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羅周執筆編劇的崑劇《浮生六記》,一開篇便是沈復看見了已經死去的芸娘,宛如芸娘生前的光景一般,夫妻同遊共話——在旁人眼裏,沈復這定然也是“病”了。而在崑劇《浮生六記》裏,有一位繼芸娘之後陪伴在沈復身邊的半夏,終於在閱讀《浮生六記》書稿時,與創作書稿的沈復一樣,也“看見”了芸娘——這是否意味着精誠不散,終有奇蹟。

年邁的撒切爾夫人獨自出門買牛奶和雞蛋,回來做早餐的時候跟丈夫抱怨物價上漲,丈夫悄悄告訴她,管家正在找(偷偷出門的)你呢。正當他們聊天的工夫,管家推門進來問,原來您在這裏啊!撒切爾夫人說,是的,我們(我和丈夫)在這裏。

鏡頭切換成管家的視角,從門口望去,原本坐在撒切爾夫人對面老伴的位置上空空如也——撒切爾夫人的丈夫已經身故多時,她口中的“我們”早已不存在了。

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撒切爾夫人

這是影片《鐵娘子:堅固柔情》開篇的一個片段,在“鐵娘子”人生的黃昏裏追憶她作爲英國首位女首相的一生叱吒風雲。儘管主人公的政治家生涯因被拆裂表現而顯得模糊不明,電影裏有一條主線卻由始至終明確存在,即暮年“鐵娘子”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生活日常:

分不清回憶、幻覺或是真實,以爲深愛的丈夫一直在側,爲他洗咖啡杯、整理行李箱等等平庸生活的細節,被美國女演員梅麗爾·斯特里普令人信服地精準演繹。

如同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他人在阿爾茨海默病另一側被動地旁觀時清楚地知道,是病魔的降臨讓患者身處顛倒錯亂的世界。而患者卻以爲所愛“不曾”隔山嶽,彷彿是層堅固的芥子殼包裹起來,在其中從未感受過“孤獨”。

◈◈◈

是什麼複雜的機制導致這項疾病尚且不明,因愛生病、還是因病生愛,更加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不是傳統意義上人們說的“相思病”:《玉簪記》裏的潘必正病的半真半假,引得陳妙常前來探病問情;《紅樓夢》裏賈寶玉魔怔起因失玉是假,求心上人不得是真;《牡丹亭》裏杜麗娘“慕色而亡”,頓成腦洞界的佳話。

《玉簪記》施夏明 飾 潘必正 單雯 飾 陳妙常

(c)巾生回眸

不是才子佳人大團圓中求而不得的愁腸百結,不是這些。

愛人之間的難以忘卻最終化作了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全息影像,自帶人工智能——這是今天互聯網時代的話術,按照中文裏那些最美好的說法,這屬於“似是故人來”的怔忡,和“夜來幽夢忽還鄉”的滄桑。

古中國有關李楊的傳說,從唐人白居易到清人洪昇都衝破陰陽兩相會,“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浪漫地說是文人奇想許以仙圓;務實地說,盛唐時候有諸多西域而來的雜耍藝人,擅奇技能障目,這未嘗不是幻術的“欺騙”。

而在西方精神分析法、心理學盛行,倘若與撒切爾夫人能“看見”去世故人一樣的症候,出現在其他中青年朋友的身上,將不再是阿爾茨海默病,或許就可以用“人格分裂”等現代醫學名詞來解釋。

七月七日長生殿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 - 中國合唱極品(1)中國經典名歌集---清唱劇《長恨歌》

黃自作品 清唱劇《長恨歌》

羅周執筆編劇的崑劇《浮生六記》,一開篇便是沈復看見了已經死去的芸娘,宛如芸娘生前的光景一般,夫妻同遊共話——在旁人眼裏,沈復這定然也是“病”了。

一起把目光聚焦向清代真實社會里的沈復。當他開始寫作自傳體筆記式的《浮生六記》時,芸娘已經故去。可以說,這本小書就是一本姑蘇落魄文人的回憶錄,思念亡妻久矣,他每每下筆,便都是自己與芸娘生前的美好場景。再或言之,芸娘在世時,沈復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有芸孃的陪伴。又爲什麼不可以說,他正是一天又一天地伏案書寫之中,一天又一天地回憶之中,“果真”重新“見”到了芸娘?

◈◈◈

施夏明、單雯 排練崑劇中 (c)巾生回眸

只有無數個愛人生前的影像深深的刻在腦海裏,才能在對方離去之後幻化成腦海中的“人工智能投影”,成爲創作者筆下超越生死存在的廝守。

崑劇《浮生六記》裏,沈復與故去的芸娘生活如初,是心理學的精神案例?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神祕主義的浪漫情懷?沈復面前的芸娘,究竟是人是鬼是幻?

或許可以稍微“劇透”一下。和開篇提到的鐵娘子傳記電影不同的是,影片中除了撒切爾夫人本人,不會再有一個“他者”能夠“看見”故去之人;而在崑劇《浮生六記》裏,有一位繼芸娘之後陪伴在沈復身邊的半夏,終於在閱讀《浮生六記》書稿時,與創作書稿的沈復一樣,也“看見”了芸娘——這是否意味着精誠不散,終有奇蹟?

失去一生的摯愛,本是人間莫大的不幸,但是讓天人永隔的愛人再相見,是戲臺與銀幕可以對獨活於世的孤鸞所抱有的溫存。

如果有這樣異於常人的“病”,不妨考慮將它接受是涼薄的世間給予他們的最後的溫暖,以另一種與愛相守的方式,賜予其抵禦孤獨的勇氣。

上海大劇院出品

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聯合出品

崑劇《浮生六記》

Kunqu Opera

時間:2019/7/13 19:15

地點:上海大劇院·大劇場

票價:¥80(公益票)/160/380/480/680

原著〔清〕沈復/編劇 羅周/導演 馬俊豐/執行導演 倪廣金/藝術指導 石小梅 胡錦芳/作曲 孫建安/編曲 李哲藝

主演

施夏明 —— 沈復

單雯 —— 芸娘

李鴻良 —— 王婆

由騰騰 —— 半夏

顧駿 —— 張禹門

裘彩萍 —— 沈母

演出

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

—藝術家陣容等節目信息以現場演出爲準—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重大文藝創作資助項目

相關文章