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office和home office的意思是居家辦公,簡稱“SOHO”。

不必在被窩掙扎着起與不起,不必在地鐵上貼煎餅,不必喫難喫的外賣盒飯,累了還能直接往牀上一歪….

你嚮往如此爽歪歪的SOHO一族嗎?

今年年初,普華永道宣佈要採取靈活辦公方式,並表示:“今天已不是打卡的年代,愈打卡,愈多問題。”這項舉措被很多人誤認爲普華永道要全員在家辦公,引發大規模的羨慕嫉妒和有關在家辦公的爭論。

愛SOHO者有之,不愛者亦有之,居家辦公,爲何讓人愛恨交加?

愛上SOHO的原因

互聯網的發展滿足了在家辦公的硬件條件,一臺電腦可以完成很多工作,會議可以遠程視頻,也許效果並不盡如人意,但基本的工作交流並無障礙。

現在的年輕人工作也不忘了追求自由、舒適、浪漫。所以那些巨頭公司爲了留住員工,對辦公場所都進行了創新與思考。

亞馬遜花了40億美元在西雅圖總部造了3個大玻璃球,將熱帶雨林搬到辦公樓,谷歌的員工可以躺着辦公,Airbnb的辦公室裝修得像家一樣,但這些和SOHO有什麼關係?

@谷歌員工:如果我可以帶寵物,自由選擇不同環境的辦公桌,可以站着、坐着、躺着,可以在花園裏、咖啡廳裏、密閉太空艙裏工作,如果辦公環境像家裏一樣舒適,SOHO就沒有必要了,我可能根本就不想回家了。

@創意工作者:辦公室環境太壓抑,也許白天枯坐一整天都沒有靈感,卻在夜深人靜時進入工作狀態。所以我更喜歡“無拘無束”,沒有狀態的時候喫喝玩樂,有靈感的時候一氣呵成。

@企業管理者:我喜歡帶上電腦去星巴克工作,在這安靜又放鬆的咖啡香裏我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

@職場小白:我討厭辦公室裏勾心鬥角的人際關係,在家辦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所以,重要的不是要不要在辦公室工作,而是辦公室是否能滿足大多數員工的工作習慣。

從企業經營者的角度來說,絕大多數還是希望員工能在自己眼皮底下工作的,但有時候形勢所逼,比如辦公室的租金、水電、物業費又漲了,想讓員工加個班,幾倍的工資想想肉疼啊!員工加班不給加餐好像也說不過去吧。

@老闆:唉!行業落魄,公司盈利微薄,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放手讓他們回家工作,這樣員工怨言少了,公司也省了一大筆租金、物業費和加班費,皆大歡喜。

不愛SOHO的原因

儘管SOHO一族的發展壯大有其必然性,卻也只適合少部分工種,比如電商、IT、文字編輯….

一方面它對管理的挑戰顯而易見,如何培養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與認同;企業文化的貫徹和發揚;工作計劃如何得到有效的實施;如何考覈員工的業績;企業的商業祕密如何保護等。

@老闆甲:看看這傢伙的方案做得一點都不走心,要是在辦公室我就立刻叫過來給他進行風暴式思想教育了。現在呢?網上說說不痛不癢的。

@老闆乙:員工在家誰知道他是不是專一呢?也許領着工資還幹着私活。明明可以一個人當兩個人用的,在家辦公只能當一個用,貌似很虧啊。

另一方面,即使是SOHO們也未必都是樂意在家工作的。

他們說...

@SOHO甲:開始還挺激動的,後來就覺得沒人管不行,早上睡到大中午,喫完飯開始工作,時不時玩下手機、喫喫零食,以前六點就下班了,現在晚上十點還在工作。

@SOHO乙:以前在辦公室還能邊幹活邊跟同事聊聊天,沒事兒撩撩前臺漂亮的小姐姐,工作也不那麼枯燥無聊了。自從改在家裏辦公,一個人一天都沒人說話,快抑鬱了。

@SOHO丙:沒有了辦公室,我還怎麼在老闆面前刷存在啊!刷不了存在,我還怎麼“升官發財”。公司幾百人,一年過去了我還沒幾個熟的,同事都是網絡代號,生分得很。

儘管SOHO不會成爲主角,但與共享辦公、傳統辦公三家分晉,多樣化的選擇確實讓工作更具有幸福感。

如果你的老闆不會對你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如果你不介意冰冷的文字讓辦公室戀情有所凍結,如果你是個有時間觀念和自控力的人,工作性質和風格也都適合,那麼確認過眼神,你是適合SOHO的人。

攜號轉網:看似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邊

你還在甘之若飴地交着“中產稅”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