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蓮花山上遠眺深圳市景。本報記者 汪曉東攝

開欄的話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衆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本報今起開設“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專欄,向海內外讀者介紹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展示新時代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信心。

鵬城深圳的雕塑,展示了這座城市特有的氣質。

在深圳博物館老館前,有一尊名爲“闖”的雕塑:健碩的巨人,張開雙臂用力撐開大門,新的天地躍然眼前;

在蓮花山公園裏,有一尊名爲“自我完善”的雕塑:大力士用力揮舞着錘頭鑿子,不停地開山劈石、雕刻自身。

兩尊巍然矗立的雕塑,分明傳遞着這樣的氣息:改革開放是深圳最鮮明的符號。過去的深圳,敢闖敢試、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今天的深圳,將繼續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大潮中挺立潮頭、走在最前列,奮力揮寫“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篇章。

“我們來瞻仰鄧小平銅像,就是要表明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的莊嚴宣示,鏗鏘在耳。

“先鋒”深圳,再度出發。

深圳故事——深圳的成就是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並迎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生動縮影,深圳的成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初,外媒驚歎:“中國大變革的指針正轟然鳴響”;

十幾年前,外媒報道深圳時的標籤是“世界工廠”,標準配圖是流水線上裝配國外知名品牌手機的女工;

這幾年,深圳贏得的讚譽則是“硬件天堂”“創客之都”“創新之城”,還擁有“硅谷”一般的稱呼——“深谷”。

在國人眼中,深圳故事始於改革開放之初。那時,以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同志爲代表的改革先行者向中央打報告,提出了創辦對外加工貿易區的設想建議;鄧小平同志審時度勢,創造性地提出“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就叫做特區”。1980年,當深圳和珠海、汕頭、廈門一起成爲首批經濟特區時,神州大地也邁開了奮起直追的步伐。

38年時光飛逝,深圳故事越講越生動。今天的深圳,已是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和創新力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的奇蹟。

站在深圳看深圳,這是滄海桑田的鉅變。

38年前,深圳還只是一個小漁村,是“省尾國角”,僅有“豬仔街”“魚仔街”兩條小巷和一條200米長的小街。如今,這座城市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道路里程超過6000公里,100米以上摩天大樓近1000棟,實現100%城市化。當年“水草寮棚”的小漁村已成爲比肩北上廣的“一線城市”。

站在全國看深圳,這是快速崛起的典範。

38年前,深圳農民一天收入不過1元,人均GDP只有606元。如今,深圳人均GDP突破18萬元,在內地各大城市中高居第一,是全國平均水平3倍多;進出口總額高達2.8萬億元,佔全國1/10左右;出口額連續25年居內地城市第一。深圳的城市名片,自豪地印上了“全國經濟中心城市”“科技創新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等重磅頭銜。

站在世界看深圳,這是不可思議的傳奇。

當年亞洲四小龍以10%左右速度騰飛了20年,已令世人稱奇,而深圳經濟以23%的高速度飛翔了38年,更是創造了世界罕見的“深圳速度”。“中國改革開放的"樣板間"“學習深圳特區的經驗”……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目光投向中國、投向深圳,求解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

如果把視線聚焦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五年多,會發現深圳故事更是精彩紛呈。發展“顏值”更佳、“氣質”更優、“含金量”更高,深圳不斷給人驚喜、人們也不斷更新着“深圳印象”。

很多人都知道深圳“三天一層樓”的發展速度,但並不一定知道,現在的深圳已是生機勃勃的“創新綠洲”。深圳人愛說這樣三組數字: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爲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韓國、以色列水平;PCT國際專利佔全國的43.1%,連續14年居全國城市第一位;去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高達32.8%。

很多人都知道世界五百強紛紛落戶深圳,但並不一定知道,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充滿文化魅力。

很多人都知道深圳人收入高,但並不一定知道,深圳平均每10人中就有1名志願者,是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深圳高樓大廈多,但並不一定知道,深圳擁有近千座公園、率先實現公交車100%電動化,PM2.5年均濃度居全國大型城市最好水平,2020年將達到歐盟標準……

對於深圳故事,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這樣理解:“作爲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起源地,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忠實踐行地,深圳的成就是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並迎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生動縮影,深圳的成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

深圳密碼——深圳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一條正確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改革開放40年,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範莫過於深圳。”英國《經濟學人》這樣評價。

在世界的經濟特區“星雲”中,深圳爲何能成爲耀眼明星?深圳故事背後的“深圳密碼”是什麼?

改革是“深圳密碼”的重要內容。

今天的人們,對“績效工資”等名詞耳熟能詳,這一切源於38年前蛇口的“4分錢獎金”。在蛇口順岸式碼頭建設初期,採用傳統的平均主義方式發獎金,工人們每人每天只能運泥20至30車,中午就躲在汽車底下睡覺。後來試着改爲定額超產獎勵制度,多運一車泥,獎勵4分錢。這下每人每天能運80至90車,爲了少上廁所,人們甚至連水都不多喝。受“4分錢獎金”的啓發,深圳在全國率先打破大鍋飯,實行勞動工資制度改革。

在深圳,這樣的“第一次”有很多:從過去在全國首次實行住房商品化改革、率先發行股票、首次取消票證,到近年來在全國率先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首次破冰商事制度改革、率先推行法檢人員職業化改革,38年來,深圳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成爲當之無愧的體制改革“試驗田”。

“80後”創客代晉沒想到他會成爲深圳首張“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營業執照的獲得者。他在深圳市市場和質量監管委的網站上註冊登記,等待網站後臺審覈通過。“很方便,整個過程不到10分鐘!”而手持一張營業執照,代晉無需再去申辦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等其他4個證件。

隨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推進,今天的深圳已成爲衆多創新創業者的“夢工場”。截至目前,深圳有商事主體318萬戶、居中國城市首位,其中企業186萬戶。

開放是“深圳密碼”的重要內容。

或許是偶然,但也有歷史的必然——作出改革開放決策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幕當天,正是我國首家“三來一補”外資企業——上屋怡高電業廠決定落戶深圳的日子。25名來自四川的“外來妹”,成爲中國首批勞務工。

38年來,深圳發揮毗鄰香港的區位優勢,率先實施“引進來”“走出去”,迅速獲得了外部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爲我國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全方位開放進行了開拓性探索,成爲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前海,與打響改革開放“開山炮”的蛇口僅一山之隔,是深圳未來的希望所在。深圳積極打造前海深港合作區和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堅持“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戰略定位,落實“比經濟特區更特”的先行先試政策。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引進港企累計達8031家,註冊資本8937.26億元。

香港“90後”郭瑋強毅然決定將公司研發基地從香港轉到前海。“香港居民不用辦《臺港澳人員就業證》就可以在這裏工作,創業園區也寬敞舒適、三四層高的辦公樓一點都不逼仄。前海的"引力波"很強!”

特區精神也是“深圳密碼”的重要內容。

“有人問:"蛇口是怎麼發展起來的?"我回答:"是從人的觀念轉變開始的。"蛇口工業區原掌門人袁庚曾這樣回憶。

先生長觀念,再生長速度。正是敢闖敢試、敢爲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成就了今天的深圳。與此同時,“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追求卓越,崇尚成功”……這些體現深圳特區精神的“原創”口號如春雷般響徹中國大地,極大地鼓舞和激勵着全國人民。

深圳故事連着中國故事,“深圳密碼”折射“中國密碼”。深圳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一條正確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

深圳願景——改革開放再出發,努力在新時代走在最前列、在新徵程勇當尖兵“向前走,莫回頭!”在深圳蛇口改革開放博物館,六個黑色大字印在牆上,格外醒目。

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全國各地百舸爭流、千帆競發。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圳改革開放怎樣“向前走”?經濟特區如何繼續“特”下去?

在這個關鍵時刻,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指出,“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廣東“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

思路,一下子明晰起來。深圳市委提出,深圳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努力在新時代走在最前列、在新徵程勇當尖兵。

使命在肩,深圳不能只交合格答卷、滿意答卷,必須交出優異答卷。深圳開始落子佈局。

高質量發展是創新成爲第一動力的發展,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就要完善各種制度安排、讓創新活力充分湧流。

當創新創業設想還停留在人們的筆記本上或腦海中時,風險投資不敢眷顧它們。此時,一些個體投資人如同雙肩插上翅膀的天使,飛來飛去投資這些“創新幼苗”,這就是天使投資。深圳擁有近5萬家風險投資機構,真正意義上的天使投資卻並不多。

市場“無形之手”支持不足,政府“有形之手”就補上!3月24日,深圳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揭牌。這個由深圳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出資設立、首期規模50億元的母基金,意在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天使類項目,幫助“創新幼苗”們順利跨過初創階段。

“走在最前列、勇當尖兵”,深圳的前方,是這樣一幅壯美藍圖:到2020年,基本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建成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之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代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國家經濟特區,成爲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

夜晚,從蓮花山頂極目遠眺,只見燈光美輪美奐,大廈流光溢彩,被鱗次櫛比高樓拱衛的,是一座形如大鵬展翅的建築——深圳市民中心。

時刻保持清醒頭腦,不爲盛名所累;增強憂患意識,不爲讚歌所惑;始終艱苦奮鬥,不爲安逸所困;強化開拓創新,不爲經驗所束;敢於攻堅克難,不爲困難所懼,把特區“金字招牌”舉得更高、擦得更亮,相信鵬城深圳一定能再度展翅高飛,成爲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中的“精彩樣本”。

深圳,繼續勇當開路先鋒。

深圳,正在書寫新的傳奇。

(本報記者田俊榮、劉泰山、白之羽、陳凌、葉子、熊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