊子的“屍體”有些扭曲,但依然可以看到背部中央位置有一條銀白縱條,根據這幾個外形特徵,楊女士認出來它就是這兩年逐漸增多的“花蚊子”。

“花蚊子”學名叫“白紋伊蚊”,也因爲叮咬兇猛,被稱爲“亞洲虎蚊”。在不少市民的印象裏,“花蚊子”很“毒”,叮咬後的包又癢又腫,甚至還會隔着衣服咬人。不同於其他蚊子常在黃昏和傍晚“出沒”,“花蚊子”更喜歡白天咬人,上午9點至11點、下午3點至6點是它們的活動高峯期。

之所以給大家留下“兇猛”的印象,是因爲“花蚊子”會反覆吸血。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曾曉芃介紹,普通蚊子吸飽血後會休息一會兒消化消化,但“花蚊子”會一邊吸血一邊消化,反覆叮咬。“多數人比較少受到花蚊子的攻擊,所以叮咬後免疫反應會比較明顯,表現爲叮咬的包比較大,奇癢難忍,甚至一兩週都消失不了”,曾曉芃說,如果穿的衣服比較薄,織物空隙大,蚊子是有可能隔着衣服叮咬的,白紋伊蚊喜歡“攻擊”穿黑顏色衣服的人。

探因

花蚊子在北京的“家族壯大史”

易在輪胎等容器孳生並隨之遷移“現在有一個趨勢,在北京白紋伊蚊的構成比逐漸上升”,曾曉芃說,根據北京市疾控中心監測數據,白紋伊蚊佔本市近五年捕獲的蚊種中第二位,2013年至2017年分別佔捕蚊總數的3.50%、6.08%、5.84%、7.77%和14.02%,在蚊種構成中的比例明顯上升。爲什麼最早起源於東南亞的“花蚊子”會在北京出現呢?曾曉芃向北青報記者追溯了花蚊子在北京的“家族壯大史”。

早在90年代,北京就已監測到了“花蚊子”,但當時數量極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1993年左右,市民反映,在城區一處平房區附近,出現了數量比較集中的花蚊子”,曾曉芃回憶,由於多數市民不熟悉花蚊子,發現這些蚊子後很緊張,猜測是不是蚊子出現了變異。到了現場後,曾曉芃和同事一眼認出來這就是亞熱帶常見的白紋伊蚊,並迅速進行了處理,沒有出現擴散。

“我們也納悶怎麼會突然出現這麼一批花蚊子,後來在周邊走訪調查發現,出現花蚊子的平房區旁邊,有一個廢舊輪胎的存放地,這些花蚊子很可能就是跟着輪胎來到了北京”。原來,白紋伊蚊屬於容器型媒介蚊類,主要在輪胎、瓶瓶罐罐等小型積水地孳生,在容器的南北運輸中就把白紋伊蚊帶到了北方。

分批分時孵化 生存適應能力強

但如果缺乏超強的生存能力,起源於南方的物種即便到了北方,也無法生存下來。曾曉芃介紹說,白紋伊蚊的產卵方式很特殊,它具有耐乾旱、耐寒、滯育等多個特點。“水是蚊子賴以生存的元素,有些蚊子沒孵化完,水乾了,可能就死了。但白紋伊蚊不是這樣,它有"對策",分批分時段孵化,沒水就停滯發育,相當於休眠,等有一點積水繼續孵化。這一點非常蹊蹺”。

此外,在近兩年的監測中發現,白紋伊蚊還在不斷“升級”它的適應能力。“一般來說,花蚊子喜歡乾淨的水,但現在很多地方監測發現,下水道、雨水等髒的水體裏,花蚊子也能生存。”

除了花蚊子自身的特點,外部環境,如全球變暖的趨勢、城市化水體環境增多、居民區容器積水多等都爲花蚊子創造了孳生環境。

支招

家中不要有積水

閒置盆罐翻轉倒置

居民區如何減少花蚊子的孳生呢?曾曉芃說,蚊子生長離不開水,雌蚊在水中產卵,最快十幾天就可以發育爲成蚊,因此清除積水是減少蚊蟲的有效手段。今年的滅蚊行動,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清理蚊子的孳生地。“前期調研中我們發現,有的居民家中一個水缸幾千只幼蟲,一勺下去撈出上百隻,但是居民不知道這些將來會變成蚊子。”

具體來說,居民家庭要清除衛生死角和垃圾,及時疏通廚房、衛生間地漏,確保無積水;家中綠蘿、富貴竹等水養植物每週換水;花盆托盤積水及時清除,每週清理1次;功能性容器(如養花用曬水容器)加蓋,每週換水1次;廢棄閒置花盆等盆盆罐罐,翻轉倒置,避免積水孳生蚊蟲。

此外,今年夏季,市愛衛會、市衛計委開展了“健康北京滅蚊行動”,並將6月11日—15日、7月16日—20日、8月13日—17日定爲北京統一滅蚊活動周,並培訓了18支專業消殺隊伍到各區協助開展滅蚊工作。上週,18支“滅蚊隊伍”已經在各區開展工作。

文/本報記者 張小妹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作者:張小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